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汪野亭的山水瓷画为对象,结合石涛的绘画作品及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瓷画的构图、造型、笔墨三方面入手,探求石涛的山水创作对汪野亭的山水瓷画的影响,尤其是汪野亭作品中坚持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和坚守“我为我法”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
结合汪野亭与沈周的个人经历和心理历程,从创作风格、创作题材两方面比较沈周文人山水画和汪野亭山水瓷板画之间的异同,探寻沈周的创作对汪野亭的影响,以及汪野亭自身作品独有的特色,以期进一步认识汪野亭的瓷板画创作。  相似文献   

3.
汪野亭,近代著名的瓷艺家,在继承王鼍豪放的绘画风格、沈周清丽厚的作画特点与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创作精神的基础上,他形成自己独特的瓷板画创作风格,在瓷板画领域开创汪氏一派新式粉彩技法,成就了自己极高的艺术造诣,为后世留下无数瓷板画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4.
汪野亭和刘雨岑同为珠山八友成员,两者分别以山水画和花鸟画见长,影响深远。以汪野亭、刘雨岑瓷板画为研究对象,在比较两者身份属性、师法对象、人生经历及审美追求的基础上分析其创作异同,认为其作品共性是兼具画工品格和文人品格,而技法上汪的逸笔草草与刘的兼工带写是其大异,并由此导致前者趋雅、后者向俗的风格差异,而这又大致代表了珠山八友乃至景德镇瓷板画创作的两种理路走向。  相似文献   

5.
论述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汪野亭先生对我国传统丹青绘画的继承及其结合陶瓷特质而进行的艺术创新,探讨其瓷板山水画的绘画技巧与创作之道。包括研究汪野亭先生对虚实、结构、景物、设色等方面的独特安排与处理,以此发现汪野亭先生独特的时空意识,其所展示出的精湛的艺术手法以及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汪野亭先生作为瓷板画史上著名的大家之一,他的山水瓷画,上色清朗,意境超然而飘逸,用笔细致而通畅,成就卓然,达到了山水瓷画的巅峰状态。从汪野亭瓷板画的题材中,品评其高雅的趣味,飘逸淡泊的隐逸情怀,禅意深远的佛教心境,探讨他作为一个文人画家的雅趣以及其画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含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景德镇形成了著名的瓷艺家团体——"珠山八友",其中的汪野亭与何许人,都以山水瓷画闻名于世。汪野亭偏爱春秋山水,何许人独爱雪景山水。在空间美学视阈下观照二人的瓷艺作品,从叙事空间、抒情空间、意蕴空间三个层面切入比较,由内在画境走向外在空间进行分析,进而领悟二人作品呈现出的不同风貌——清逸与清净。  相似文献   

8.
韩鹏 《文教资料》2007,(15):116-118
颜文樑(1893-1988)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对西画艺术和西方文明的执著追求,是他人所不能比拟的。文章主要以颜文樑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为线索,将他的绘画风格分为两大阶段:再现写实和表现写意阶段,其中“再现写实”阶段,又分为对形的追求、对色的探索和形色结合三个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9.
西方绘画艺术的“真”的概念在数千年的嬗变中,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不论绘画是作为通过精确计算再现三维空间的“欺骗眼睛的艺术”,还是以明晰的形、严整有序的结构,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的形式出现,亦或回到艺术家主观纯粹情感,极力表现个体情感真实的方式,实际上人们都在力求让绘画与外在或内在的“真”达到相似或者吻合一致,强调达到“逼真”的把握。论文试通过绘画史不同阶段绘画特点及当时美学思想的分析,大致整理出西方绘画真实观发展变化之脉络。  相似文献   

10.
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是色彩与形状的完美结合。如果你的绘画作品,只有完备的形状而没有亮丽的色彩的话,那这样的绘画作品就永远处于“素食”阶段(就是“菜菜”级别哟)。希望你的绘画作品快速迈出“素食”阶段吗?看下去, 没错的!呵呵……  相似文献   

11.
当代架上绘画艺术,存在着迎合“市场文化”低级趣味,“精英体制”的“压榨”、“形式主义”的“怪圈”等时代弊端。绘画作品的价值取决于作品能否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文状态,作品反映生活的角度和对艺术语言把握的准确程度。生活永远是艺术主源,因此,真正的架上艺术家应该永远贴近生活,而大可不必改换门庭,追赶时髦。  相似文献   

12.
谢赫在《古画古录》中把画家及其作品分为五类,这种分法是否合理暂且不去理论,但是,其中关于绘画的“六法”应该是其艺术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单纯读其“六法”看似阐述的仅仅是习画要决,细读进去便能领悟到其中蕴蓄着对绘画艺术进行评价的基本方法。“气韵生动”讲的是艺术家应具备的感悟能力与绘画作品应具备的内在意韵的问题,“气韵生动”与否是决定一幅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骨法用笔”讲的是画家手头功夫的修练与要求;“应物象形”讲的应该是对写实能力的要求;“随类赋彩”讲的是画面的渲染与设色营造;“经营位置”讲的就是构图方面的修养,整体  相似文献   

13.
“透视法”的应用在西方绘画中是与他们的“幻觉主义”的“写实”画法息息相关,这种“幻觉主义”的艺术形式又是直接服役于“叙事”性绘画的美学需要。而中国绘画传统自始至终一直停留在所谓“远景短缩”的阶段,始终也没有表现过西方绘画中所能表现的“焦点透视”的关系,其根本原因是一种追求艺术表现力的美学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
绘画是一种艺术,绘画研究自然哲学。某种意义上说,“绘画是一门科学”。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独立的内容及其要点、要求、要诀。绘画也是这样。要学好绘画,就有必要了解绘画科学的一些基本内容。我在这里只提出绘画里面的五个要点,即初学者必须经过的五个阶段。观、临、养、悟、创。 观 “观”就是“看”,历来学绘画的人都讲究这首要的“观”字。“师化自然”,“效化自然”。这就是说“观”字。其次是看别人绘的图画。有人把观看别人的绘画作品比做读书,形象地称呼“读画”。读画比观看自然要难。读画是要从上看到下,从左看到右,一个…  相似文献   

15.
妥木斯先生是“内蒙古草原画派”⑴的主导人物和杰出代表,他以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不懈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绘画风格.他的作品大都以草原为母题,以自然、朴实、真诚、热情而强烈的草原气息感染着大众。本文试从妥木斯先生油画创作的两个阶段来分析其艺术风格,从中领略艺术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珠山八友",是民国时期在景德镇从事瓷上新粉彩文人画创作的10位大名家,分别是徐仲南、邓碧珊、何许人、王琦、汪野亭、毕伯涛、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和刘雨岑.他们"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鼎盛于20世纪30年代."(邓白《珠山八友序》)他们的绘画,融古贯今、博采众长、自立家法,开瓷上新粉彩文人画装饰的一代新风,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瓷绘艺术流派,对当时与后世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绘画教学“全程式”评价是指把教学评价贯穿于绘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运用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绘画作品、活动延伸等不同阶段进行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策略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刁统郑 《考试周刊》2013,(97):27-28
任何虚假的东西都不可能成为艺术,绘画艺术也是。灿烂的艺术需要打开交流的窗户,要靠作品说话,纵观艺术史上的优秀作品,都贴近现实生活,融入作者的真诚情感和满腔热情,才令人震撼,否则,其作品永远是浅薄的,绘画艺术也以融入真诚情感而打动人。体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绘画作品使人们的情感在深处形成沟通与契合,以独特的个性和绘画风格给予人永久、强烈的艺术真谛的感悟。  相似文献   

19.
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手段和物质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段是以线条为主。我们在阐述中国绘画艺术的运笔、达意和运笔技法所含的画家个人特征时,都涉及到作为媒介的线条的问题。线条这一艺术媒介和艺术形式,关系着一般绘画作品的审美感,而对中国绘画来说,这一艺术形式的运用对造形、抒情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产生特别显著的审美效果。一关于绘画艺术中线条的起源,可以从我国古代有关记载中考察奴隶社会时期绘画艺术中线条的运用。《周礼·考工记》中曰“凡画绘之事,后素功。”“绘”指涂颜色,“画”指画线条。“画”与“绘”的区别,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教学在成人高等美术教育中占有较大比重,每学年都设有国画课的内容。在成人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与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的专业基础相对较弱,平时专业训练的课时量也较少,对于中国画的欣赏也了解的不多。常常看到学生在好的绘画作品前无奈地摇头说“看不懂”,对某些作品却赞叹“画得真细,跟真的一样”等等,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平时只注重训练绘画技巧,缺乏对艺术审美感受能力方面的培养。绘画表现内容主要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艺术感觉、绘画表现能力、创制能力。其中对艺术感悟,对绘画艺术精神的把握,应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