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结合研究文学,是任何一种“主义”或学说都无法替代的批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文艺观,便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本体论,也会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批评论。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点”看文艺和从“美学观点”看文艺是互补的,是有机地联系着的。  相似文献   

2.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革文学与寻根文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具有不同的符号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讲,文革文学是一种现实符号,寻根文学是一种艺术符号.现实符号与现实意识相对应,艺术符号与审美意识相对应.现实符号具有自觉性和现实性,有确定的能指和所指;艺术符号是超越性符号,具有非自觉性和审美性.现实符号保障着人类生存发展、改造世界的一面,又有束缚自我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自由的对象世界的一面.因此,人类不满足于现实符号,而要突破现实符号的束缚,创造出一种自由的艺术符号.只有这样,人类的精神才能得到解放,才能最终找到通向自由领域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革文学与寻根文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具有不同的符号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讲,文革文学是一种现实符号,寻根文学是一种艺术符号。现实符号与现实意识相对应,艺术符号与审美意识相对应。现实符号具有自觉性和现实性,有确定的能指和所指;艺术符号是超越性符号,具有非自觉性和审美性。现实符号保障着人类生存发展、改造世界的一面,又有束缚自我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自由的对象世界的一面。因此,人类不满足于现实符号,而要突破现实符号的束缚,创造出一种自由的艺术符号。只有这样,人类的精神才能得到解放,才能最终找到通向自由领域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透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归来作家群”,我们可以看出自由在他们心灵中的一定程度的匮乏,他们骨子里头传承的“五四”文学强烈的功利性和建国前后长期的政治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引导,使得他们在面对新时期激变的社会状貌时,与传统文化之“道”日益疏离,导致了他们心灵自由的缺失和退隐。市场对文学创作的毫无阻拦的冲击,以及“归来者”创作生命力的式微,使得他们尽管铸造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坛的辉煌,却无法在激变的时代潮流中挥洒自如。作家们只有回归自我主体,重塑自己的文化之“根”,追求心灵自由,强化自我心灵的独立和坚韧性,才能使中国文学以蓬勃的姿态穿越21世纪的时光隧道。  相似文献   

5.
论"80后"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表面上看来,“80后”写作率先走上了市场而没有走向文坛,“80后”的文学追求似乎被它的商业运作掩盖了。面对“80后”,也许外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文学上的发现,帮助他们面对当前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广西文学》作为广西区唯一一家省级纯文学期刊,对“文学桂军”的整体崛起起到了指导、宣传、策划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为广西文学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作为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纪德是法国小说流派承上启下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一个代表。纪德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进入1940年代,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股翻译、阅读和研究纪德作品的热潮。“纪德热”在1940年代中国文坛的出现,与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思考和精神境遇息息相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文学界探索新的文学表现方式,努力追赶世界文学发展脚步的追求相契合。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凸现,文学“一元化”进程逐步加强,1940年代的“纪德热”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1949年后,这个名字很快便淡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文讯》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媒体之一,办刊30年忝为文坛翘楚。历经党营到民办,供养到市场化经营,其办刊理念、传播机制有独到经验;其编辑立场、办刊方向基于现实丕变、主事者学术兴趣以及专志化、长期规划与市场细分的要求而调整,以适应环境与读者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中求平衡;从国民党的弃儿到实现自负盈亏,它的艰苦奋斗与转型,增值象征资本和美誉度,型塑文坛良好形象,是台湾文学传播史亲历者、传播范式的创建者,具有认识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两岸文学传媒镜鉴。  相似文献   

9.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绘人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了“个性化”地表现人的“主体存在”。之后的革命文学的倡导 ,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文学”观的意义内涵 ,它更加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并且在文学中确立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五四”“人的文学”观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五四”新文学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文坛的重要的文学潮流之一。但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本土的生长环境及其发展情况来看,本土化后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了自我独有的特征。通过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代表者创造社的分析可以发现,“五四”时期现实环境因素和文学家们的存在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人格等,共同酝酿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独有特质是审美政治化﹑现实化。  相似文献   

11.
冰冷的时间模糊了人类的记忆 ,即使那些改变了文学面目的显赫一时的文坛盛事和领袖一代的文坛精英 ,也难免不被岁月的“杰作”所淡忘。可是 ,学人却可以凭借自己穿透时空的敏锐目光和生花妙笔 ,呈现为沧海桑田、谷变陵迁的尘埃所淹没的尤可宝贵尤可珍惜的过去 ,这正是《苏轼与苏门人士文学概观》的成功之处。作为该领域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专著 ,为了揭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原生态和精确地把握文学演变的内在脉搏 ,作者首先是从微观的一系列“点睛式”的具体问题出发 (如首章钩沉索隐 ,确定苏门成员 ) ,进行了慎思明辨和自我感悟相…  相似文献   

12.
由《文艺报》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文学时尚化批判”高级论坛 ,于 2 0 0 3年 4月 5日 - 6日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 ,文坛也悄然刮起“时尚”的季风。“美女作家”、“官场小说”、“黑幕小说”、“主持人文学”等等 ,一一继起。一些作家仿佛担心被时代所抛弃 ,总在追赶着文坛上的风光。面对“时尚”热浪 ,文学应何去何从 ,成为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 ,对此种时尚之风不乏批评。《文艺报》自 2 0 0 2年 8月开辟《文学时尚化批判》专栏 ,展开集中讨论 ,已有多位知名专…  相似文献   

13.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4.
芥川文学"野性美"根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从古典著作《今昔物语》中精选提炼,创作出一系列描写“丑恶怪诞”的历史小说。这些作品从独特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面对地狱般的现实,顽强挣扎所表现出的“野性美”。综观芥川文学,不难发现其“野性美”主要源于芥川的审美视角、家庭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一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一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丈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6.
1928年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中国文坛逐渐盛行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左翼文学界强调“文艺宣传论”,基本上实现了对左翼文学本质的界定,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泛化。  相似文献   

17.
当文坛上,表现“一地鸡毛”式庸常人生的“新写实”小说、“躲避崇高”、消费人生的王朔式小说独领风骚时,人们是否会疑惑地问:难道商品经济时代的文学注定与崇高无缘,必然要颠覆理想走向平庸?诚然,离开物质和经济这个基础去侈谈理想与崇高,是虚妄可笑的,但若以为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必然得放逐“理想”和“崇高”,那是否同样褊狭可笑?人类不能没有精神追求,人生不能没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文学也不应例外.我想到了朱苏进.朱苏进是极其看重人格力量和生存质量的作家,也许是军人的气质缘故,他对搏击、较量、奋进有着近于偏执的嗜爱.他欣赏极致境界讨厌中庸之道,赞赏深刻而厌恶平庸浅薄.据说现代艺术思潮的特征是向“日常生活化”靠拢,但朱苏进显然拒绝文学向“日常生活化”认同.在他作品中.没有庸常之辈也没有顽主和侃爷,他对芸芸众生不屑一顾,甚至不屑去表现人类除精神思想之外的其他“极致”,那怕因此沾染几分“不食人间烟火”之嫌也在所不惜.他  相似文献   

18.
超越性是文学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文学产生的最初动机,文学诞生时的初始形态,以及无数作家的创作实践,都表明了文学与超越性之间的天然联系。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更有赖于文学对现实的超越。要实现文学对现实的超越,一是需要与现实保持恰当的距离,其次离不开作家大胆的想象与对现实的重组,还需要运用象征的方法使作品具有“言外之意,境外之象”  相似文献   

19.
方方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优秀小说家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方方曾以世俗立场“原生态”地描写普通百姓粗鄙化的生存现状,以及僵化庸俗的现实对人的愚弄、迫压和异化而享誉文坛,成为“新写实”派代表性作家。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方方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体现为叙事的变化,即从描写入的生存困境和人性异化到表现“人的生存命运”、“人性之困”和“人道主义”等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革”,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新时期文学以马不停蹄的惊人速度,历经了“伤痕”、“反思”、“改革”,以及其后的“寻根”、“新潮”等文学阶段.持续了几十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现代主义撞冲得摇摇晃晃、被夺去几年地盘后,又开始走向了新写实主义的欣欣向荣阶段.十几年,弹指一挥间,文坛却呈现出眼花缭乱、翻江倒海之态,真够我们的作家和批评家们手忙脚乱了,也让我们读者跟得上气不接下气.如今,文坛消停了,“疲软” 了.曾几何时,作家们登高一呼,四山群应的轰动效应,如今真有恍如隔世之感.趁这“疲软”或稳定的低潮期,我们的作家、批评家、我们广大读者,对于以往的文学来一次认真的审视、冷静客观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以便让文学尽早振作、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