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文本因其语义、意象和意境的不确定性而使其翻译产生了特殊性和复杂性。关联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将译文和原文关联起来进行相似阐释的过程。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诗歌文本进行阐释翻译,对诗歌“原生态”美的保留和意境传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苏轼的代表作《定风波》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在诗词翻译中基于语言、意象和意境三个要素进行“阐释性相似”关联的必要性,证明关联理论对诗歌翻译指导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诗歌文本因为其语义、意象和意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为了成功再现诗歌文本中的各种诗学要素,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超越诗歌这一话语架构所设定的模糊阐释空间,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文化及其读者的可接受性。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使用和遵循模糊关联的原则,可确保在翻译过程中语义、意象和意境在目标语言中的成功再现,从而实现诗歌文本的语用或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琛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39-42,38
关联翻译理论对于评价和分析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将从对比《春晓》原文本以及译文本传递交际线索的角度来探讨在关联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直接翻译思想在衡量和分析诗歌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意象图式理论被运用于诗歌作品的赏析中,为诗歌文本分析开拓了新道路。本文将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对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To the Cuckoo》进行诗歌意象分析。分析得出该诗歌呈现出多维的意象图式集,诗人通过对杜鹃声音的寻找唤起自己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也体现出诗人心中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相似文献   

5.
刘政元 《天中学刊》2012,27(5):80-82
汉语意象诗的英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学界在是否保留源文本的句法结构问题上有很多争论。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英句法差异,提出了汉语诗歌中意象的英译策略。在诗歌中采用适当的异化翻译,保留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诗歌中的意象特别是动态意象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诗意境的营构,影响到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根据英国翻译家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诗歌这一典型表达性文本意境美的构成要素——意象(此处主要讨论动态意象)应该采取的直译策略,通过翻译实践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论证,证明了直译策略有利于更好地转存原诗的意象美乃至意境美。  相似文献   

7.
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我们可以做互文式的关联解读,即适当引入历时或共时的文本,与当前的目标文本共同构成相互关联的互文本,将诗歌当中使用的意象和与其相关的其他文本作为艺术观照,用其他文本作为旁证来反观目标文本。以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为例,对诗中的意象做互文式关联解读,这一方面为我们理解洛夫的这首诗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视角,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意象在汉语诗歌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定义意象,分析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流逝提出,有效传达意象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是不同民族间深层次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象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寻找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使跨文化交际成功进行,将从文化意象的众多表现形式及其独特的意蕴着手,阐述保留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必要性,并提出传递文化意象的几种方法,以使译诗达到原诗风格与神韵的再现。  相似文献   

10.
周媛 《英语广场》2022,(33):31-34
本文基于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种子移植理论,深入分析《早发白帝城》三个英译本的文本特点,通过对译文中意象的分析来探讨文学翻译实践活动中种子移植的可能性。种子移植到不同的土壤中会长成不同的作物,诗歌翻译亦是如此,不同的译者由于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本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和分析译者的处理方法,并总结其翻译策略,得出意象移植的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化缺省是诗歌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诗歌翻译的特点决定了在译文中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的重要性。关联理论提供了一种处理文化缺省问题的途径,即:翻译应该遵循最佳关联原则。直接翻译是由Gutt提出的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信息的一种翻译理念。通过找出原文中的语义、句法和语音交际线索,译者可以在遵循最佳关联原则的基础上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诗歌原文本的特征,解决诗歌原文中文化缺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果 《现代英语》2023,(11):90-93
文章以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英译王维唐诗三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郑果州相过》《终南别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翻译策略。初步发现,作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王维的诗歌意象以自然意象见长,且为纯粹意象;且其诗歌多为白描手法,直抒胸臆。为实现诗歌传情达意的目标,译文注重保留诗中自然意象,结合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13.
刘丹  王丽 《培训与研究》2007,24(7):120-122
意象必须依附语言形式得以表现,语言形式本身就具有潜在的表意功能。只有同时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象”,才能达到诗歌翻译的形美意美乃至音美。鉴于词汇在诗歌翻译中的关键性地位,本文着重对比了英汉词汇结构和词汇承载意象两方面的差异,评析了其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并提出了诗歌词汇翻译做到“神形兼备”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对诗歌翻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白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在英译中恰当地传达这些意象,对于保存原诗神韵.增进西方读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前人翻译李白诗歌的译文,总结在翻译中意象传达的处理方式及翻译方法和技巧.旨在为李白诗歌英译提供一定参照。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美学视觉出发,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将诗歌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意象和移情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必要性。指出在翻译同一作品中,意象和移情论对不同译者会产生不同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原诗内容和形式的翻译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记录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百态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意象丰富,寄托了作者表达的各类情感。《诗经》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巨大难题。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施图金俄译版《诗经》为文本,对其树木意象的翻译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具魅力和内涵的特色.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准确把握原文中意象,深味其中的文化底蕴,才能有效地传递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圣"杜甫的诗歌中包含了诸多意象,其中尤以律诗名篇《登高》为最.该文选取《登高》六个代表性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对比,详细分析六位译者对原文意象的处理方法.总结其意象翻译的常用方法:意象保留法、意象显性法、意象替换法、意象省略法,并梳理其优劣势,以期对中国古诗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朱楚慧 《文教资料》2006,(35):128-129
不同民族的文化各不相同,在文本中主要表现在其意象、寓意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些因素的处理主要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由于不同性质的文本的翻译目的、读者群情况不同,翻译中对这两种策略的把握是不同的。本文试对广告、科技文章及诗歌的翻译目的、读者群情况作分析,试探如何把握这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20.
客观物象、事象入诗即成"意象"。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分析人类的创新思维有独到之处,为诗歌分析解读以及诗歌翻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理论框架。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可以尝试将意象组合作为翻译单位,通过语言形式的转换,尽量使原文中的意象得以在译文中再现,在译文中建构起类似于原文中的意象组合,以实现"立象以尽意"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