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钏儿本不该死,只因在错误的时间做了件错误的事,王夫人借题发挥,无意中金钏儿就把自己推上了绝路,这是偶然性。为了阻止宝、黛相恋,让宝、钗结合,王夫人必然会寻找一个突破口,敲山震虎;而过惯了有地位又锦衣玉食生活的金钏儿突然失去了贾府这个大靠山,生活没有了趣味,也承受不了外界舆论的压力,最终走上了绝路,这是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2003.4《宝玉挨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众人对待宝玉挨打的态度以及宝玉挨打后的心态。一、贾环处心积虑盼痛打几乎每个人都深爱着宝玉,只有贾环除外。贾环对宝玉是一个“恨”字。他乃贾政和赵姨娘所生,不仅年龄小于宝玉,还因为是庶出,地位低下而颇受冷落。为夺回自己“爷们”的地位,他处心积虑要治宝玉于死地。这次机会来了,王夫人的大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是因宝玉而起的,他便在父亲那里诬告宝玉,说是宝玉强奸金钏儿未遂,才导致金钏儿的自杀。挑唆父亲打死至少是痛打宝玉。二、贾政恨铁不成钢狠教训贾政打宝玉表现出一个“狠”字,但骨子里却…  相似文献   

3.
王夫人是《红楼梦》中刻画得比较成功的一个反面人物。曹雪芹以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通过塑造王夫人这个封建统治阶级伪善者的艺术形象,相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凶残的吃人本质,有力地戳穿了儒家所鼓吹的“仁义道德”的虚伪性和反动性。要了解孔孟之道是怎么吃人的吗?王夫人就是一个标本。 王夫人出身于所谓“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豪门贵族之家,在号称“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府里,她掌握着大权。平时她以“菩萨”自称,吃斋念佛,披着“宽仁慈厚”的外衣,装出一副“怜贫恤老”的面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善人”,双手却沾满了奴隶们和封建叛逆者的鲜血。小说通过描写她相继逼死金钏儿、晴雯、司棋等奴婢和封建叛逆者黛玉,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她吃人的狰狞面目。 金钏儿是王夫人身边的一个丫头,平日专供她驱使差遣。有一次,在贾宝玉的百般  相似文献   

4.
再读"金钏儿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伟 《现代语文》2004,(11):16-16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作品,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金钏儿之死"是其中描写得很出色的一件事.一些人认为金钏儿是被迫害致死的,"金钏儿之死"这件事是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典型事例.对此,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说:"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正是这些错误里蕴含着学生最真实的道德认知和生活经验。这是品德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忽视错误资源的意义,害怕错误、避免错误、无视错误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文试图结合品德教学实践,正确理解学生在品德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资源的意义,找准品德教学的起点,变"错"为"宝",使课堂氛围更和谐,探究更深入,体验更深刻,真正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一《红楼梦》里的贾政和王夫人——这一对所谓“严父”和“慈母”形象,是贾府统治集团的当权人物:头脑冬烘、思想僵化,顽固专横,而又披上“端方正直”、“慈善宽厚”的“正人君子”和“大善人”的外衣。对这两个人物抱有好感的,在广大读者中间是为数极少的。《金玉缘》本的评者也说贾政“迂疏腐阔”、食古不化;王夫人更“一怒而死金钏,再怒而死晴雯、死司棋、出芳官等于家,为稽其罪,盖浮于凤焉!”  相似文献   

7.
蒋苏苓 《文教资料》2014,(23):12-13
《红楼梦》中的鸳鸯、平儿、袭人、金钏分别作为贾母、王熙凤、贾宝玉和王夫人的"首席丫鬟",在贾府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可谓贾府的"四大丫鬟"。从"现代职场"的视角审视,鸳鸯、平儿、袭人对主子忠心耿耿,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能够适时规劝主子,出谋划策,且懂得察言观色,善于交际,她们的"职场智慧"值得现代职场人重视。金钏的愚昧无知和不懂分寸,也给现代职场人以警示。  相似文献   

8.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一大高潮。突出表现了贾政与贾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金钏自杀”等偶然事件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宝玉挨打就成为必然了。贾宝玉是荣国府的核心人物,他遭鞭笞自然牵动了全家上下的心。王夫人、贾母等人闻讯先后赶  相似文献   

9.
善待错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从新课程标准的视角来看,“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的教学材料,它对学生特殊的教育价值有时比教师的铮铮教诲更有说服力,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善待“错误”这一宝贵资源,主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10.
袁军辉 《教学随笔》2009,(10):28-29
在上课的过程,发生“错误”,即教学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这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灵活把握、合理有效地处理这类“错误”。其实这些课堂随机生成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一种机遇,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和机智变“废”为“宝”的。下面笔者结合几节优质课例谈谈妙用课堂随机生成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试谈傻大姐     
一贾府的仆人,每人都有一本血泪账:茜雪无故被撵,五儿平白被囚;金钏和鸳鸯,一个被王夫人逼得跳井自杀,一个不甘被贾赦玩弄自缢身亡;“周全妥贴”如平儿,也免不了挨王熙凤和贾琏的打,“温柔和顺”如袭人,也要挨贾宝玉的“窝心脚”;还有更多的奴隶被“打板子”、“跪磁瓦片”、“满嘴塞马粪”等一系列刑法所折磨……而傻大姐,似乎还有更甚之处。曹雪芹是这样简洁地介绍她:  相似文献   

12.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一般要给予指出,并帮助纠正,使他们以后少犯或不犯此类错误。但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一般要给予指出,并帮助纠正.使他们以后少犯或不犯此类错误。但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出错,这是个正常现象。所以,教师应更多地分析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挖掘和利用学习错误,努力从学生发生错误的角度去解读学生,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学习障碍,帮助学生理清问题背后的障碍,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习错误变错为宝;改变教师对学生错误的不正确观念和处理态度,锻炼教师的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15.
美国心理学家R·Bainbridge说过:“差错人皆有之,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就不可能攀上正确结果的宝座.”换句话说,就是要善待错误、用好错误,要反思错误、变错为宝,如此即可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6.
<正>一、问题的提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如果我们能深层次地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课堂中学生出错也是无法避免的,错误伴随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且"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往往是一种鲜活而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追求课堂教学实效性,立足学生生活和实际,重视并正确对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有意识地发现和利用课堂中的"错误"资源,并巧妙运用"错误"资源来变"误"为宝,从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达到师生间教与学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错误本无可厚非,属于课堂上产生的正常现象,教师也不必过分担心或紧张。其实课堂上的错误只要教师能合理使用,也会让错误产生美丽之花。正如一位特级教师说的:教3+2=5的老师是合格教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用3+2=6来教的老师才是优秀教师,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宝贵财富。教师要独具慧眼,用生成性资源的眼光看待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能通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让学生在找错、辨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拓展思维,更应该用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处理并充分利用,变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成性资源,再加以巧妙引导,就可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20.
错误是贡献     
朋友 ,我们在这里说的错误 ,是指学生学习上的错误 ,是指学习上的读错、写错、答错、画错、演算错等等。不是指他们生活上的迟到、早退、吵嘴、打架 ,以至更严重的其他行为。人们常说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在学习上更是这样。不摔跤 ,学不会走路 ,不呛水 ,学不会游泳。虽然明摆着的道理就是这样 ,但朋友们还是怕在学习上犯错误 ,好像一犯错误就见不得人了。避免犯错误是一种向上心理 ,很好 ;但一犯错误就非常沮丧、害怕 ,这是要不得的。没有错误 ,就没有正确 ,没有错误的尝试 ,就不会有正确的结论。在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