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读书与评书活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武汉市江汉区从1987年起,连续举办了八届群众性的“金桥”书评活动,参加者由数十人发展到近二万人,形成了“万人争读,千人讲评,百人参赛”的生动局面。1990年11月,薄一波同志为“金桥”书评会题词;“愿‘金桥’书评会成为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真正的金桥。”“金桥”书评活动是江汉区图书馆那里开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论丛》1999,(2):41-44
1987年6月,在武汉市江汉区图书馆借以过渡的不足60平方米的阅览室里,一场冠名“金桥”的读书、评书活动正在悄然举办,到会的读者、作者和编者总共不过20来人,所评读的书籍也仅有一本——武汉作家杨书案所著小说《半江瑟瑟半江红》。  相似文献   

3.
何谓书评?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图书的评论。这说文解字般的定义对否?翻开《辞海》,书目、书序、书学、书品、书谱、书传……却唯不见书评。据有人考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书评,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评过《离骚》,曹丕写过《典论·论文篇》,朱熹集注过《四书五经》,金圣叹批点过六大才子书。然  相似文献   

4.
(一) 最近读到一篇书评,是关于《图书馆工作概要》一书的(见《黑龙江图书馆》1981年6月第1—2期合刊)。我也看过这本书,它确是一本简明的较好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书。读了书评,又有所启发.只是感到书评中的某些说法,正是对此书大加赞赏的地方,而并不符合原书的本意。如书评认为,此书是“比较‘新’的”,“新”的“最明显的一点”,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由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解放日报《读书》副刊、《书讯报》、《书林》和《社会科学》杂志联合主办的1985年度上海市业余书评征文评选最近揭晓。在获奖的60篇应征作品中,上海图书馆和南市、虹口、静安等区图书馆的业余书评组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收到孙继林馆长的书评稿,我的确有些惊讶。孙先生虽然在市图书馆学会工作多年,但我一直将他当作一位实战派高手。在我的印象中,实战派高手总是喜欢就观察到的图书馆实践中的问题作研究,一般不会从他人的学术著作中产生灵感,特别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一类并非大名家所写的著作。在大学教授或研究生们也难得读书的浮燥年代,一位馆务缠身且没有什么“考评”压力的馆长能如此认真地读书,读一本讲图书馆管理学问的书,这件事多少有些希罕。而读书之后再以图书馆管理者的职业眼光作文对其评论,这种对待学问的态度更是令人尊敬。尽管书评中难免流露出一些行文匆匆的痕迹,但在我看来,只有在内心中真正去除了浮燥,愿与“学问”和思考为伍的管理者,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孙先生书评的标题很有味道,写出了作者对全书的新理解。书评后半部的一些点评,如“看来作者心里还是残存着‘以事为中心’的思想”,“研究中要有较大突破就必需做实地的调查研究……如果没有好的现成的案例,则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放到一些图书馆进行‘实验’”。显然是读书读透了的感想了。程焕文教授的《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尚未印出已借助网络红遍学界,印出后在网上更是好评如潮。但在学术刊物上,书评人却比较谨慎。看来对于一部真正耐读的著作,写书评并非易事。本期选用了杨祖逵先生的书评文章,杨文较好地把握了程书的基本要领,并以具有较好表现力的文字表达出来,看得出评者是位有功力的作者。我还注意到,书评中比较刻意地渲染书中的近代图书馆“公共化和平民化”的观点,对比《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可以看到,杨先生的读书,已是属于能够有所发现的读书了。  相似文献   

7.
新创办的书评刊物《读书》,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读书》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报道、评介、讨论古今中外的图书以及和书有关的人和事,重点在当代;以书为主也谈刊物。它的对象是读者、作者(著者、译者、编者)和出版工作者(编  相似文献   

8.
1982年9月,在台北办了10年之久的书评杂志《书评书目》停刊了。3年后,台北的另一家知名书评杂志《新书月刊》也正式宣布倒闭了。于是,书评界哗然。1986年书评家应凤凰写了一篇题名为《现代文学的‘书评’书》的文章,台北《自由青年》第76卷,介绍了50年代至7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书评别集。这就是司徒卫(祝丰)的《书评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版)和《书评续集》(幼狮书店1960年版,后合集为《五十年代文学评论  相似文献   

9.
北京青少年’94—’97读书工程苏志军1994年6月10日,北京市隆重地推出了“北京市青少年’94—’97读书工程暨‘读百卷书、激爱国情’大型读书活动”。这是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文教办、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教育局、高教局、文化局、广播电视局、首...  相似文献   

10.
金一南的《苦难辉煌》一路颂扬、一路飙升之际,杨奎松的一篇《“辉煌”莫建沙滩上——对(苦难辉煌〉一书的正误与批评》的书评,曾让学术圈外一些读者多少有恍然大悟的惊讶:原来这本书竟然有“不可理解的错‘抄'‘不可接受的误‘读”’“不可理喻的编造”“不可容忍的剽窃”四大软肋。当然,也有的读者对杨奎松的批评很愤慨,认为他“尖刻”,是“学霸”。一场“笔墨官司”到现在也没有收场。  相似文献   

11.
知识窗     
徐特立的‘日积月累’读书法徐特立的读书办法是以‘定量’、‘有恒心’为主。他在学‘说文’部首五百四十字时。每天只读两个字,一年才学完‘说文’。他四十三岁时才开始学外文,每日只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单词,终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徐特立常说:‘读书切不可贪多,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成’。他称这种读书方法为‘日积月累’法。(据《经济时报》)  相似文献   

12.
"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在我们的当代史中,人人尽知,确实发生过史无前例的禁书狂飙。‘四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对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1981年4月《读书》杂志《两周年告读者》  相似文献   

13.
书评报刊在各地已办了不少,但广大读者对书评的反映却相当冷淡,甚至有读者直言相告:‘我读书从不看报刊上的书评!’其弦外之音颇令人回味。书评出了什么毛病? 一言以蔽之:患了‘软骨症! 症状之一:吹捧式书评泛滥无庸讳言,各地书评、报刊上刊登的书评充斥了廉价的溢美之词。‘宁说图书百样好,不挑图书一根刺’,似乎已成为书评者的写作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推动“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职工书评队伍的建设,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和《文汇读书周报》决定联合举办“1985年全国职工书评征文评选”。评选办法规定,全国各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均可参加这项活动,尤其欢迎基层读书小组、读书活动积极分子和出版发行部门的同志踊跃参加。评论图书的范围为1984年以来全国各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图书(以版权页记载的出版时间为准),工会系统的读书小组和读书积极分子可以全国总工会关于  相似文献   

15.
从70年代后期香港开创专门的报刊读书园地(报纸“读书版”和读书杂志)以来,联络港、台、大陆三地书业动态和书评作者、历来是香港书文化的重要景观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我国出版界的一位资深编审和高等学校的两位讲授书评课程的学者先后出版了他们的书评理论著述,那就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徐柏容编审著的《书评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北京大学孟昭晋教授编著的《书评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和安徽大学徐召勋教授主编的《书评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其特点是作者们都力图用章节式版块来构建书评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而全面探讨书评历史和发展、书评理论和方法、书评写作和工作的学问,甚至有志于奠立整个“书评学”的学科地位。这些著述的作者们各以自己的学术素养和书评实践,殊途同归,共同思考着书评的学术问题,自觉地为当代中国的书评事业添砖加瓦,其精神是可嘉的,成果则是极其可喜的。 分析这三部书的书名本身也是很有意思的,三书书名分别由“书评”、“学”和“概论”这三个词排列组合而成,以致于稍一不慎即  相似文献   

17.
在举世瞩目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即将召开的前夕,凝聚着江西四千万人民浓浓情意的《中国母亲》一书,迎着’95的晨曦隆重出版,向世界妇女大会献上了一份别致的厚礼。 《中国母亲》——作为江西省向世界妇女大会的献礼书、群众读书活动主题书、爱国主义教育必读书、“五个一工程”  相似文献   

18.
新创办的书评刊物《读书》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第一期可于三月下旬与广大读者见面。《读书》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报道、评介、讨论古今中外的图书以及和书有关的人和事,重点在当代;以书为主,但也可以谈刊物。它的对象是读书人、写书人(著者、译者、编者)和出版工作者(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对读书人,它希望能提高读书的兴  相似文献   

19.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最经济的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每期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字,长的数千字不等。《新共和》周刊每年要评介五百来本新书。出版商十分重视书评宣传,不但每有新书出版,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们的书评主要由报刊来承担,全国除《中国图书评论》、《读书》、《文汇读书周报》等几家主要的专业性书评报刊外,《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等几家著名报纸也相继开辟了与图书有关的专版。较诸10年前“江山寥落”的状况,现在确有方兴未艾的趋势。不过,我觉得目前我们的书评界多拘泥于报刊这块“故土”,而对电视这一文化传播媒介的书评作用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