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揭示林语堂“性灵说”的基本内涵,并将它放到中国古代“性灵说”理论发展史和林语堂所接受与改造的浪漫主义、表现派理论坐标中进行综合考察,揭示林语堂以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理解,对传统的“性灵说”理论所作出的创造性的综合与改造。并从文体论的层面,对林语堂的“性灵说”理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剖析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可以发现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最深层、最独特的认识即是对儒教思想的体悟。林语堂把儒教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即所谓中国的“人文主义”。他对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心悦诚服,并对达到这种“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的“情理”精神,即“中庸”之道大为叹服。他赞扬儒家注重实际生活及在社交上有用的教育,坚持认为孔子是一个近情的人。林语堂还总结出“中国式人文主义”的发端在于明理,但他对孔子不关心“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点不满意。  相似文献   

3.
尼采与林语堂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是林语堂构筑中西文化融合理想的重要参照。本文探讨了林语堂文化世界与尼采思想的关系。通过古希腊酒神文化、基督教文化及审美艺术观三方面的分别讨论,本文着重指出林语堂一方面吸纳尼采思想,显示了林氏追寻西方精神的文化动意,同时又指出林语堂是在“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前提下接受尼采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的文化思想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陈旋波“两脚踏东西文化”实在是林语堂的自我写照。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应该放置在二十世纪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里讨论,这不但由于三十年代以后他在海外创造了大量的英文著作,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作家,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文化思想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史上,林语堂是着眼于东西文化综合,主张以道家救世界,在西方产生一定影响的“东方哲人”。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便是他在综合东西文化的同时,探讨弘扬道家哲学,寻求理想自我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一生都力致于“中西文化溶合”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三十年代,他的一位朋友讲他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林语堂认为这个评价是一语中的。并还为自己做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如果说,林语堂在做这副对联时,“两脚”所使用的力量大致上是均衡的,那么,1936年出国以后,他已不再平均使用力量,明显地加重了其中一只“脚”的份量,把重心偏于向西方介绍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因其独特的双重文化身份,有着独特的东西文化见解,并将其渗透到翻译活动中,成为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的价值所在。林语堂翻译过程中,并非单纯强调归化和异化,而是选择性地创造性叛逆,在文化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文章从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林语堂翻译中影响其创造性叛逆的因素以及创造性叛逆在其典型译作中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学大师林语堂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行走在东西文化之间,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一直被西方人视为阐述中国文化的权威著作。然而,双重文化身份和东西方话语权的不平衡使他的作品中存在着挥之不去的自我东方主义,从迎合西方读者的期待出发来展现的中国文化注定不再是地道的中国文化,而是按照西方的想象所进行的对于中国文化的再造性创造。  相似文献   

9.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本土主义思潮起源于殖民地时期,贯穿整个美国历史,延续至今。在本土主义思潮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宗教、文化、种族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不仅充当了美国人界定“他者”的依据,也成为美国人构建自我认同的工具。美国人一方面推崇“平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重视对共和主义国家的公民参与,另一方面又以不合标准为由,将外来移民拒之门外或对其实行强制同化,呈现出一种自相矛盾的局面。这也注定了本土主义思潮将在美国长期存在,不会轻易消失。  相似文献   

11.
"南少林"研究的检讨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南少林”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疑惑,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于“南少林”的确定标准并不科学,证据也缺乏说服力。本文从阐述少林寺以及佛教禅宗的发展的历史,以及少林寺在佛教禅宗发展中的地位入手,说明历史上所谓的“南少林”问题的提出可能是由于禅林中自我标榜领袖地位的产物。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可以断定历史上福建地区确实没有“少林寺”的存在。在检讨了这一研究过程之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出现地方利益的错误诱导和狭隘的地方情结给予批判,使之回归实事求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美"是黎族称呼汉族的汉语音译,它最早源于黎族对临高人的称呼,临高人称母亲和特定女性为"美",并产生了大量以"美"贯首的临高人地名,黎族据此称临高人为"美"."美"在黎族的语境中是指与"我"不同的先进的人或先进的群体,后演变为对汉族的固定称谓并延续其寓意.由于汉族文化具有先进性,使其在黎族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推手,黎族社会由此产生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英译之<浮生六记>是体现其作为文学文化及语言大师的最见功力之译作.其中,林译本对原著"笑"的翻译处理,体现了性别韵味、简约意味和文化意蕴,很好地保留了原书的风韵,展现了林语堂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曹刿生 《培训与研究》2007,24(3):97-99,102
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侧重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输出,特别是对英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缺乏对本土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研究,只注意到本土文化的“负迁移”现象,而没有注意它的“正迁移”作用。本文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失语”症现象,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加强本土文化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侧重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输出,特别是对英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缺乏对本土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研究,只注意到本土文化的"负迁移"现象,而没有注意它的"正迁移"作用.本文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失语"症现象,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加强本土文化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于闽籍学者林义光及其著作《文源》的研究非常薄弱.文章的作者对林义光的生平和学术活动进行了调查、发掘,对前人研究的不确之处做出修正、补充,并对《文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8.
“立人”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的共同理想,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立人”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化的思想武器。他们的“立人”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国民性改造”问题的关注,对“科学”的欢呼以及他们的学观念与实践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9.
三山国王民间信仰文化发源于粤东揭西的霖田祖庙,受其移民规模和文化流布的影响,在台湾地区也有广泛的信众。探讨两岸三山国王信仰形成的基础,研究三山国王信仰内涵及流播对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和关系和谐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