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近十年中枢性镇痛药(主要是可待因、曲马多、美沙酮、芬太尼等)纳米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进行评述,指出纳米材料在该类药物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广泛。总体来看,所使用的纳米材料类型多样,结构特征丰富,并通过诸多手段进行表征,极大推动了材料科学的发展。相关电化学传感器大量用于人体尿样、血样等实际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为提高检测灵敏度,今后应重点关注三维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新型纳米光电材料的开发及传感器的微型化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局部麻醉药属于特殊临床用药,为降低其毒副作用,其品质必须严格管控,而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速等优点,在该类药物剂量或纯度检测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最近二十年来,局麻药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要评述,重点分析该领域目前发展停滞的原因,指出其普遍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为了推动领域发展,未来应加强功能纳米材料的应用、新型镀覆方式的研究及科研思路的拓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生物传感器发展迅速。从新技术和新材料方面介绍了传感针、DNA传感器、纳米传感器、生物芯片等几种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结构与特点,并阐述了生物传感器在空间生命科学、食品工业、环境监测和发酵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枢神经抑制药具有药物与毒品的双重属性,相关检测研究一直都是热点。最近十年,电化学方法在该类药物的检验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诸多成果。研究领域呈现“阿片类镇痛药研究较多,纳米材料修饰电极、膜电极、分子印迹技术应用较广;苯二氮类、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受关注程度偏低,普通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技术使用偏少”的显著特点。针对复杂生物样品,围绕灵敏检测,预计未来的研究重点包括拓展纳米碳纤维电极的应用、构建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制备新型纳米分子印迹膜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生物传感器由信号转换器件、生物敏感元件和检测电路组成,是敏感电子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属国际前沿技术。自1967年S.J.Updike等研制出了第一个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以来,生物传感器技术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如今,随着电子信息科技与生物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及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交叉融合,生物传感器向小型便携、实时快速、高灵敏、多参数和低成本方向发展,在临床卫生、食品安全、反恐侦查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6.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传感器以其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备受分析工作者的青睐.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医药及军事医学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人们正致力于对它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7.
DNA生物传感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NA生物传感器在检测特定序列基因时因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所需仪器简单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疾病诊断、食品检验、环境监测以及军事反恐等领域.为此,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对DN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内容和设计原理、DNA生物传感器的分类、DNA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等进行阐述,并且对DNA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如何增强课程讲授特色、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建立一个新成绩评价体系等教学方法。为了培植学生传感器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提出了增加生物传感器一章的重要性。在文中还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机理、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技术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构建等,该技术对拓宽“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氧化钼纳米材料作为一种N型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由于其丰富的结构、独特的理化性质在气体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光催化、锂离子电池等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采用水热合成技术并通过一步煅烧法设计合成新型三氧化钼纳米材料,并进行XRD、SEM表征,将其制备成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对过氧化氢的超灵敏检测,其检测范围可达:0.013 mM—0.306 mM,检测限为4.3μM。  相似文献   

10.
纳米材料作为材料科学的重要部分,已发展成为一门高度交叉的综合科学技术,不断为化学学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在简要概述纳米传感技术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原理的同时介绍了利用纳米传感器YVO4∶Eu3+探测酒精浓度,及而后发展的通用型气体传感器,利用光纳米传感器检测离子和生物探针传感器等相关研究结果并对纳米传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类脂双层研究的动力来自动物世界,1961年首次报道了生物体的双层类脂膜(BLM)自组装.BLM体系已广泛应用于对生物能、光合成、免疫学和生物传感器等多种物理学现象的研究.文章在综述了类脂双层的起源及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类脂双层的电学参量,以及类脂双层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纳米氧化铁的制备方法,着重介绍了水热法、强迫水解法和凝胶—溶胶法等湿法,详述了纳米氧化铁在磁性材料、透明颜料、生物医学、催化剂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如机械球磨法、水热法、微乳液法、超声波法等,归纳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对磁性纳米材料当前的应用热点进行了概述,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传感器从本世纪60年代诞生发展至今,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简述近年来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纳米材料在光催化废水中的应用研究。详细叙述了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结构缺陷、晶型及其粒径大小、有机物的浓度和pH值;并综述了光催化剂的改性方法,包括贵金属表面修饰、金属离子元素掺杂、半导体复合和表面光敏化。最后对纳米材料在光催化中的应用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功能化纳米材料在光催化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The synthesis of polymer nanocomposites is an integral aspect of polymer nanotechnology. By inserting the nanometric inorganic compounds, the properties of polymers improve and hence this has a lot of application depending upon the inorganic material present in the polymers. Solvent casting is one of the easiest and less time consuming methods for the synthesis of polymer nanocomposites.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different types of polymer composites, methods of synthesis, characterisation techniques and different applications of polymer composites. A Lagashetty is Head,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Chemistry, Appa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Gulbarga, Karnatak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nanomaterials and polymer nanocomposites. A Venkataraman is Head,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Gulbarga University, Gulbarg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nanomaterials, nanomaterials as sensors, polymer synthesis and polymer nanocomposites.  相似文献   

17.
以固相反应法所合成的硼、硫掺杂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为载体,探讨三磷酸腺苷在载体表面上的吸附与缓释行为.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以二氧化钛为基体的纳米粉体材料对ATP有良好的吸附作用.40 min内,S-B-TiO2、B-TiO2、S-TiO2及TiO2纳米粉体对ATP的吸附率分别为94.7%、83.4%、71.3%和66.0%.其中S-B-TiO2纳米粉体的载药量比纯TiO2提高了28.7%;TiO2及其改性纳米材料对ATP的释放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5h内其释药百分比分别为43.5%、47.9%、25.1%和37.0%.其中S-TiO2对ATP的缓释速率比纯TiO2明显减缓.ATP的缓释过程符合非Fick扩散机理和Korsmeyer-Peppas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