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先看一个例句:"他曾留下一副条幅:‘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粗看以为"条幅"是"对联"之误。仔细阅读引文,才知道引的不是长联。  相似文献   

2.
乾隆七年(1742年),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今属潍坊市)县令。县西北有云峰山。一天,板桥到山上观赏碑刻,琢磨多时,不觉已晚,投宿乡居,主人自称“糊涂老人”,却风度儒雅、出语谦恭不俗。老人请他在砚石上题字,板桥因此写了“难得糊涂”四字,老人又在题字下方写了一段跋语:“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交谈之后,板桥方知老人是一位朝廷退隐的官员,便也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的话。“难得糊涂”的由来@张名…  相似文献   

3.
邓晓冬 《教师》2012,(19):49-50
郑板桥为“难得糊涂”自注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报也。”我仔细地琢磨这些话,何尝不是我教学生活的生动写照呢!只是心境不同,他是愤世嫉俗,我是春意盎然,享受着“难得糊涂”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下面我就撷取几朵喜悦之花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4.
糊涂,原来是一种境界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写有难得糊涂一匾,其注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板桥先生在历尽人间沧桑之后所选择的一种处世之道。然而在我看来,它同样也是一位智慧的教师理应执守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难得糊涂。"我们要说的糊涂,就是这种由聪明转入的"糊涂"。这种糊涂,堪为家教良方,有时我们当家长的不妨糊涂糊涂。一、还给孩子"隐秘":该糊涂时且糊涂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块"隐秘"的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这块空间的要求欲望越来越强烈。而我们家长的眼中,孩子往往是长  相似文献   

6.
难得糊涂     
郑板桥曾题写过这样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而身处高三的难得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宁静心态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正【案例背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郑板桥的名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以"糊涂"作为行为处事的策略。数学家笛卡儿也说过:"不知道在适当的时候糊涂的人就是一个不清醒的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有时太清醒了,丁是丁,卯是卯,什么事情都要弄个水落石出,褒贬分明,是非曲直。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偶尔"糊涂"一下也未尝不可。教师若能巧妙地装装糊涂,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展  相似文献   

8.
聪明难,糊涂难,聪明地转入糊涂更难。模糊性教育帮辅导员走过难关。  相似文献   

9.
山温端政同志主编,王树山、巫建英二同志副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俗语大辞典》中收有俗谚“老将知而耄及之”。其释义曰:“知:同‘智’,聪明,智慧。耄(mao):糊涂,昏乱。人老了,积累了经验会聪明些,但糊涂却跟着到来。”并援引“《左传·昭公元年》:‘谚所谓“老将知而耄及之”者,其赵孟之谓乎!为晋正卿,以主诸侯,而侪于求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神怒民叛,何以能久’”?作书例。笔者以为此说有错误,兹申述鄙意如下:如果这条俗谚里的“知”同“智”作“聪明、智慧”解,全句作上述解释的话,则是违背形式逻辑矛盾律的。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认为:“在同一议论中,对于同一对象的思想不能自我矛盾,不能既肯定同时又否定,肯定与否定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见复旦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组编《形式逻辑》第1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人老了积累了经验会聪明些,但糊涂却会跟着到来。”这一说法之所以违背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是在于在同一议论中,对于同一对象(人老了)既肯定“会聪明些”,又肯定“糊涂会跟着到来”,(肯定“糊涂会跟着到来”,就是否定“会聪明些”。)因而违背了矛盾律。在“人老了会聪明些”或“人老了糊涂会跟着到来”这两说中只能肯定一说不能同时肯定两说,因为两说中只有一说是真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画家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的条幅,历来被许多人所赏识,并引为座右铭。糊涂的本身并不值得肯定,但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化,“糊涂”也可以为我所利用。数学中有一门边缘科学叫模糊数学,诗歌中有一  相似文献   

11.
我一直怀疑,我的祖先会不会天生是个蠢人。要不然到今天为什么我们这一家人都糊糊涂涂的呢?不过“糊涂”家庭也不完全糊涂,至少有一个是“聪明”的,那人便是我喽!说糊涂,首先得从奶奶说起。在家中奶奶是最有权威的“总司令”,晚上看电视,要什么频道,看哪一个节目,全由她一个人掌管。奶奶于是得意起来,拿着小小的遥控器胡乱地摁:“桐乡台,中央台,哦!还是中央台的好。”奶奶说着晃悠悠地坐在沙发上。突然奶奶着了魔似的愣住了,眼睛紧紧地盯住电视机不放,看了一会儿,似乎还不甘心,又跑到电视机前左瞧瞧,右瞧瞧。我禁不住问:“奶奶,怎么啦?电视…  相似文献   

12.
一次,同学们在闲聊,谈的是社会上的“打假”问题。说着说着,有人装出一副世故的模样,慨叹说:“俗话说‘打狗要看主人’,一位作家也曾说过‘打猫要看主妇的面子’,打假难啊!”李  相似文献   

13.
双面郑板桥     
也许有人不知道郑板桥是谁,但是不知道"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四个字由于有着适合的风雅程度同时又不失世俗的智慧,因而顺利地进入了千家万户。"难得糊涂"按照郑板桥的说法,乃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三百年后无数人引郑板桥先生为知己,个个面对这四个字作"深得我心"状,殊不知这句话只有绝顶聪明之人说出来才有那么一点意思,如果本来就是蠢蛋,自然一直都是糊涂的,何来"难得"一说呢?  相似文献   

14.
难糊涂     
难糊涂是童话王国的一名小学生,他叫这名字,是因为那几天正赶上“难得糊涂”这词的流行热潮,但因为四个字的名字很少见,于是干脆就叫了“难糊涂”。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一所小学听课,教室里的一个条幅引起了我的注意。条幅是用大篆字书写的,横看竖看连认带猜,总算认出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使我不由想到:学生们能看得懂吗?看来教学环境的布置除了要考虑到思想  相似文献   

16.
据说北京又在流行新的“八大怪”:“饭店看好山野菜,窝头比馒头惹人爱,公汽比小公共开得快……”笔者再狗尾续貂一句:“热炒糊涂怪中怪”。君不见,在歌厅和KTV包间里,被歌者频频点唱的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跟着感觉走,紧拉着梦的手”。有的领导干部把清代郑板桥的“难得糊”条幅挂在居室的显赫之处,当成了座右铭;在北京市的通衢大道旁,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糊涂宾馆”、“糊涂酒楼”;在宴宾豪饮推杯换盏中,“小糊涂仙酒”更是备受青睐……如果仅仅是在歌厅里、酒桌上说唱几句“糊涂”,附庸风雅,…  相似文献   

17.
不知从何时起,我有了一个绰号:“糊涂”老师。每当孩子们交头接耳,小声叫一声“糊涂老师”的时候,我总会笑眯眯地蹲下来,轻轻地抚摸一下他们的头,心里说:“我喜欢这个名字,因为‘糊涂老师’能教出聪明的孩子来。”一次美工活动,我教幼儿制作“会动的小动物”。我...  相似文献   

18.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评点:清朝赵慎畛的桂林府衙所题的这副对联,可以说是道出了“为政”和“当官”的核心问题,很值得我们当今的某些崇尚“为政只有会多,当官务持小家”的人学习、借鉴。)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评点:清代文学家吕璜遭冤狱十五年,平反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时所撰的这副大堂对联,可以说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表白。相传吕璜上任后,没有“糊涂忘了当日”,几乎根绝了冤假错案。)一筹莫展,五载素餐,也算地方官,自问那堪称…  相似文献   

19.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同学们,上面这两副对联,你们明白它们的意思吗?可能有些同学一读就能肯定地说“明白了”,也可能有些同学越读越糊涂,搞不清对联到底是何含义。其实这些“糊涂”的同学才是最聪明的,因为这两副对联都是“歧义句”。所谓歧义句就是会产生两种不同意思的句子,换句  相似文献   

20.
机场谋杀案     
这天,“糊涂”探长接手了一件凶杀案:有一名旅客在机场被刺杀。犯罪嫌疑人阿三被逮捕。审讯记录送到了“糊涂”探长手里,他翻开细细看了起来: “星期一上午8点左右,你在机场的咖啡厅里喝咖啡?”“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