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附加式合成词是由一个词根词素和一个词缀词素组合而成。附加式合成词从先秦产生以来,数量在逐渐增加。通过对东汉时期附加式合成新词进行排查筛选,并根据词缀词素的不同进行分类。将词缀分为前缀和后缀,对前缀"阿""可""相"和后缀"然""如""子""者"等进行举例分析。东汉时期,有些词缀发展得比较成熟,有较强的能产性,如"然";有些不太成熟,已经出现了词义虚化和向词缀发展的痕迹,如"可""相";有些词缀在与某些特定类型的词搭配组合时才会词义虚化,呈现出词缀的性质,如"者"。  相似文献   

2.
"子"担当词缀,不具备词汇意义,但却有语法作用,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它是从最初表示实意的"子"逐渐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理论中的梯度原理为"京张城市走廊"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该原理认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会形成朝向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区域的梯度力,区域间的经济发展落差逐渐弱化。但是行政力量会改变梯度力的方向以及变化的速度,往往会以行政区划为界形成"梯度力断层",如果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行政力量为约束的博弈,小城市的发展机会就会被大城市"袭夺"。在"京张城市走廊"建设过程中要突破行政区划硬约束,使得县级行政单元之间实现软对接。在走廊上构建"延庆子团"、"怀来子团"、"宣化子团"、"张家口子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张乌大"三角形,促进"京张城市走廊"快速形成。  相似文献   

4.
汉语词缀的主要功能有五个:成词、转类、变义、增义、衍音,其中增义是指词缀的表达性功能,包括指小、增量、轻蔑(贬抑、厌恶)、喜爱(亲昵)、表敬、非正式化(口语化)等多个方面。皖北方言的"子"尾具有前四种功能,其增义功能包括"指小"、"表轻蔑、贬抑"、"表亲昵、喜爱"、"非正式化(口语化)"4个方面。而"衍音"、"形象化"、"拟人"、"拟物"等都不是皖北方言"子"尾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教师口语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职业工具,方言区的幼儿教师口语表达规范和标准度对幼儿语言学习影响较大。在口语表达中,名词是重要词类,本文主要针对四川方言区,从词缀"子、头、些"、叠音、儿化韵、"杆"字、普通话中的方言词掺用等几个方面,针对常见错误进行了分析,让四川方言区的幼儿教师以此为鉴,规范自己的口语表达中的名词运用。  相似文献   

6.
通城方言中的名词词缀"子、头、家、相"可以作为前词缀构成[[X·N缀]·者]式双词缀名词,本文一一描写其构成,分析其构词和构形性。与普通话及方言比较,[[X·N缀]·者]式名词属于同性质词缀叠加性质,前词缀数目较多,前词缀与后词缀位置不能调换,虚化程度比后词缀低。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一种新的语言现象"X体"在网络上流行开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X体"类新词,如凡客体、淘宝体、TVB体、甄嬛体、梨花体、蓝精灵体等。本文就以"X体"类新词为研究对象,从内部构成、语义类型、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X体"类新词在构成上以"2+1"这种双音节语素加类后缀的格式为构成新词的主要形式,其中,"X体"类新词中的"体"有词缀化倾向,这种类词缀的产生,丰富了汉语的构词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看,"X体"类新词多用来表达人们的负面情感。  相似文献   

8.
吴方言中存在着大量普通话中所没有的极具方言色彩的词缀,如"搿、仔、里、笃、叫"等,词缀的丰富多彩也是吴方言个性魅力的一个体现。本文选取吴方言中的一个特殊词缀"叫",分析了"叫"作为一个虚词语素充当附加式副词、附加式状态词和拟声词后缀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88):13-14
本文先对词缀"子"的研究历程和现状做了简要介绍,然后从色彩意义的角度对汉语词缀"子"和英语词缀"-er"在构成名词结构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进而说明了汉语词缀"子"只有成词性,而没有附彩性功能。词缀"子"不具备附彩性功能还可以从方言中找到证据,主要是在"子"词缀缺失的方言中贬义色彩并没有缺失;硬性强加"子"词缀后方言中并没有出现或者增加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10.
杨永华 《现代语文》2007,(8):122-123
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汉语与其他语言广泛地接触.一些外来词尤其是英语词汇大量涌入汉语,并且逐渐虚化为词缀.现代汉语中的词缀,如"子、头、手、化"等,本是现代汉语中的实词,作为构词手段,与其他词结合后意义趋于虚化或变得抽象概括.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吉安方言中带词尾形态“子”的名词进行全面的词义归类和分析,得出吉安方言名词词缀“子”是中古汉语名词词尾“子”的残存,运用语言学的类推和内敛规律理论,分析现代吉安方言中词缀“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子”词尾在吉安所管辖的县市又有语音不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河源水源音中的名词词缀比较丰富,如前缀"老-"、"阿-"、"番-",后缀"-佬"、"-仔"、"-牯"、"-公"、"-乸"、"-婆"、"-头、-货、-鬼"等。这些词缀很有特色,较能代表河源地区水源音词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按照位置,绩溪方言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前缀主要提及了"老、阿、第"等,中缀主要论述了"当、溜、鸣"等的用法 后缀主要述及人称代词后缀、表示名词的后缀、形容词后缀等。词缀在绩溪方言中的作用有三:一是凑足音节,二是利用词缀构成新词,三是可以表达特定的感情色彩和语法色彩。  相似文献   

14.
以赣南客家方言中的代表方言之一——南康(浮石)客家话为研究对象,对其词缀系统分前缀、中缀、后缀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探讨和研究,主要分析了南康(浮石)客家话中“老、阿、晡、打、子、佬、头、崽子(崽)”等词缀的语法特征、附加意义和主要功能,并且与广东梅县话和普通话进行了相应地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南康(浮石)客家方言词缀系统的自身特点,以完善和丰富赣南客家方言的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核心具有向结构体渗透范畴特征的属性。汉语词缀"-子、-儿、-头"具有构词平面的名词化作用,后附成分"的"也具有改变词类的作用,从核心理论来看,实际上就是因为它们是所在结构的核心。汉语也存在词与短语的转类现象,即在不改变形式的情况下出现范畴的改变。词的转类使词的词类发生变化;短语的转类一般不会造成词类的改变,所以处于主宾语位置与定中结构中心语位置的动词形容词仍旧为动词形容词。转类是由零词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英语"Enrongate"(安然门)是用常见的"混成法"构成的一种复合词,其中的"-gate"是"watergate"的简写,用的是"watergate"的引申义。汉语的"-门"译自英语的"-gate",与汉语原有的"门"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引进汉语后其意义又有引申。无论是英语的"-gate"还是汉语中的"-门",它们都不同于用来改变词性的"词缀"或所谓"类词缀",而是实语素,尽管这个语素具有较强的能产性。  相似文献   

17.
从语源学角度看“干巴巴”类派生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巴巴”是个使用频度很高的常用词。对于其词缀“巴巴”,传统语言学认为如同“儿子”中的“子”、“老虎”中的“老”一样,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本的研究则证明。以“干巴巴”为代表的这类三字格派生词,从语义上说,其中的“从”式词缀起源于原始汉语,承载着隐性语义;从结构上说,“从”式词缀与词根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这一认识,将有助于推求汉语献语词的语源。此外,本还探讨了“从”式词缀的形式特点和形成脉络。  相似文献   

18.
语言接触导致语言变化,例证之一就是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语法学,就深受英语语法体系的影响。基于此,以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缀为例,分析其公认的词缀与英语中词缀的异同,进而进行汉语中的偏旁与英语词缀的对比研究,并得出结论,即汉语语法中本无所谓词缀,词缀这一概念完全来自英语的语法。最后提出,由于受英语的长期影响,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赋予了中国汉字中某些字以与英语某些词缀相当的意义和功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列举“阿”、“子”、“生”词缀在《祖堂集》中的用法,分析这类词在闽语中的保留情况.同时,将近代汉语附加式构词法与现代汉语的比较,窥探近代汉语词缀发展面貌,反观闽语对近代汉语通语的继承状况.  相似文献   

20.
谭四华 《教师》2011,(8):126-127
一、词缀 词缀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实语素虚化的过程,词缀大多是由意义实在的词根演变而成。例如"老"字最初的意义很实在,是年老年长的意思,如《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后来"老"的意思逐渐虚化,姓氏前可以加"老"字,如"老张、老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