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陇西李氏羌族--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札记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西李氏之兴,与古羌族的发展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从事李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般认为,李氏远祖出自轩辕黄帝,子孙繁衍,瓜瓞绵绵,至东汉终于形成了陇西李氏的庞大家族。李氏文化源远流长,对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为羌学研究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陇西李氏是唐代著名的五姓七家之一,敦煌房更是陇西李氏家族内的显赫房支,被唐代政府定为著姓并列入宗正寺,编人属籍.但由于陇西李氏敦煌房世系失载,所以学界对敦煌房所指存在一定误解.经笔者校诸史籍,考证陇西李氏敦煌房应指凉武昭后李茂一支.而且李茂的后代至唐代仍保留着敦煌爵位.  相似文献   

3.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同为陇右文化之大宗 ,二者实有较为密切之关系 ,但至今尚未见有人予以明确揭示。找出二者的契合点 ,对于“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 (尤其是后者 )的研究走向深入 ,对于旅游事业的深入开展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二者的契合点在于虎图腾。换言之 ,李氏文化应源出于以虎图腾为中心的伏羲文化。  相似文献   

4.
李氏“根”在今甘肃临洮。李耳十世孙李崇为秦陇西守,即为李氏陇西房始祖。崇后李仲翔汉初为将军,死葬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之东川,遂家焉。以飞将军李广而驰名的“成纪李氏”实乃“狄道李氏”之分支,而统谓“陇西李氏”。这些史实不仅见于史传碑志等文字记载,也得到今临洮出土文物和历史遗迹的证实。  相似文献   

5.
神秘古谶李氏当王推动了汉字文化圈李氏政权的建立。众多的李氏政权促进了汉字文化圈各国的交流与发展,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唐书》陇西李氏敦煌房辨疑张书城《新唐书》卷72上《表》第12上《宰相世系》2上历述陇西李氏各房世系之后结语:陇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阳,二曰姑臧,三曰敦煌,四曰丹阳。据此看《世系表》就会发现其中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表》中对武阳、姑臧、丹阳三...  相似文献   

7.
隋唐赵郡李氏家学家风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以中古著名士族赵郡李氏的家学家风为研究对象,具体对赵郡李氏在新的政治社会环境下所发生的家风家学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对他们政治及社会地位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赵郡李氏在隋唐家学家风主要分化为两种,它们因为在不同方面与现实政治相契合而有利于一部分赵郡李氏保持其政治社会地位。这种情况不仅发生于赵郡李氏中,也是出现于隋唐山东旧士族中的普遍现象,而到唐中后期则扩展到一些新兴的官僚家族层面。而这一现象与唐中后期的“牛李党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粉体工程学中,粉体比重是其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测定项目,所采用的仪器是李氏比重瓶。针对近年来在粉体比重的测定过程中,经常出现测定结果不稳定的情况,进行了比重瓶的校正实验。其方法是采用容积法,利用标准滴定管对李氏比重瓶进行校正。结果表明:实验室用李氏比重瓶刻度值分布不均匀;利用容积法校正李氏比重瓶方法可行,且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度较高,可以满足仪器标定的基本要求;目前市面出售的李氏比重瓶多有一定的误差,需要在使用前进行校正,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李氏朝鲜在立国之初即确定了"事大"政策,这一政策对朝鲜影响甚深。在明清鼎革之际,李氏朝鲜的宗主国虽由明变为清,但朝鲜对明朝的文化认同却从未中断。其在明亡之后,表面上奉清朝为正朔,而实际上仍奉明朝为正统,甚至计划实施北伐中原的军事行动。其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尤其是华夷之辨,构成了朝鲜在明亡后系列行动的指南,形成了独特的中华认识。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6,(2):20-22
《李仲胤墓志》的出土为研究李仲胤本人及其家族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可靠材料。根据墓志可知,李仲胤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其人属赵郡李氏东祖房一支,其家族在李仲胤之前可能已经迁居柏仁县;墓志有关李氏婚姻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世家大族的门第观念,关于葬地的记载则为考察当时房子县的辖区范围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古羌文化的断想与新探——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札记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巨人部落是存在的,它和古羌族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气候的变迁使古羌族的先民们南迁,姓氏文化的繁荣让古羌族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2.
掀开羌族《释比史诗》神秘的面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传承全靠释比,由释比一代代口传心授下来。释比说唱的内容就是一部部羌民族历史发展的史诗。由于误解与偏见,羌族史诗一直未能展示其容貌。笔者通过大量事实来佐证羌族《释比史诗》的客观存在,给羌族《释比史诗》一个公正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羌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贵州羌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的江口和石阡两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贵州羌族人民创造了不同类型、功能多样、特点鲜明的羌族服饰。这些羌族服饰体现了贵州羌族厚重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14.
贵州穿青人族属考析——与畲族同出古帝少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青人是东夷太昊、少昊和蚩尤三部落联盟中奉鸟为图腾的嬴姓少昊苗裔。二昊、蚩尤在涿鹿败于黄炎帝部落联盟后,其南迁三苗裔(至迟于尧时已南迁岭南),又继前三古帝联盟,奉出自龙图腾的太昊裔盘瓠为总领(王)。后来,三苗又演变为瑶、畲、苗三族,穿青人即归属汉初建立南海王国的畲族。  相似文献   

15.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羌地汉人作为羌地的特殊群体,在羌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钥匙"的角色,对开启羌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羌地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羌地汉人这一群体的研究较为缺乏,有关羌地民族史的研究也主要以羌人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往往忽视汉人群体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羌地汉人社会历史的研究,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羌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其中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但目前羌族地区中小学在开发羌族文化课程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转变人们的观念,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多元的开发主体作用,在多样课程形态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建立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形成多元的弹性评价机制,从而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增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7.
羌族在中华民族中是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但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汶川大地震对羌族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双重的影响:一是对羌族人口、物质文化、居住环境、精神面貌造成极大的损害,还形成传统聚居区的分剐,造成传统文化区域的瓦解。但灾后重建对于发展羌族地区经济、振兴民族文化也是一个有利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方志、法院档案与口碑资料的综合研究,可知羌族的婚姻习惯法自成体系,且有丰富内涵。婚姻缔结有正聘、入赘、转房、抢婚等形式,同时有同姓不婚、近亲通婚、早婚、强制包办、神灵定亲、婚姻尚财、多妻、禁止离婚、容忍性乱等原则,以维护婚姻稳定,刺激人口增长。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婚姻法强力介入,羌族的婚姻习惯法才逐渐消隐。  相似文献   

19.
羌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许多关于羌人的记载。历史上,羌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高原农牧文化的创建,都曾起着重要的作用。今日岷江上游的羌族,由于历史发展、居住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等诸多原因,人们仍有原始信仰、自然崇拜等宗教观念的遗存,"释比("巫师)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导者,许多民间舞蹈形式,多是在"释比"主持下的民俗活动中进行的。本文拟以羌族舞蹈的动态形象特征作为切入点,探索"释比"文化对羌族民间舞蹈影响;探索羌族舞蹈文化传承的规律;以及动态保护与多种开发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羌族口碑古籍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羌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结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实事求是地对它进行全面的抢救、挖掘整理、出版和研究,尤其显得迫切,这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