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铜鼓文化是民族文化之瑰宝,其源于西江走廊,并由西江走廊辐射周边,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构建大西江文化走廊乃至泛珠三角经济文化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西江走廊为海陆两大社会经济圈的互动发展提供了重要通道。多元经济文化在西江走廊的共存、激荡与交融。使肇庆成为岭南文化最主要的发源地,并在历史上多次成为泛珠三角最大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面对新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浪潮.肇庆应当为海陆两大社会经济圈重新构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标准通道。实施“东引西连”战略。再创多元经济文化在肇庆的共存、激荡与交融发展的历史新辉煌。  相似文献   

3.
“西江经济走廊”,是指广西贵港市至广东高要市的西江河段,全长500公里,流域由西往东所形成的以西江为中轴呈幅射性的经济产业带。这条国内第二大河流的一段,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是西部地区通往沿海的大通道。故此,开发和建设“西江经济走廊”,对加快广西经济的发展,促进粤、港、澳地区的繁荣,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对加快构建“西江经济走廊”提出了独到的建设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西江经济走廊",是指广西贵港市至广东高要市的西江河段,全长500公里,流域由西往东所形成的以西江为中轴呈幅射性的经济产业带.这条国内第二大河流的一段,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是西部地区通往沿海的大通道.故此,开发和建设"西江经济走廊",对加快广西经济的发展,促进粤、港、澳地区的繁荣,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对加快构建"西江经济走廊"提出了独到的建设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西江文化属八桂文化的嫡传支系,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追溯其辉煌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趋势,不难发现西江文化在桂东南民族社会变迁中起着重要精神凝聚作用.因此,坚持民族性与开放性的西江文化是桂东南民族社会变迁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西江苗寨的文化认同,源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贵州西江苗寨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西江苗寨旅游发展中文化认同的变迁及其驱动因素,提出促进其文化产业平衡发展、重构文化生境、构建文化终极关怀、民族文化治理和促进奖励激励等有效的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88):161-162
幼儿园走廊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走廊文化建设有利于美化园所环境、突显园所特色和发展理念,并且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幼儿园走廊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忽视走廊文化的教育功能,忽视走廊文化建设的安全性、实用性,幼儿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加强幼儿园走廊文化建设要提高园所及教师对幼儿园走廊文化意义的认识;要注重幼儿园走廊文化建设的安全性与实用性,要让幼儿参与走廊文化建设,突出幼儿的主体性;要突显幼儿园走廊文化建设的"育人性",实现"环境育人"。  相似文献   

8.
以区域旅游发展为切入点,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视角,对西江苗寨受到以旅游经济过度商业为主的复合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西江苗寨过度旅游商业的既定事实是文化生态的动态系统中文化与环境在相互适应,"文化核"作为一套编码系统会稳定的维持现代文化中的"原生",在西江苗寨旅游商业化发展进程中,西江苗寨中具有传统本性的文化展示(现象、活动等)仍然在被传承和研习,只是其包裹"文化核"的整体文化表现在与旅游经济环境促进、共生。  相似文献   

9.
刘三姐文化起源于西江中下游地区,其传播主要依靠水路交通,沿珠江水系大小支流、沿海,由源头区域向四围传播扩展。其路线大体以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分五路传播。清代以后广府文化在珠三角地区壮大、粤语沿江西进,桂东、桂南、粤东等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广府化"、"粤化",这些地方的原生的刘三姐文化逐渐衰落,刘三姐文化的中心区域便开始向"粤化"程度较低的桂西北、桂西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0.
体验经济时代下,在旅游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文化体验是越来越多旅游者的诉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稀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进行体验式的开发能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西江千户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高,有条件进行体验式开发。对西江苗寨进行调查访问后提出相应体验开发建议,以期为西江苗寨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听说能力培养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从西方语用学理论来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强化语用知识的传授,注重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在听说教学中的运用,从而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包装艺术设计教学中越来越多运用到壮族铜鼓元素,这有利于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更好进行包装艺术设计创作,将民族传统元素和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的民勤、临泽、高台、居延等地流传着苏武牧羊的故事,李陵教射之地在张掖、酒泉一带,河西各地有一些"苏李"文化遗迹,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河西,留下了许多歌咏苏武李陵的诗篇,敦煌文书中有叙写苏武李陵故事题材的变文写本。这一切形成了河西走廊的"苏李"文化现象,体现了河西人民的"苏李"情结,表现了河西人民尚武精神和景仰崇拜英雄的情怀,以及认祖归宗于炎黄文化的向心力和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4.
苍梧文化是古苍梧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伴随着苍梧走廊的形成逐渐向湖南江永地区传播。苍梧文化传入江永后,对江永本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江永县别具特色的龙母文化、花山庙、仙姑庙、女亭、女寺和姊妹节等女性文化。  相似文献   

15.
西江文化是珠江文化的主流之一,具有鲜明的山水、平民化等特色。其现代化走向在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文化品牌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甘肃河西走廊,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最重要一部分,是我国远古文明诞生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在我国古代文明的诞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像敦煌学、简牍学、西夏学这样光艳夺目、名扬中外、令世人惊叹的文化瑰宝,也赋予了大漠风光神秘的魅力。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7.
古滇王国和滇文化日益受到国际文化界的推赞。建国后以云南普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为代表的滇文化墓地逐一被发现,并考古发掘出两千多年前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都可与中原商周青铜文化相媲美。同属青铜文化,滇国和商周王朝在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上,有许多共通之处。然而在青铜器型制和精神象征意义上,却出现较大差别。滇国礼器在于铜鼓和储贝器,而商周朝在于鼎。青铜礼器选取上的相异性,也反映出滇与商周王朝权利体系分配的不同,在生产方式与民族风情上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区别。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对同持青铜礼器的不同王国文化差异做出浅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发展民族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的利用传统的民族文化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进而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拟就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个案研究,探讨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龙纹镜是中国古代青铜镜的一大类型,也是华夏文明中龙文化的载体。龙纹镜出现流行于战国时期,自战国至两汉,是铜镜龙纹饰的图案化阶段;而唐、宋以降,则是铜镜龙纹饰的写实阶段。在夙有“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龙文化曾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构成部分。今天,反顾这些变化万千、形态各异的龙镜纹饰,仍会给我们以多元的文化憬悟。  相似文献   

20.
流传于水族地区的铜鼓属滇系铜鼓中的晚期鼓。水族铜鼓在祭祀活动中作为礼(神)器,在巫师活动中作为法器,在节庆舞蹈中作为乐器。铜鼓是水家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每逢过端、过卯,跳铜鼓舞成了水族青年男女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