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少数人利用学潮制造动乱、继而发展为反革命暴乱的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党全社会的思考。尤其是对一些青年学生成了极少数人阴谋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工具这一事实,人们表现出极大的忧虑:难道社会主义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真会成为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希望?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最近,我们对津市市10所中学进行调查的结果表  相似文献   

2.
今年春夏之交,由大学生发起,被极少数人利用的学潮,最后在北京发展成反革命暴乱。这场政治风波为时之久,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损失之重,在我们建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现在暴乱已经平息,但血的教训却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思索的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或卷入到这场学潮、动乱中去?当我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参与学潮、动乱的主客观原因以及我们从中应该吸取的教训之后,我们就  相似文献   

3.
怎样在社会实践中上好团课,“把共青团办成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呢”?岳阳市一中的经验是: 一、引导团员和青年关心政治,让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经受考验。在去年春夏之交的由学潮到动乱、发展到北京反革命暴乱的政治斗争中,其校团委从学潮一开始,就在团员中开展以“三热爱”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团员正确看待形势,分清是非,当好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某些省市连续发生了较大规模学潮。近年学潮参加的人数之多,地域之广,口号之尖锐,影响之巨大,都是建国四十年来所未有的。鉴于学潮必然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的德育研究应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我们不但要研究学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原因,还要研究学潮所具有的特点及心理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党和政府正确解决学潮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本文试从学潮的特点及心理等方面作些探讨,以不断丰富和深化我们对学潮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学潮连续发生,而每次学潮,高校又首当其中。如今在经历了89年春夏之交那场骇人听闻的政治风波的洗礼之后,现实允许并且也迫使我们对高校之所以总成为“学潮源”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做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6.
[总体阅读思考] 阅读本文,可结合“自读提示”,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一、李国瑞烈士的英雄业绩与其他革命烈士相比有何不同? 二、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三、这篇文章在结构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阅读入门指津] 第一题提示: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在国内外大小政治气候的交互作用下,在一小撮别有用心的阴谋家的精心策划和煽动下,一些青年学生和群众借胡耀邦同志的逝世挑起学潮。从学潮发展到动乱  相似文献   

7.
回顾去年春夏之交那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和我们所做的工作,我们体会到,对于处理学潮、防止和制止动乱,至少有以下一些经验教训。 第一,要居安思危,时时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这次由学潮发展到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血与火的事实,再一次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还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国内外敌对势力和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妄图在我国实行和平演变、推翻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学潮刚发生的时候,我犹如置身于狂波巨涛声中,四周是呐喊,是口号,是标语,是来自“美国之音”、“英国BBC”、“自由之声”的“真实报道”、“最新消息”。几乎每个同学都被北京的气氛所感染。“我们也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也有精忠人民、报效祖国之志,怎能无动于哀?”已成为我们的口头禅。一种莫名的愤慨所充溢的内心激情一旦和外部环境“合拍共振”,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了。本来有善良愿望和爱国激情的学潮便愈演  相似文献   

9.
一场风波过后,人们开始冷静而深刻的思考。以往历次学潮,都经过大量的工作而于较短时间内结束了,学校和社会的多方疏导和事实的教育,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地从中汲取了教训,渐显成熟了一些。但这次学潮拖得时间之长,参加人数之多,提出问题之深,涉及面之广,  相似文献   

10.
去年年底发生的少数大学生学潮,尽管各个高等学校都有其不同的直接诱发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近年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不力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削弱的结果。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其所以在部分大学生中起作用,导致学潮的产生、发展,也有大学生自身心理特征的内在原因。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春夏之交,由学潮、动乱直至发展为反革命暴乱的这场政治风波,已经平息,它标志着党和人民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中国的大地上,社会主义道路又一次战胜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是,血的教训也给全党、全国人民(包括大学生在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许多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摆在我们高等学校全体师生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地进行反思。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卷进了学潮、动乱乃至反革命暴乱中去?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大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上半年,全国性的学潮到动乱直至发展成为首都反革命暴乱事件,发难于高等学校,沉痛的教训极为深刻。现在我区高等学校广大教职员工正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都在反省思索。大家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这场由学潮到暴乱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性质及危害性。产生的根源:是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所决定的,是少数反党、反社会主义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学潮掀起的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动乱进而挑起的反革命暴乱。他们的险恶目地是企图打倒中国共  相似文献   

13.
1925年8月12日,因女师大学潮事,教育总长章士钊免去鲁迅教育部佥事一职。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发起了反对校长杨荫榆的风潮,当年5月,因杨校长不准学生参加悼念孙中山的活动,此后学潮便明显地带上了政治斗争的性质。鲁迅长期在女师大兼课,他与一批进步教授发表宣言支持学生,两次代学生草拟呈文进行合法的斗争,又先后写下了攻战文章为学生运动声援。  相似文献   

14.
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学潮、动乱,在高等学校规模之大,卷入人数之多是惊人的。其根本教训在于人们对政治形势的估计出现偏差,就国内讲,忽视了阶级斗争,没能从阶级斗争的高度去认识,一个时期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就国际范围而言,忽视或忘记了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搞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15.
家族企业继任是家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与一般企业相比,其领导人的继任显示出独有的复杂性,其影响也更为广泛。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一贵族儿子一穷孙子”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从1979年到1989年的10年间,我国发生过多次学潮。今年4月中旬发生的学潮又逐步演变成动乱,在北京还发生了触目惊心的反革命暴乱。这次学潮,波及全国,震撼世界。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因此,这是一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高等学校是学潮的发源地,是动乱的重灾区。为什么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能够在高校、能够利用学潮从事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这次学潮和动乱,暴露出不少学生、教师以及干部与党员中的政治观、民主观、法制观等方面的错误,反映了近几年来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要职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然而,在今年春夏之交,由北京发生的学潮到反革命暴乱和波及全国许多城市的动乱中,一些学校成了发难地,不少大学首当其冲,被卷到了动乱之中。面对这一严酷的事实,不能不使一切有责任心的  相似文献   

18.
1989年的春夏之交,在神州大地上,发生了由极少数人利用学潮而掀起的一场有预谋的政治动乱,进而在北京发展成了反革命暴乱。产生这场动乱风波的条件,既有国内小气候,又有国际大气候。当我们在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的时候,认真讨论一下动乱风波的国际大气候问题,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就产生动乱风波的国际大气候的  相似文献   

19.
爆发于1924年3月的直隶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驱燕(士奇)学潮"是当时诸多学潮中著名的一例。本文阐述了学潮的起因、经过,并且对民国时代直隶知识女性所展现的的女权意识加以评述。笔者认为女二师学潮在我国女权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实质上成为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女权运动的标本。  相似文献   

20.
在《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上,获得登场机会的“诗歌流派”共计64家,其中明确标明来自四川范围的达11家之多。但是,四川第三代诗歌并非1986年冒出来的雨后春笋。早在大展之前,四川诗群旗幡招展,民刊星火激荡,诗人穿梭往来,盆地之中第三代诗歌早巳鼓声阵阵,圈子自成,且与外界互有联系,秋波频递。如此势态形成,显然不仅是诗人创作之功,它还与复杂的诗歌传播活动紧密相连。对此进行一番考察,无疑有助于认识蜀中第三代诗歌的生成境遇。也有益于探析1980年代诗歌的历史现实。事实上,在传播场所、活动城市、行为方式等方面,四川第三代诗歌都有着独特面貌。其发展和传播,一开始就与大学校园、城市空间、自办刊物等紧密相联,并与“环滁皆山也”、偏居西南而又自成整体的四川地域特点有所关联。那么,四川第三代诗歌究竟怎样在传播,其行为和圈子是怎样的,其传播与时代风潮有何关系,它们给当代文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正是文章从文学社会学角度来考察的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