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沙河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广东省江门市大沙河水库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特征,自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通过每月中旬对沙河水库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4种(属),隶属于6门,其中绿藻门有27属,占总数的42.19%;硅藻门有19属,占总数的28.13%;蓝藻门有13属,占总数的21.88%;甲藻门、裸藻门及金藻门共占总数的7.81%。常见的优势种主要有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湖沼色球藻(Chroococcus limneticus)、隐球藻(Aphanocapsa sp)、栅藻(Scenedesmus sp)、光角角星鼓藻(Staurastrum muticum)以及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螺旋型(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 f.spiralis)。分析结果表明:大沙河水库种类组成变化总体呈现"冬季以蓝藻门、绿藻门为主;春季绿藻门、硅藻门增多;夏秋季节以蓝藻门为主"的季节变化规律,其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0.02~1.74)亿cells/L;蓝藻自春末到冬初大量繁殖,并且常年在丰度上占有优势,冬季常出现蓝藻水华;大沙河水库浮游植物的丰度变化与水温(R=0.383)、叶绿素(R=0.373)和氨氮(R=0.225)呈正相关,与总氮(TN)呈负相关(R=-0.243)。  相似文献   

2.
于2016年3月、5月、8月、10月对青岛市棘洪滩水库进行了4次浮游植物群落以及相关环境因子调查,使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等指数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79属107种,棘洪滩水库的优势种群为硅藻-隐藻型,主要优势种为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小型黄丝藻(Tribonema minus)、针杆藻(Synedra sp.)和舟形藻(Navicula sp.)。夏季,入口处小型黄丝藻随外源水引入水库并成为优势种。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9.92×105个/L,入口处夏季最高,受外来输入水的影响波动较大;出口处秋季最高。出口密度明显低于入口。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年均值为2.78。  相似文献   

3.
东江干流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0年1月对东江干流水体51个点进行的浮游植物及其群落结构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和密度状况,分析了河流中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并据此评价了东江干流水体水质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该干流水体中物种丰富度中等,个体分布较均匀,共有浮游植物7门83种(包括2变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达38种,占所有物种数的45.78%,其细胞生物量占总浮游植物的53.99%;主要优势种为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菱形藻(Nitzsch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舟形藻(Navicula sp.);浮游植物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其中下游显著大于上、中游,且主要密集于下游的东莞市和惠州市江段水体;东江干流水体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为一致,上游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稳定性较下游略高;以多样性指数为指标对水体作评价,结果显示大多数采样点位水体营养化程度不高,水质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4.
于2016年对棘洪滩水库进行了4次浮游植物群落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监测,利用全年优势种类与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对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势浮游藻类为硅藻-隐藻型,冗余分析(RDA)分析表明,温度与浊度显著(P0.05)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夏季,入口处小型黄丝藻随外源水引入水库并成为优势种,存在水华风险。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6,(21)
为了解天德湖浮游植物组成及水质状况,2015年夏对江苏省泰州市天德湖水体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藻类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天德湖水体中浮游植物由8个门组成,共37科77属209种,绿藻门最多,为30属93种,其次是硅藻门,为23属67种。绿藻门、硅藻门占优势。优势度最大的是绿藻门的卵囊藻0.088,其次是硅藻门的针杆藻0.087。天德湖水体处于β-α-ms中-富营养型。属于轻污染。  相似文献   

6.
依据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三门核电站周边海域4个季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类与生物多样性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经显微观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49属109种,季节变化为夏季(73种)春季(65种)冬季(44种)秋季(39种);调查水域各站点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2.44×104~2.70×107个/m3,平均细胞丰度为1.09×106个/m3,季节变化为夏季(3.72×106个/m3)春季(2.97×105个/m3)冬季(1.77×105个/m3)秋季(1.43×105个/m3);优势种17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中国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等;多样性分析显示,除夏季外,其他三个季节Shannon-Wiener指数(H’)均大于2,且冬季最高;细胞密度与水温、盐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与p H值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浓度和不同光照条件等处理下孔石莼水溶性抽提液对5种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以揭示孔石莼泛滥,藻体死亡分解释放出的内含物对其周围环境中浮游植物类群所产生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孔石莼体内含有克藻物质,其对实验的五种藻类全部表现出抑制效应,不同强度光照处理对孔石莼体内抑藻物质的含量影响不明显。该抑藻物质不耐高温。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主要河道浮游植物类群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10年春季(4月13日-4月22日)和夏季(7月10日-7月19日)对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道进行了两次调查。对不同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入湖河流优势属主要有针杆藻(Synedra sp.)、隐藻(Cryptomonas sp.)、直链硅藻(Aulacoseira sp.)、脆杆藻属(Fragilaria sp.)和舟形藻(Navicula sp.)等;出湖河道主要优势属有直链硅藻(Aulacoseira sp.)、栅藻(Scenedesmus sp.)、隐藻(Cryptomonas sp.)等。夏季入湖河道优势属有针杆藻(Synedra sp.)、十字藻(Crucigenia sp.)、隐藻(Cryptomonas sp.)、裸藻(Euglena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等;出湖河道优势属有直链硅藻(Aulacoseira sp.)、栅藻(Scenedesmus sp.)、隐藻(Cryptomonas sp.)、针杆藻(Synedra sp.)等。太湖流域河道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春季要高于夏季,电导率、总磷、总氮、总悬浮物浓度、高锰酸钾指数和硝态氮与河道内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显著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影响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有总悬浮物浓度、总氮和电导率,夏季则主要是高锰酸钾指数、硝态氮和总氮浓度。  相似文献   

9.
大莲湖区域是上海市的核心水源地,面积14.6km2,由湖区、养殖池塘、水森林、河网、沼泽地、村落等组成。近年来,随着该区域污染加重,其水源地功能逐步丧失,并发展成为新的污染源。为配合大莲湖水源地开展生态修复,2008年7月-8月对大莲湖水源地进行了本底调查,并用污染生物学指标分析了大莲湖水源地不同区域的污染状况,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建议。调查显示,7月、8月份大莲湖水源地有藻类86种,隶属于7门48属;有浮游动物24种,隶属于15属;浮游动植物的优势种为席藻(Phormidium sp.),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等,均为耐污染种类。污染生物学分析显示,大莲湖水源地浮游植物的Shannon Wiener指数(H’)范围为1.60~1.99,藻类现存量范围为(29~3120)×104cell/L,叶绿素a浓度变动范围为(7.63~246.91)ug/L,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范围为51.8~84.6,Margalef多样性指数1.0~10.4,所有生物学指数均显示大莲湖水源地呈污染状态,但不同区域的污染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水森林、养殖池塘和内河网的污染程度较重,湖区和外河的污染程度稍轻,大莲湖水源地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大莲湖水源地生态修复宜采取布局重建、沟通水系、恢复湖泊生态功能的修复方法。本研究表明大莲湖水源地已丧失水源涵养净化功能,对大莲湖水源地实施生态修复对于保护上海市民的饮用水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汾河太原段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佳  沈红梅  谢树莲 《资源科学》2011,33(6):1111-1117
对汾河流域太原段6个样点的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汾河太原段化学需氧量(COD)、总磷和氨氮的水平较高,重金属镉、铬和铅污染都比较严重,其中镉污染尤其突出,水质处于从V类水向劣V类水过渡阶段;②汾河太原段浮游藻类共计有89属,224种,其中蓝藻门23属103种,绿藻门37属75种,硅藻门19属36种,甲藻门4属4种,隐藻门3属3种,裸藻门、金藻门和黄藻门各1属1种。优势种主要有小席藻、银灰平裂藻、尖针杆藻等14种,均为α-中污和β-中污指示种;③汾河太原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水质污染情况逐渐加剧,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个别地段达到重污染,其中尤以小店桥断面污染状况最严重。鉴于汾河太原段目前的状况,提出了相关污染防治措施,为预防和综合治理汾河流域水体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