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之一,其性格的复杂性世所公认。本文认为,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源于其矛盾性。哈姆雷特性格的矛盾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即勇敢与怯懦、冷酷与温情、焦躁与谨慎。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命运悲剧的出现,这是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延宕"始终是解读莎士比亚笔下经典形象哈姆雷特的一个重要环扣。"延宕"是身处"边缘情景"中的哈姆雷特的一种人生睿智,承载了哈姆雷特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深层追问,对人生价值的痛苦追寻和正确取舍。这一形象因"延宕"更具深层意味,并呈现出别样的美丽。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哈姆雷特的忧郁、优柔寡断,以及缺乏行动的果断力是他女性气质的体现。根据荣格的原形分析理论中的阿尼玛理论可得出与哈姆雷特相恋,并同样遭遇丧父以及疯癔的奥菲利亚与哈姆雷特形成并置。这一充满女性象征意义的形象是哈姆雷特女性气质的投射,即哈姆雷特个性中的阿尼玛。因此,奥菲利亚之死即象征着哈姆雷特个性中女性气质的消亡,从而使其得以恢复男性的阳刚之气成功复仇。  相似文献   

4.
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性格中的延宕更是众说纷纭。历代的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哈姆雷特,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源于性格上的懦弱和能力上的不足;也有一说为俄底浦斯情结。本文试结合莎士比亚的生活环境和原剧,浅谈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产生犹豫、延宕的根本原因在于在他的内心予盾。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这一矛盾的真实内容以对素有“千人千面”之说的哈姆雷特形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季美萍 《现代语文》2010,(6):117-119
老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一剧中唯一一个没有以实在形象出现的角色,但他对哈姆雷特的复仇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拉康精神分析的理论,通过哈姆雷特复仇自我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老哈姆雷特实际上是哈姆雷特象征的父亲。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标准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这一个小说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时,将主动权移交给学生,这是值得嘉许的,因为这是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交给学生。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环境下,小说教学过程中,极容易出现一千个读者心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现象,这一个“哈姆雷特”是教师心目中的,或者是教师从于教学参考资料中得到的。这一个“哈姆雷特”形象虽然有其准确性和普适性,但是由于这个“哈姆雷特”不是从学生中来,当然也很难回到学生中去,这个形象会因此而失去亲和力。随着新课程标准学习的深入,人们意识到,…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哈姆雷特这一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近读《哈姆雷特的沉思》,总算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从小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热爱父亲,在他尊敬、崇拜的父亲身上,他看到了人的最高理想。他幻想自己有一天也像父亲那样,成为丹麦英武的君王;然后与美丽善良的奥菲利娅小姐结婚,品尝人生与爱情的甜酒。   没想到,父亲突然暴死,紧接着母亲改嫁新王,这急转直下的人生变故无异于八级地震,他的心碎了,梦破灭了,只有辛酸的回忆。没…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杰出的一部。主人公哈姆雷特由于其性格的复杂性而成为评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了更深入地把握哈姆雷特人物的性格特质,独白,这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为直接的形式,成为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独白,是人物内心所思所想的一种语言的自然流露,它既可以起到交待剧情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在哈姆雷特的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中,都有哈姆雷特的大段独白,通过这些独白,我们可以进入这位丹麦王子的灵魂深处,理解什么使他忧郁、痛苦、矛盾。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主人公的几段独白,理出他的性格发展的线索,它们构成了全剧情节发展的一条潜流。 在《哈姆雷特》的第一幕·第二场,剧中标出“(除哈姆雷特外均下)”,这一说明道出了区分独白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看它是否是人物独处时内心活动的披露。之后,哈姆雷特便以忧郁的形象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父亲突然病故,母亲匆忙改嫁,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使哈姆雷特的内心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他的心里失去了平衡,性格也变的忧郁起来。他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他说:“人事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对他深爱的母亲,他也发出:“脆弱啊,你的名字就  相似文献   

10.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1.
《哈姆雷特》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性格复杂、充满矛盾、具有悲剧美的人物形象,当这位抑郁王子在生活的希望和理想被摧毁之后,他的复仇计划、心理和行为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们读起来感觉震撼人心,对人生感悟颇多。  相似文献   

12.
着重从两大方面探讨哈姆莱特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的悲剧性:1)从哈姆莱特的皇室家庭贵族身份和人文主义的教育背景分析他的初始性格;2)从剧情的发展来阐述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最终导致哈姆莱特性格的转变和复仇拖延亡命的悲剧。结论是:哈姆莱特的悲剧性实质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缺乏对现实社会不可调和矛盾的本质认识,揭示出社会的进步必须依靠改革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重新梳理哈姆雷特的情感,可以使我们在理解莎士比亚的不朽剧作《哈姆雷特》时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1.哈姆雷特在情感上更多的是对父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普遍意愿,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2.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情感爱恨交加,并非恋母情结,而是原罪意识;3.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复杂多变的情感使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4.
诗化意识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哈姆雷特的悲剧,但却赋予了他独特的生存状态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了他在命运面前的选择。深入探索诗化意识在哈姆雷特悲剧中的意义,是理解整部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并还原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试图对哈姆雷特复仇之延宕所包蕴的历史文化信息重新作出阐发。哈姆雷特复仇行动延宕的根本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找不到复仇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延宕本身既宣告了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理想在欧洲大陆的陷落,也反映出人文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人文主义者悲剧性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福柯的疯癫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哈姆雷特的疯狂的实质及意义,再从微观权力理论出发探究权力网络与疯狂的关系.在莎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以疯狂为武器不仅拒斥权力网络的同化和包容,而且利用疯人身份对世界与人生做了形而上的思考;同时权力网络也对其不断地试探、揣测与衡量,企图将哈姆雷特纳入常规伦理道德的体系中.这两个进程在剧中不断冲撞,引起冲突,最终达到戏剧的高潮.这实际上就是早期现代主体对随时随地钳制着人的微观权力网络的反抗.  相似文献   

17.
萨特的悲剧《苍蝇》的问世晚于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达三百多年之多,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两部作品中,故事的主人公俄瑞斯忒斯与哈姆莱特却有着诸多方面的惊人相似。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对两人的复仇方式、思想特征及结局的表述来揭示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她们与主人公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剧中乔特鲁德对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她产生了厌女情节。而正是由于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导致他对爱人奥菲利娅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奥菲利娅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