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澜  连少英 《声屏世界》2004,(11):14-15
问题性报道,是一种系统深入地揭露、揭示隐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自然界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以寻求解决方法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在我国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开始逐渐兴盛起来。①问题性报道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中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其采访  相似文献   

2.
经济生活本身正在迅速地打破国内外界限。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越来越司空见惯。这对习惯了站在国内看国际的我国媒体来讲,面临的挑战不亚于经济领域本身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地市级媒体,必须冲破地域性的长期束缚,强化地方经济报道的全球化意识,打破思维方式中的“内”、“外”界限,形成经济报道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王治平 《新闻界》2001,(1):51-52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式,一厂一店一村一品式的经济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群的新需求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的理解等有很大关系。因而改进…  相似文献   

4.
吴晓娟 《视听界》2006,(4):98-98
要采摄到好的经济报道,比较难。要采摄到好的经济领域里的问题性报道就更难了。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经济领域也不能例外。地方台记者要善于在平常的采访中捕捉和发现经济领域一些苗头性问题。比如《农机跨区作业带来水稻品种串杂新问题》一片,就是记者凭着职业嗅觉,在每年都要例行报道的秋收秋种工作中发现的。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支持农机跨区作业。农机跨区作业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诸多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区作业的农机对各地的水稻造成品种混杂的问题也日渐显露。记…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勃兴和高新技术的崛起,经济报道已成为众多新闻媒体的主角,对广播电视台来说也是如此。把经济报道做得既有深度、有分量又耐听、耐看,一直是广播电视界同仁积极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然而目前的问题是尽管作了很多努力,一些台的经济报道仍不够尽如人意。比如就事论事、一厂一店的报道比较多;枯燥乏味、见物不见人的报道比较多;非此即彼、顾此失彼的报道比较多等等。  相似文献   

6.
重大主题的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要报道内容。然而,目前地市报中一些重大主题的经济报道,仍旧没有摆脱沿袭已久的呆板模式,有的稿件与工作总结别无二致,有的简直就是一堆干巴的数字和概念,令读者望而生厌,难以卒读。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党报主功能的实现。究其原因就是“惯性思维”形成的经济报道模式禁锢了我们的思维。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和史颂光是同乡、也是朋友,更是关注和研究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道。近十年来,史颂光的作品我几乎每篇必读,甚至了解其酝酿写作过程。这里结合平常交往中的感受,对其区域经济报道谈点浅见。学者的思维:区域经济报道之根改革开放以来,在宏观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更多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既有地利条件因素,又有人文观念因素,认知一个地区、一个区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创新意识。史颂光作为一名记者,较早地认识到区域经济研究对区域报道的重要性,既是一个早觉者,又是一个先行者。20世纪9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8.
李悦 《新闻前哨》2000,(10):37-37
现在,有许多经济报道篇幅不短,提出的问题也不少,就是打不响,为何?关键是记者只找准了某些领导的“够味点”,而没找到与受众的“共鸣点”。要避免这些问题,我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报道要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经济问题包括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制定的方针、政策及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观念,更包括人们共同关心的经济生活中的难点、焦点和兴奋点。要看到,现实经济生活无法回避的问题,经济报道同样也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现实经济工作中的每个问题,都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生活中的那些难点、…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这一传统的报道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进步,被报纸、电视等媒体广泛采用,并以它多角度、多层面深刻而全面地反映现实事物的本质问题,给中国新闻界带来了勃勃生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仔细分析探究,这些深度报道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注意变革深度报道的思维方式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这是好多记者撰写经济报道所遭遇的尴尬,而艾丰的经济报道却很动人:外行爱看,因为他以一种最易接受的形式突破了外行想看而不敢看的畏惧心理壁垒;内行爱读,因为他发现了内行有时也未能察觉的新视点。艾丰写的经济述评充满真知灼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许多作品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给“新闻是易碎品”的结论以一种新的思索。本篇笔者着重从思维分析角度试图剖析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经济报道历来是媒体宣传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采写的难点。相比其他媒体,线性传播和声音稍纵即逝的广播,似乎更难驾驭经济报道。广播的经济报道却往往处在领导,媒体、听众三方面都不甚满意的状况,程式化、枯燥乏味.浅显生硬、千篇一律的经济报道仍占相当比重。经济报道缺乏鲜活性、生动性和可听性的问题,已成为广播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发展,经济报道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使经济报道更鲜活、生动,是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调查性报道对于记的采访有着更为严格、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要求。特别是电视形态的调查性报道,因为声音画面等特有元素的存在,其采访更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这就要求记养成一定的思维意识方式,从而在采访实践中科学应用。笔认为,除了从事日常报道所应具备  相似文献   

14.
对地方党报而言,相对高密度的开放型经济报道只是近几年的事,这是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地方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的结果。唯其新,报道又容易止步于新东西的简单记叙或再现,而对潜在的新闻价值缺少“发现的眼光”。要做到开放型经济报道出新、出彩、出其不意,就要确立与之相适应、与新闻规律同构的开放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生活占据重要位置的今天,经济报道的版面在平面媒体大增,从重大新闻到短小精悍的简讯,处处可捕捉到种种的经济信息.在数量、种类繁多的经济报道中,要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记者在采访中,对一些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进行逆向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不少晚报、都市报加大了时政、经济报道的分量,力图达到“报道主流新闻,影响主流读者”的目的。然而,与报道此类新闻历史悠久、驾轻就熟的党报相比,都市类报纸还处于艰难的探索阶段:要么落入党报报道的窠臼,耗用大量版面又彰显不出自身特色;要么蜻蜓点水般抓不到要领,报道远远满足不了读者需求……努力探索时政经济报道的新路子.成为许多都市类报纸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所谓关注度,顾名思义,它是读者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关注度大,说明新闻的吸引力强,达到了传播目的,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其新闻价值。否则说明其中存在传播障碍。关注度,从某种程度上看,是衡量一张报纸经济报道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尺。   经济报道的关注度主要受其实用性、服务性和重要性所制约,并与其接近性、直观性、通俗性密切相关。   一、找准经济报道的实用角度,靠实用性提高关注度   通过调查发现,读者看经济报道,越来越把目光投注在报道内容是否与己有关、是否对己有用这一点上。因此,越有实用性的经济报道,关注度越…  相似文献   

18.
蔡星 《视听界》2001,(3):21-21
经济报道是经济规律与新闻规律的综合体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广泛性,加上经济报道发展历史较短,可借鉴的经验相对缺乏,如何摸索出经济报道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改进经济报道?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人与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然而当前有不少经济报道很少报人和人的活动、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人的作风,因而达不到经济报道的预期效果。因此经济报道必须克服那种见物不见人的表现定式。  相似文献   

19.
纪楠 《青年记者》2007,(14):53-54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在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备受重视的新闻品种之一。以美国为例,在1917—1992年颁发的580项新闻奖中,调查性报道摘取了40%的奖项。目前,调查性报道的比重约占整个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三成左右,与解释性报道和客观报道三足鼎立,稳稳地奠定了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如何使电视经济报道的思想性与可视性完美结合,让观众能够喜闻乐见,这是我们搞经济报道的同行们值得认真思考探讨的问题,本人就当前电视经济报道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些改进意见。1.要注意贴近生活经济报道的主要功能是传播经济信息。以往经济信息留给观众的印象是,产值利润、产品发布以及开业庆典等模式化报道,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还带有二类广告的嫌疑,缺乏指导性和实用性;另外,会议新闻特别多,好像荧屏在展览人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