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析了语用模糊的概念特点和语用模糊形成的认知理据,认为从顺应性角度能够更有效地解释和理清交际语境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同时有助于揭示和阐明语用模糊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语用模糊是交际的一种常见现象,是交际双方在交际活动表达和理解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的总称。语用模糊的产生和消除是人们依赖语境因素的认知推理过程。拟运用关联理论对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了分析,语用模糊,根据交际意图最终是否顺利实现,分为消极语用模糊和积极语用模糊,前者主要源于认知及意义映射的模糊性;后者则主要是出于交际策略和语境效果的需要,交际者有意使用模糊策略、方式或手段来隐含传递交际意图,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积极语用模糊强化了交际的认知性和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语用失误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之一,对其进行研究能为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基于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的调查,在关联-顺应模式下,从交际语境视角,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其语言的选择与其交际语境的诸因素(心理世界,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未能达成有效地关联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语用模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交际中的一种策略。对语用模糊的理解和运用离不开语境,本文重点探讨了语用模糊和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语用模糊是语言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也是交际中使用的一种策略。对语用模糊的理解和运用离不开对动态语境的分析。本文从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出发,重点探讨了语用模糊和动态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阐明了交际中的语用模糊是顺应各种复杂语境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临时性词汇的概念、特点、意义及功能,并基于关联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特定语境下临时性词汇语用意义和功能的实现过程.语料分析表明:临时性词汇语用意义和功能的实现必须以语境条件为基础,只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从会话产生的交际效果着眼,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与语境因素来寻求最佳关联,才能消除临时性词汇的歧义和语用模糊.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非言语交际的语用失误.对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研究的理论根源和依据、跨文化交际语境的构成和特征做出了分析.阐释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中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的分类和具体表现形式,并找出了成因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王彬安 《文教资料》2009,(32):35-37
语气词“嘎”是上海郊县金山区枫泾地区土语中所特有的,本文重点通过举例分析在动态交际中语气词“嘎”的一个语用功能——消极语境联系功能.并试用关联理论分析和证明语气词“嘎”确实是增强语境关联程度的语法手段。  相似文献   

9.
语用预设是构成交际语境的一部分,预设动态性的发展会影响认知语境,使之不断累积和扩大.话语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在动态的认知语境中寻求新旧信息的关联,作出符合认知语境的预设推理.在认知语境中进行预设推理,寻求最佳关联,是解读幽默语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交际、语用策略,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倍受关注。但是,交际中仍然存在不少限制性语言现象是会话含意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人们对其属性及功能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本文通过具体话语分析,建议从关联原则出发,借助话语关联及语境效果对限制语的属性、范畴以及语用功能在具体语境中作具体界定。  相似文献   

11.
语用模糊与面子保全的互动关系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的语用模糊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通过模糊话语的使用,说话人可避免或减少与听话人对抗的风险和遭拒绝的尴尬等面子威胁,有效的为交际双方赢得正面的社会价值.树立起各自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12.
日常会话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语用模糊是说话人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有意识地使用模糊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以日常会话为例,就认知观、关联论、顺应论等方面讨论了语用模糊现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在交际中的积极作用,以及限制和消除模糊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英语课堂中的话轮沉默为研究对象,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课堂话轮沉默的交际意向及语境效果两个角度,对课堂话轮沉默进行认知语用分析。并指出课堂话轮沉默的理解需在关联理论宏观调控下进行解读,这样对教师从根本上读懂课堂话轮沉默,不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沉默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用歧义与语用模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用歧义与语用模糊的概念、定义、分类、功能等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在言语交际中灵活、恰当地实施语用歧义策略与语用模糊策略能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交际的最佳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语言具有模糊性,语境呈动态性和可变性,人的认识过程存在差异性,言语交际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信息传递的动态系统,是交际双方在意图和意义之间映射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政治语篇中缓和型FTAs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语篇中,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缓和型FTAs是政治家们常用的语用策略,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交际语境的四个构成因素——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对政治语篇中选择缓和型FTAs的语用策略的动机和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观分析,指出该选择是政治家极有意识地对各种交际语境因素不断进行动态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则有助于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及交际准则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尽量少犯语用错误,从而避免语言表达不得体和跨文化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运用定量研究法,通过实验对比,统计分析听力成绩与语用推理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大学英语交际性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9.
《笑傲江湖》的语用模糊现象可以从说话人、听话人及非对话无声语言三个角度加以分类,通过对其在文本中的显现方式和作用分析,探讨了语用模糊现象在汉语文学文本中的存在及价值,并提出语用模糊认识框架可以拓宽到无声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