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篇文章从背景题材、主题、情节方面研究《陌上桑》,认为《陌上桑》非佳作。  相似文献   

2.
汉乐府《陌上桑》的本事、古辞、曲题别称,是一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依据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与汉墓壁画等文献资料,结合传世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陌上桑》古辞的本事即为汉刘向《列女传》中记述的秋胡妻故事,并在叙事上高度地典型化、艺术化;《秋胡行》虽也描述秋胡妻故事,但其曲晚出,被疑为咏史之作,且亦别称《陌上桑》,说明该歌诗假如有古辞且在汉代已存在,也本与《陌上桑》古辞同事同题;今传《陌上桑》古辞是经过自先秦以来民间集体创作、加工精炼而后在汉代定型的;其曲题在汉代称为《陌上桑》,其别称为取自歌诗首句的《日出东南隅行》或《日出行》,而《艳歌罗敷行》《采桑曲》或《采桑》是在汉以后拟作中产生的别称.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陌上桑》的创作接受史以及后世拟作与《陌上桑》本辞的内在联系,通过采用分类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同时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对历史上众多《陌上桑》的拟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认为后世诗人大量模拟《陌上桑》,是基于《陌上桑》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能动的接受方式对《陌上桑》成为经典名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陌上桑》《羽林郎》《孔雀东南飞》三首具有代表性的乐府诗歌,以文史的视角挖掘汉代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本文将从文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史料,从纺织业、商业、饮食这三个角度加以分析研究,通过纺织品布料与纹样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饮食水平的提高这三个方面,最终得出汉代经济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角度,探讨《陌上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价值:《陌上桑》体现了作者正确的审美观和高超的表现技巧,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6.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罗敷已经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女形象,罗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来是人们争论的对象。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她是邯郸秦氏女。《乐府诗集》卷28《陌上桑》下引《古今注》: “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  相似文献   

7.
我们先来看看从3套语文教材或教参上所摘的关于《陌上桑》主题的表述:其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2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是这样表述的:“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反抗强暴的精神。”其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表述的:“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精神。”其三,语文出版社2001年8月第l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教师用书》是这样表述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畏权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以上对于《陌上桑》的主题提炼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在肯定罗敷为正面主人公的同时,对“五马太守”予以彻底否定。笔者认为,对《陌上桑》的主题作这样的提炼是欠妥的。三套教材教参的编者对该作品主题提炼的不妥,根源在诗的第二、第三节的理解上。诗的第二节是这样写的:“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躇。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载不?’”...  相似文献   

8.
近来,讨论罗敷和使君形象的文章常见之于报端,表现了人们的挑战精神和对传统定论的冲击,呈现出一派争鸣气氛。其中不少观点能使人接受,但也有一些说法,我们不敢苟同。李金焕老师的《〈陌上桑〉的主旨是什么》(载《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4期)认为《陌上桑》通篇都在表现罗敷的美。我们认为李老师片面理解了作品,偏离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因而有失偏颇,现阐释如下,求教于广大教师和行家。作品的第一解是李文的基石。诗歌首先从姓氏、身份、用具、妆饰等方面多角度,直接表现罗敷的美貌;然后又从侧面虚写旁观者对罗敷的种种表现和态度,表现罗…  相似文献   

9.
《陌上桑》的主题并非反封建的主题,诗中的罗敷并非反封建的斗士,“使君”也并非荒淫无耻之徒、仗势欺人的恶棍;《陌上桑》的主题也并非歌颂中国古代妇女的勤劳、美丽、聪明,不慕富贵,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综观乐府诗的发展史和《陌上桑》的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方方面面,我们就会发现《陌上桑》并非是一首爱情的赞歌,而是一首应兴娱乐之作、一首艳歌而已。  相似文献   

10.
《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千古绝唱《红楼梦》对《史记》的传承也是多方面的。以刘姥姥形象构设为例,主要结合《高祖本纪》来探析,其传承体现在取材、思想和艺术效果方面。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作者以往研究《西藏赋》价值的基础上,从文艺学和历史文献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品评了《西藏赋》的文学及文献价值与意义。文学价值主要从宣扬多民族统一的思想和汉大赋的传承发展两个方面去品评,文献价值主要从所引古籍和所涉及内容两个方面来印证。  相似文献   

12.
潘金莲形象从《水浒传》中诞生以来,在几百年的传承与重复中已经成为一个被不断改写或重写的文学母题.从《金瓶梅》对潘金莲的模仿与超越,欧阳予倩对潘金莲的革命与颠覆,魏明伦对潘金莲的颠覆与重构,及至当下对潘金莲的符号化与消费化,纵观600多年来潘金莲角色变换的历史,其本质亦是文学接受的过程.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在于人们可以对它作出不同的解释,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包含了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文学作品、文学形象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一首杰出的叙事诗,也是一部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喜剧作品。秦罗敷是一个高度理想化了的人物.这种理想化不仅表现在她的外在容貌服饰方面。而且表现在她的内在精神智慧方面。《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赋予了其鲜明的民间色彩和世俗面貌。  相似文献   

14.
《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罗敷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成功,离不开“使君”形象的巧妙烘托。但是,长期以来,《陌上桑》中的使君都只是作为“荒淫无耻,强暴蛮横”的形象被嗤之以鼻。这种观点忽略了从表现技巧方面去鉴赏这一形象塑造的艺术价值,不利于客观地评价作品和其中的人物。一、使君“惊艳”,作为达官贵人的代表,是多侧面  相似文献   

15.
《陌上桑》主题新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陌上桑》的主题并非反封建的主题,诗中的罗敷并非反封建的斗士,“使君”也并非荒淫无耻之徒、仗势欺人的恶棍;《陌上桑》的主题也并非歌颂中国古代妇女的勤劳、美丽、聪明,不慕富贵,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综观乐府诗的发展史和《陌上桑》的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方方面面,我们就会发现《陌上桑》并非是一首爱情的赞歌,而是一首应兴娱乐之作、一首艳歌而已。  相似文献   

16.
李金焕老师认为如果视太守对待罗敷是调戏行为,那么“行者”等对待罗敷的行为至少可以说怀有邪念。这样,《陌上桑》就无艺术价值可言,成了一首只具有低级趣味的调情之作了。其实传统文学精品《陌上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折射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对其主旨的全面把握是很重要的。它通过罗敷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即人之美是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罗敷之美如果仅限于外貌之美,就使我们感到美的苍白。而且可以设想,如果罗敷真的同意委身于太守,那么她在千百年来的读者心中就不可能有那么光彩动人的形象。因为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17.
《陌上桑》是一首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诗歌,讲述了一名年轻美貌女子巧拒太守调戏的故事。作者认为罗敷之所以被塑造成功,是因为诗文从景物、人物、语言三方面进行了曲笔烘焙。  相似文献   

18.
绝妙的映衬     
因一首《陌上桑》,罗敷名传千古,成为美貌智慧的化身,而另一个人物“使君”则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每每读《陌上桑》,我都为使君鸣不平,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使君?难道仅仅因为他没有像“行者”、“少年”、“耕者”将对罗敷的倾慕缄于心而付诸行动?千百年来,我们不仅曲解了使君的形象,也似乎还未曾领略《陌上桑》艺术的魅力——那就是绝妙的映衬。《陌上桑》灵活地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侧面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诗歌开头几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为侧面描写,读者可以从罗敷美…  相似文献   

19.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上古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20.
被称为“谜”的罗敷的内在精神到底是什么?究竟应如何去认识《陌上桑》的思想意义?近年来,有的研究者力图跳出对罗敷的身份之争,摆脱单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文学的局限性,转向从文化学的角度去探索这一问题。这显示了一种新的研究趋向。在这一趋向中,林健同志的《罗敷之谜与两汉文化精神》一文最具代表性。林健同志试图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