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梦想的诗学     
面对真实的世界,人们能在自己身上发现那忧虑的本体存在。那时他们感到被抛到世界上,被抛到消极无人性的世界里,这时的世界是杳无人性的虚无。这时,我们的现实机能使我们不得不去适应现实,不得不把自己作为某种现实建立起来……但是梦想就其本质而言,不正是要把我们从现实的机能中解放出来吗?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们敢于正视自身,不再自欺,就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我们,在文化上已经被我们自己涂抹得可能什么都不是。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既无自己的坚守,也没有真的“拿来”。  相似文献   

3.
一天 《中学生博览》2023,(11):44-45
<正>孩子们被那些可爱的外形深深地吸引,把馅里有没有肉都抛到九霄云外了,那晚的饺子大家吃得好香,我们不得不佩服姥姥的聪明智慧,也正印证了姥姥说的那句话:饺子没肉褶上找!老话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我姥姥说:“饺子没肉褶上找。”  相似文献   

4.
承认自己平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们需要不断地扪心自问:是谁扼杀了我们的想像力?是什么窒息了我们的创造力?是什么使得我们的生活如此的苍白、碎屑和贫乏?是什么使得我们的精神世界如此的平庸、昏暗和无趣?  相似文献   

5.
那年,我18岁,中师毕业,现实无情地把我抛到二郎寨下的一个村小。那年,绵绵的秋雨下了好久好久,就像我止不住的眼泪。  相似文献   

6.
晚上,我在书桌前写作业。突然天花板上打开了一扇门,我被吸了进去。一瞬间,我已经长大成人,来到了未来世界。未来世界的美丽景色,让我把害怕都抛到九霄云外。  相似文献   

7.
李凤 《中华家教》2011,(6):20-21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捧到孩子手边,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孩子的成长,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因此,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能"的父母是能干的父母,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  相似文献   

8.
高青 《教书育人》2004,(5):12-13
新课程改革再一次把许多现实而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诸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学重结果还是重过程?教学关注的是学科还是人?应该有怎样的学生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所有这一切再一次把新课程的执行者——教师推到了教学的最前沿,让我们所有这些带着美丽光环的教师们不得不在疑问和困惑中沉静下来,正视自己,思考自己,为自己在三尺讲台上重新寻找一个适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承认自己平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们需要不断地扪心自问:是谁扼杀了我们的想像力?是什么窒息了我们的创造力?是什么使得我们的生活如此的苍白、碎屑和贫乏?是什么使得我们的精神世界如此的平庸、昏暗和无趣?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正>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了解现实,评判现实。有时,我们把现实描绘得无限美好;有时,我们把现实诋毁得一无是处。前者,会让学生变得异常幼稚;后者,会让学生变得愤世嫉俗。这两种做法都失之偏颇。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现实,看世界,世界既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美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既要看到现实的光明,也要看到现实的黑暗。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晴看现实、看世界,逐步形成自己的眼光。  相似文献   

11.
我曾无奈却坚定不移地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然后被动地承受欢乐悲伤、酸甜苦辣。这个世界是荒诞的,生命充斥着困惑,就连生活中偶然闪现的愉悦之火,也只是掩盖各种苦难的摩耶之幕。生命的意义在哪儿?似乎不易找到,直到我读了一本书——《活着》。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本令人欢快的书,带着悲痛中的清明和困顿中的安泰。  相似文献   

12.
语文与美     
何小燕 《初中生》2007,(11):24-26
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我们处处离不开语文。阅读祖先的历史,我们需要语文;弘扬民族的文化,我们需要语文;观赏名山大川,我们需要语文……有了语文,我们才能与世界交流和对话;有了语文,科学家、哲学家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研究清楚地表达;小说家才能描绘景色、刻画人物、反映现实;诗人更是通过锤炼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感情尽情地抒发。大到外交谈判,小到寻人问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无法回头     
“终于还是走到这一天,要奔向各自的世界,没人能取代记忆中的你和那段青春岁月。”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无法掌握的梦.生命中有太多不得不分的痛。  相似文献   

14.
王静 《湖南教育》2008,(5):18-19
面对冷漠的现实,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隐之心。海德格尔也喊出了“人,诗意地栖居”,他强调生活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来的,因此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必须以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为基础。诗意,本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命题。一个读者给我打来电话,问:“怎样通俗地理解‘诗意地成长’?”我说:“通俗地说,诗意是指一种生存生活状态,一种理想的生存生活状态,一种审美的生存生活状态。我们每天面对琐碎的生活,每个人不可能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这些工作看作我们喜欢的事情,多一点兴趣,多一点快乐,多一点审美,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意’。”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成长的基础,是教育成长的前提。说到底,教育的关键就是人的问题,而教师就是这个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已经制定了太多的制度,我们已经规定了太多的纪律,然而,可否从诗意的角度来考虑一下教师的成长呢?  相似文献   

15.
假如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一块冰冻过的肉,在室温的状态下,要多长时间才能解冻呢?大概两三个小时。假如我们把它放在微波炉里要多长时间才能解冻?几分钟。假如我们把它抛到太阳上去呢?答案是0.00001秒,一瞬间!  相似文献   

16.
李英 《甘肃教育》2004,(10):33-34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对阅读课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现实让我们不得不考虑:英语阅读教学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如何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怎样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说的世界,是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平行的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乌托邦。它能够让我们读到一些比我们要苍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作家的作品.也让我们读到比我们更年轻的作家的作品。而当我们读完这些作品.并且喜欢这些作品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蒙田或者莎士比亚,还是莫言、苏童,都仿佛成了自己亲密的朋友。有时小说的世界时常伸展到我们现实的世界中来,而我们的现实世界是无法伸进小说的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正赶上学院终身教授评审委员会召开年度会议。又一批教授不得不直面现实:要么被认定为终身教授,要么不被认可,在学年结束时“走人”。TC终身教授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必须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记名投票。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我们对孤独症儿童那自我封闭世界的了解才刚刚开始。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那些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无论置身于多么多姿美好的环境,却总是漠然无睹,毫无兴趣,他们不能与我们沟通信息,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悲伤和喜悦。我们可以想见,他们不得不沉溺的那个内心世界充满着寂寞、恐惧与无奈!  相似文献   

20.
马文静 《现代语文》2006,(11):50-51
鬼子在《悲悯三部曲》序言中写道,“我的小说,大致是这样写成的,就是想像中被砸成无数碎片的一个瓶子,一片一片的捡起,然后依照我想像中的瓶子一片一片的拼接的,等拼接好后在将瓶子高高举起,然后再一次的砸到地上,砸的比上一次更加粉碎”。从中我们看出鬼子是一个用自己的想像写作、并把自己的想像穿透的作家。人类原本的善良、良知被人类的恶劣改变的面目全非,就像是已经被砸碎的瓶子一样在人们的面前呈现的痛苦的表情,而作用自己的独特阐述把这个已经被改变的世界重新组合,把已经被涂抹的有些乱七八糟的世界重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时的世界是一个更加充满伤害与痛苦,更加让我们悲悯的世界。在鬼子的作品之中有着对人的生存更为深层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