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林漫步     
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同志在国内工作会议上指出:“新闻工作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政冶性、政策性很强,新闻工作与经济工作有各自不同的客观规律,因此,新闻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经济改革的办法。”“我们绝不能混淆一般商品生产与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新闻工作在基本属性上的区别,绝不能用市场经济规律取代无产阶级新闻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下称华南新闻)创刊以来,从独特的视角审视各种经济现象,以多种新闻手段积极宣传中央的经济工作方针和华南地区的经济部署,发挥了党报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深”与“活”相得益彰经济报道,既要避免因报道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言之无物,又要避免...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1994,(1)
新华社社长郭超人说新闻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经济改革办法新华社社长郭超人不久前在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上指出:“新闻工作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新闻工作与经济工作有各自不同的客观规律,因此,新闻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经济改革的办法。”“我们绝不能混淆一...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中华大地呼啸、奔驰、开拓。唤起亿万人民创造新的经济辉煌。它对新闻工作,尤其是经济新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深入市场探索“内核”经济新闻和经济体制改革有着紧密的“血缘”联系,它不仅要充分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还要积极引导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新闻改革光靠书斋设计不行,关键是要靠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5.
张华 《新闻传播》2010,(9):125-125
开会,是记者的常规工作,大到每年的“两会”、党委会、政府会,小到新闻发布会、展示会、通气会、研讨会。在一般时政记者眼中,会议新闻远不如经济新闻写的“实”,又不及社会新闻写的“活”。  相似文献   

6.
徐小婷 《新闻窗》2010,(6):91-91
经济建设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经济新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它在电视台新闻节目及报纸中所占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新闻写作工作中,经济报道比较难写,经济新闻常常会写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鸡肋”。写好经济新闻成了当今时代新闻媒体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着眼于社会 入笔于经济──谈经济新闻的边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全国的中心任务使经济新闻的地位空前提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映到新闻工作中当然不能简单化为“以经济报道为中心”.但经济报道已成为当前新闻工作的热点和重点则是不争之事实。经济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正成为决定某种新闻传媒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研究如何搞好经济报道已成为新闻界同仁热衷的课题。研究经济新闻.首先应该对其内涵有正确的认识。什么是经济新闻?以往的认识往往是把工厂、农村、商店等处发生的新闻称之为经济新闻,或者把新闻机构中来自工业、农业、财贸等部组编发…  相似文献   

8.
封葑 《记者摇篮》2010,(8):20-21
何为经济新闻?由于审视的角度不同,说法也就各种各样。《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的定义:“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经济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在齐鲁晚报经济新闻中心当记者7年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工作如千钧压顶。经济新闻报道,正由前期“以政经新闻为主”,转变为“以财经、产经新闻为核心”。这要求记者不但会写新闻,还要懂经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转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为代表的新闻发布工作已经从当初个别部门、企业的“创新之举”变成了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外宣工作的“必修课”。《实用新闻发布学》其写作定位是“以我国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和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为阅读对象”,写作目的在于“它能为我国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经济报道存在着“死、慢、长、浅、窄”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 一、改“死”为“活”的关键在于多从群众的角度,少从工作的角度;多从消费的角度,少从生产的角度采写经济报道. 二、改“慢”为“快”,增强经济新闻的时效性.改总结式报道为连续性反映;努力寻找新闻根据,增强新闻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12.
杨树弘 《今传媒》2006,(7):42-43
经济新闻要解决走出“经济”说“经济”、就“经济”说“成就”、等“大路货”的“套路”,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做法”——牵住“思想性”这个“牛鼻子”,这是经济新闻含金量高低、影响力大小的关节点。新闻因思想而存在!“立言”与“教化”的诉求深烙在新闻的灵魂中,就是新闻要有思想性。经济新闻的品质要核,在于它的“思想性”。“思想性”提升经济新闻的“含金量”和影响力“新闻是交通心灵的工具。”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比切的这句话,意蕴深长,延伸理解不难看出,“心灵”,不正是生产、汇聚思想的场所吗?这句话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思…  相似文献   

13.
我怎样写经济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建设成为全国的中心任务以后,在我们的新闻媒介工作中,经济报道地位也就自然随之上升了。“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在新闻工作中不能简单化为“经济报道为中心”,但无疑,它是新闻工作中头等重要的任务。也正是这样,如何搞好经济报道,便成为近年来新闻界同行热衷研究的课题。 经济新闻,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被认为是比较难以驾驭的一种题材。 对经济报道的难度,人们常说这样的一句话:经济报道往往写得“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这句很普通的话,实际上包含着经济报道工作中几乎全部的矛眉。  相似文献   

14.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紧密结合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切实把握的重大理论原则问题,是改进新闻工作、提高报道质量的指导方针。作为综合性报纸的晚报,经济报道是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晚报的经济报道更有贴近性,提高经济报道档次,是提高晚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贴近实际,突出经济报道的重要性 这里所说的“实际”,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经济新闻的报道面应大大拓宽。经济新闻不再是经济工作新闻,更不是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闻是按照报道内容、报道对象划分而存在的新闻报道门类,因其报道内容的特定性而区别于科技新闻、文教新闻、政法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由于与经济工作、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就必须具有新鲜浓郁的“经济味”。也就是说,要注意从经济的视角切入,以经济活动的新闻价值为基本内涵,用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与文风进行报道,力求使报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经济新闻的特点,说到底,是由经济工作、经济活动、经济生活的特  相似文献   

16.
有诗曰:“稻花香里说丰年。”“说丰年”当属经济新闻。古人尚“说丰年”于“稻花香”里,作为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经济生活的经济新闻,其实更应充满浓郁的情与趣! 不容回避的是,经济新闻反映的对象,确非高山流水,晓风残月。要让大量经济名词术语构筑而成的经济新闻透出情趣,需要记者用“心”用“情”,为经济新闻注入悠悠神韵。只有这样,经济新闻才能以其独特的风姿赢得大众的喜爱和关心。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庭以来,“热点”二字很兴时。矛盾集中或突出的问题,叫“热点”问题;运用信息手段反映这些问题,叫触及“热点”问题;信息发表在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叫“热点”新闻。这些新闻拥有众多的读者,往往引起“轰动”效应,最近的不少新闻学术刊物上也提出了“热点”新闻之说。从实际来讲,“热点”新闻已经是新闻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了。但是,什么是“热点”新闻,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如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经济新闻在整个新闻传播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普通百姓的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在新闻界却存在着“经济新闻难写”、“经济版面难办”的说法。对广大读者来说,也有着“经济新闻不好看”的评价。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本应大有所为的经济报道,为何会处于这种“受累不讨好”的境地?笔者认为,这与枯燥的数字指标、乏味的工作措施或是让人似懂非懂的经济术语充斥经济版面有关。现在,很多媒体已在改变这种做法,力图让与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19.
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究其原因,很多经济新闻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有人概括这样一个公式:领导作用+业务活动+效益数字=经济新闻。 从“工作角度”写新闻,新闻味不足,读者不买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如何反映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同时使其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生活,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成为地市党报在加大新闻改革力度、增强新闻“三贴近”中一道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引起众多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深思与探索。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地市党报经济报道中那种“八股式”经验性新闻、唯长官意志转的应景式新闻、年复一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