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读过《副、付、傅不可混用》一文(见90年8期),我想接续说几句,聊作补充。“副”和“付”,作为量词(表示成对的、成套的)使用时,不少地方可以通用。譬如“一副手套”可写作“一付手套”。“全副武装”也可写成“全付武装”。若是单个的、台在一起的器具,物品,则习惯用“付”。象“一付木料”,“两付汤药”。此外,形容面部表情或某种姿态,即用“副”。如“一副威严的面孔”,“一副搏斗的架势”。“副”还有符合之意,故此写作“名副其实”。但有人在“名实不符”词语中用“符”,也说得过  相似文献   

2.
出版业有把图书中正文以外的部分,如前言、后记、序跋文字、参考书目、对照表等部分统称为“辅文”。这一名称是相对与正文而言的。《出版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版)的“辅文”条目是这样说的:“书籍中正文的附属文字。多数置于正文前后,夹注和夹诠之类则随附于正文。包括题字、目次、凡例、前言、序言、出版  相似文献   

3.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的“写作经验”之谈。练达者,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也。换言之,也就是熟悉社会生活、熟悉人情世故。曹公把“文章”与“人情练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人情练达”是多么重要。老实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那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对人情世故了解得越多,对世态万象观察得越透,所写的文章也就越有深度。新闻报道亦然。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里字音相同,字义相近的字有很多,“作”和“做”就是其中的一对。 “作”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起也,从人从乍。”它的本义是“兴起”。由“兴起”引申出许多义项。《说文解字》中没有“做”这个字。《康熙字典》里说它是“作”的俗字。在现代汉语里,“作”和“做”的意义仍然相近。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和严格地区分它们,才不会用错。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作”(zuò)有 7 个义项:①起:振作/一鼓作气。②从事某种活动:作孽/作案。③写作:作曲/著作。④作品:杰作/佳作。⑤装:作态/装模作样。⑥当作,作…  相似文献   

5.
采写人物通讯,最重要、也最难的是把人写“活”,让“人”不但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能从纸上“走”出来。读罢《栾城草农敢闹海》一文(载于2009年6月9日《石家庄日报》一版,作者赵俊芳、郝斌生),笔者的一个强烈感觉就是:真正把“人”写活了。  相似文献   

6.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第4期上发表金东水同志《话说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一文,这确实是值得一议的问题。我先要说,金文题目不够确切。应当是新闻写作的“京派”与“海派”,是就新闻业务领域而言的。金文说成“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新闻改革的范围比较广了,除了新闻业务问题之外,还包括新闻体制等等大问题。而且就“改革”而言,是不大好分什么“派”的。金文一开头讲在上海好新闻评选会上听到的。这话正好是我在会上说的。但这种说法的真正来源是在北京或其它地方。我在会上说,北京有一种说法:新闻有“京派”、“海派”之分,我  相似文献   

8.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个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主题重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抓”》一文,就是以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群众普遍关心的作风建设为切入口,揭示了怎样才能实现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问题,无疑主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一个好标题。俗话说“又要衣装,佛要金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可以说“文要题装”。拿报纸来说吧,一天四大版,甚至八版十二版,有多少文章啊。先读哪篇,后读哪篇,或者只看不读,常常取决于该文是否有个好标题。下面的文章标题是能引起人们闲读的兴趣的:《开封要“开封”》(《羊城晚报》1994.4.2第10版)在正题之前还有引题:“原来是京城,后来是省会,现在成了省辖市,再往下滑会怎样?”正题就作了回答:开封要“开封”。这个标题妙在作者巧用了“换义”的修辞法,利用词语多久性这个条件,在…  相似文献   

10.
又是麦黄蝉鸣时,还带着往日所读诸多关于“麦客”的小说及报道的印象,想着问问那些从陇东等地到关中帮人收麦挣钱的“麦客”们今年如何了。恰巧,读到几篇报道,说到“麦客”。可疑问也来了。陕西日报1992年6月4日头版王春生《关中“机流”》一文说:“几年前,此时此刻的关中大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文字交流依然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各国对文章写作都进行了颇有成果的研究。本刊增辟了“域外写作研究管窥”栏目,旨在使读者扩大视野,借鉴经验,提高新闻写作能力。欢迎来稿并提出建议。修改文章是写好文章的重要环节,因此有行家认为文章是“改”出来的。初学写作的人往往懒于修改,或者不善修改。日本大阪工业大学教授山中秀男的《话说“推敲”》一文从中国典故生发开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推敲文章的一般要领,基本范围等,对您是会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12.
晓言 《中国广播》2006,(6):76-76
某报在2月17日“更正与说明”栏中说,该报有文引用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错了,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其实该报的原引文是对的,更正反而错了。孟子的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告子下》,原文是:  相似文献   

13.
副、付、傅三字的应用到处可见,遗憾的是,处处都有用错了的副、付、傅。“副”之意,与正相对,含有“非主要”之意,如副局长、副主任、副品、副作用。它与付意截然不同,“付”是给的意思,如付款、付货、付诸实施。如把“副食商店”写成“付食商店”,把“副导演”写成“付导演”,那成了何意,岂不叫人发笑,难道是专门发放食品的商店,或是专门发放东西的导演?那么,“付”可以和“傅”同用  相似文献   

14.
“论说”     
《论说》是《文心雕龙》第十八篇。作者把论说分开来讲,认为“论”着重在发挥理论:“说”着重在打动人,要说得动听。这也由于论和说的来源不同,“论”是从诸子的学术文章来的,“说”是从战国策士游说之词来的,“论”偏重在学术,“说”更要讲究技巧。但这两者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的。此方《孟子》是“论”,但其中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引用齐宣王不  相似文献   

15.
《文汇报》3月27日第1版“观察与思考”栏《规模生产离不开规模销售》一文说:“上海有些产品曾达到相当的规模,‘辉煌’一时,而今不少成了昨日黄花。”其实,汉语中并不存在“昨日黄花”这一词语,有的只是“明日黄花”这条成语。黄花是菊花(秋菊)的另一种称谓。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意是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一过,黄花即将枯萎,也就提不起人们观赏的兴趣了。后用以比喻过时事物。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过时之物,曰:明日  相似文献   

16.
张春 《新闻天地》2008,(3):29-31
200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个叫王宝强的小伙子凭借《士兵突击》而成为最大黑马,与冯巩、阎学晶等人联袂演出《公交协奏曲》,创下当晚节目的收视最高峰,并在势头上盖过了著名笑星赵本山。有人说,王宝强能上春晚,并不仅是因为许三多这个形象,而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傻根们”,还在于那种“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的事就是要好好活,好好活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7.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15):57-58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露布文:檄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说的是大才子袁虎倚着即将出发的战马为桓温起草檄文,立等完稿。后以“倚马可待”四字成文,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例如唐·李白《与韩荆州朝宗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八岁即能属文,十岁便娴诗律,下笔数千言,倚马可待。”老舍《AB与C》“:这才知道写作的难处,再也不说下笔万言,倚马可待了。”巴人《谈写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中国古时写文章的人,也有以为写文章非天才不办的。所谓‘倚马可待’‘一泻千里’,这一类形容天才的成语,不知有多少。”  相似文献   

18.
研究论文的“文题”写作初探张行勇,刘顺义(陕西杨陵《西北植物学报》编辑部陕西杨陵712100)读者阅览文献,先看题目,然后决定是否看文章。“文题”的写作就是给文章起一个“名字”,这在“论文”说来,就是“题目”。回研究论文题目的要求1.回贴切“贴切”,...  相似文献   

19.
古人说的“辞章”或者“词章”,就是文章;“辞章之学”,就是文章之学。“文”“辞”“文辞”“文章”“辞章”,这些字眼,古人常常交互使用。在古人的笔下,这几个字眼有时候有些区别,此如用“文”或者“文章”指写成的作品,用“辞”“文辞”或者“辞章”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有时候没有区别,既用它们指作品,也用它们指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20.
记得7年前我刚当班长的时候,班组10来个人因来自3个部门,管理起来很难。班务会上常常是我一个人说得口干舌燥,别人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怎样才能当好班长呢?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工人日报》“班组天地”中刊登的时永年班组经验谈——“请试试中策管理法”一文给我很大的启发。文章中说:“当班组长在管理上陷入困境时,不妨试试‘中策管理法’。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有表现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