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妇女解放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一支,其主要内容有爱国救亡,反对封建礼教,树立独立人格,争取经济独立和争取教育平等等。五四运动推动了妇女运动,开创了妇女运动的新时代,妇女运动反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追求民主科学,勇于探索创新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2.
王福湘 《西江大学学报》2001,22(1):26-31,59
鲁迅是新文化精神的孤独的坚守者。他对五四运动的似乎冷淡的态度代表了五四运动中一种更深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五四时期以至离京南下前所作的小说杂文,丝毫不曾偏离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启蒙主义的宗旨。对一度颇为时髦的工读主义和新村运动,革命派的鲁迅和改良派的胡适表现出难能右贵的一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国家的基础、对待科学与民生、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及利用国外先进智力资源的情况等三方面,分析了苏联和中国几次大跃进成败不同的原因,宏扬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过去80年了,世界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五四”时期的爱国精神,反封建精神及理性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闪烁光芒。继承“五四”爱国传统,弘扬“五四”精神,召唤民主与科学,是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伟业,是中华民族跨入21世纪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五四”时期确立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新文化、新文学的现代意识,在古今与中外的双重交错轨道中确立批判、启蒙的现代性核心价值取向,在多元整合的价值追求中确立新民主主义文化性质和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为现代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发生了一场意义十分深远的语言革命。这场语言革命的先驱人物李大钊、胡适、陈独秀等,不仅批判旧文化,而且呼唤新文化,创立了一代新的语言符号系统。语言不仅仅是思维与交流的工具,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就是本体,就是基本范式,它是人类一切交流工具的元命题,是人的生存本体所拥有的基本范式之一。语言革命的结果,不仅创造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文学,同时通过对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宣传,将“人”从君权、神权和旧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场语言革命,不仅当时受到保守派的非议和攻击,而且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曾两度出现过对“五四”语言革命的背反和否定。  相似文献   

7.
“五四”为新的政治提供了哪些前提? 周展安(以下简称周):二十年前,您在写作《预言与危机》以及《中国的“五四”观》的时候,在写作方法上,一方面是动态的历史分析,另一方面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共时的、结构性的分析方式。而在近来的研究比如《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五四”时代的思想战》等文章当中,似乎是动态的历史分析的意味更浓一些,“五四”是作为一个运动、一个内涵丰富的事件(event)被看待的。不知道我这种理解对不对,或者请您谈一谈您在不同时期的“五四”论述有些怎样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年中国的启蒙运动,因近代以来中国具体的历史困境而背离了个性解放之"核心大业",走向参与构建民族国家的政治想像。正是因由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想像,民主与科学完成了国家拯救的工具化转变,新知识分子批判旧传统、重建国民性,则是要为新的政治共同体确立一个新的立命根基。因此,启蒙背后可以感受到民族主义潜流的推进。  相似文献   

9.
苑旭 《语文知识》2009,(3):18-20
“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初,现代知识分子将关注的眼光投向以“歌谣”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刘半农、胡适、周作人等人将“歌谣”纳入新文学的建设过程中,对早期白话诗创作和新文学理论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歌谣》周刊也在“五四”新文学建构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九十周年。1919年5月4日,在贫弱的中国,一群热血青年发出了不屈的呐喊。从爱国、进步延伸到民主、科学,“五四”运动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政治运动,它更象征着一种精神,照亮着不同时期却拥有着相同爱国情怀的中国青年,点燃着他们每一个激情洋溢的青春年华。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共青团员,我们从伟大的历...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动力源泉,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民主、科学的口号之所以在新化运动中被响亮地喊出,其深层原因应该到近代中国如火如荼的爱国救亡运动中去寻找,今天,我们弘扬五四精神,必须正确处理诸如民主模式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民主与爱国的关系,中西化关系等重要问题,对于新化运动的化观念,也应做客观、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前发端于北京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全民族的爱国革命运动。这场爱国革命运动与新思潮的勃兴和新文化魂的澎湃,共同发起了向旧政治、旧文化、旧思想的冲击。因此,“五四”又成了一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文化革新运动的标志。“五四”运动的内涵丰富深刻,它是近百年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页,给中国社会和国家命运以极重大的影响。一、“五四”全民爱国运动北京学生5月4日的游行示威活动,表现出青年学生在社会各界爱国运动中所起的先锋队作用。以北京爱国学生游行示威为标志,中国出现了一场全民的爱国运动。早…  相似文献   

13.
《神州学人》2009,(6):17-18
5月2日,葡萄牙阿威罗地区中国留学生举行以“发扬五四精神,学习探索创新”为主题的座谈会,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在座谈会上,与会留学生们说,9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救亡启蒙运动,最终目的在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五四运动”的核心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而爱国主义是一切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从晚清至“五四”,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处于同质同构态势,“英雄理念”既是其重要的文化范畴。又是其英雄叙事文本的美学规范。它的嬗变显示出“公性情’的英雄理念”、“民族主义英雄理念”、“启蒙主义英雄理念”三个逻辑阶段。多年来,学术界几乎没有系统梳理过“英雄理念”。故曰“钩沉”。  相似文献   

15.
新文学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五四”运动前夕,为了广泛宣传民主和科学,开展对封建政治、文化思想、道德伦理的批判,也必然要求在文学界上实行变革。因此,《新青年》杂志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同时,又成为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在《新青年》杂志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以提倡白话文而显露头角,并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发难者的,无疑是胡适。  相似文献   

16.
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那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17.
《上海教育》2008,(10):4-4
“五四”青年节的半天假应该怎么放?超过28岁就不算青年?今年的“五四”在没有了“五一”长假后显得格外热闹。然而在争议过后,我们更应该重塑“五四精神”。使之成为当代青年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革命文学运动,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高潮,大众化运动一开始就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划开了界限,否定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批判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反对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明确提出知识分子通过改变自我以适应大众的主张,它以大众喜闻乐见为艺术的评判标准,以顺应大众心理而鼓动大众热情为艺术指归,完全颠倒了知识分子与大众在文明发展中的关系,最后终于使文学陷入迷途,使知识分子失掉了精神存在的合法性,而这一过程是一个从主动到被动,从自我迷失到被迫归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港英当局纠集在港的旧文化势力极力抵制“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影响。直至1927年初,香港青年才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到香港演讲,在一个文化后进的地区点燃“五四”新文化火种。鲁迅的演讲,揭开了香港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此,香港新文学的进程与国内新文学同步。鲁迅对香港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香港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称他是“中国的高尔基”。鲁迅的精神沟通了香港人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20.
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与没有选择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的民族主义的异同的比较,旨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精神与经济的改革,是更自觉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历史上凡不假区别地抵制外来事物,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封闭、保守,甚至倒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