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诗词鉴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品中诗人之情相会的过程。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以下几种鉴赏方法必不可少。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指导学生品读意境幽远的诗歌时,要在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诗中的形象画面,再调动审美经验深入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所蕴涵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杨忠云 《现代教育》2012,(10):68-69
所谓"意境"或"境界",就是客观和主观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即"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形"与"神"的统一;而在审美的主体方面,又是"情"与"理"的统一。在诗歌教学中,抓住"意境"即抓住了诗歌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中国诗学历来都强调的一种艺术境界,要求诗歌创作中使主观的情思与客观的物境互相交融、和谐统一。它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可激起欣赏者无穷的审美联想。因而,在诗歌教学中应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歌所描绘的生活情景,展现诗歌形象,启发学生的丰富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进入诗的艺术境界,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诗歌教学只停留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的国度,加强诗歌教学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大都停留于对诗歌进行理性的分析上,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误区,因为中国诗歌历来都强调一个“意境”,而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的是感悟和体验。诗歌教学应强调其整体性,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入境——审美感知阶段“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意境”,它有“物境”和“情境”之分。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中的“味摩…  相似文献   

6.
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王维诗歌中留白艺术运用的显著特点是:善于将动与静,虚与实结合在一起,重意境的虚实相生,重有形与无形的结合,重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构筑虚虚实实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7.
诗词是艺术的语言,它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一首诗词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即情景交融,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是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相似文献   

8.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得以提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诗歌的意境入手。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欣赏诗歌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诗中的形象画画,然后深入体验诗中情感,最后品  相似文献   

9.
正散文历来被称作"美"的艺术,甚至有人直接称其为"美文"。那么,散文之"美",美在何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可谓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让读者尽享散文之"美"。一.意境创设之美谈到意境,人们大多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专利,是属于诗歌的审美属性。其实,散文同诗歌一样,尤其是那些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也追求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的艺术融合与统一,也需要创造一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所以,意境的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构成,要求有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三者相统一,形成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读诗的过程,也就是进入艺术意境的过程。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这是由诗歌的特点决定的。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呢?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形神情理和谐的溶合,换句话说,意境是文艺作品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的艺术环境.是作者渗透了美学思想和情感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意境是一切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是我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所极为重视的一个审美课题。诗歌论坛上有句话,叫“诗歌好不好看构思.美不美看意境”,事实也是如此。就拿仅二十字的柳宗元《江雪》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  相似文献   

12.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一)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诗歌艺术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我们一向忽略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意境这一教学目的。我们往往用理性分析这把手术刀把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作解剖得支离破碎。有鉴于此,鉴赏新诗,须让学生通过整体感悟产生心灵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由于唐代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变迁,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情与景的交融 ;二是形与神的统一 ;三是虚与实的协调。在这三个方面中 ,情与景的交融是关键。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能引人遐思 ,让人寻索不已 ,玩味不止 ,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意境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意境的本质、渊源、美学特征、构成方式以及它与西方文论中相应概念的比较等方面,发表了许多意见,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确是百花齐放、高见纷呈,使笔者受益良多。本文试图从一新的角度,即历代诗论中对诗歌意境的评价,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此求教于诸位论家。一、意境的有无,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意境做为中国美学的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过意境来体现,读者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也是通过对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诗的王国,意象、意境本是对诗歌作品的重要审美规定,,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范畴.意象、意境的理论,从《周易》开始,经刘勰、陆机、王昌龄、司空图、梅尧臣至王国维,发展得相当完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诗歌艺术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我们一向忽略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意境这一教学目的。我们往往用理性分析这把手术刀把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作解剖得支离破碎。有鉴于此,鉴赏新诗,须让学生通过整体感悟产生心灵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用精练、形象、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集中表现在作者对意境的审美创造上。何谓意境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意境是诗美的集中表现。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歌教学应突出意境教学,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揣摩、探寻、发掘意境,领略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