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始祖旅游的网络舆情的定量研究,能更好地指导始祖旅游地的建设和管理决策。文章选取炎帝陵、黄帝陵和舜帝陵景区这三个广被认可的始祖旅游地,通过整理网络文本,提炼出高频词汇,析出游客对其各项内容的评价。总结出旅游者对始祖旅游总体评价较高;对始祖旅游地的自然风景较满意;始祖旅游地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休闲等功能;始祖旅游地文化旅游开发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结论。因此,始祖旅游地需塑造独特体验、建设经典品牌,深挖人文内涵、丰富旅游精品,开发研学旅游、扩展旅游市场,整合宣传资源、构建营销系统,实现景区合作、提升旅游效益。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西江苗寨为研究区,运用内容分析法,针对网络游记及点评,研究游客对民族旅游地形象的感知。研究发现:(1)游客对西江苗寨旅游地形象的感知包括地理区位、民族文化、休闲娱乐、景观景点、态度与感知、旅游产业要素六类;(2)情感多倾向于积极方面;(3)消极感知主要体现在商业化、景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门票价格高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西江苗寨旅游形象提升的建议,以期对西江苗寨旅游形象的完善与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文旅深度融合推动背景下,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旅游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以互联网旅游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情感—整体”理论模型,采用词云词频统计、语义网络分析及扎根理论编码方法,对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旅游地形象感知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旅游者以旅游吸引物和地方氛围认知内容维度为主,认知形象呈现出以“敦煌-历史-关城-长城-嘉峪关-景区”为核心聚类的层次结构模式,认知形象演化由人文资源移向“人文+自然”的综合维度.(2)旅游者情感评价以积极情感和中性情感为主,历史文化底蕴是影响积极情感主要因素,而景区门票捆绑销售是产生消极情感的重要影响因素.(3)旅游者整体形象显示出以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休闲和娱乐、旅游环境和地方氛围维度显性影响,以文化记忆媒介功能隐性构建的感知体系特征.研究结果对遗产旅游地形象塑造、文化传承和地方认同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评价河北省文化旅游形象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指数比定位本省的旅游理念形象,并从国际、国内和区内三方面确定本省的旅游地营销形象。  相似文献   

5.
以重渡沟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为例,对旅游小企业与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重渡沟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而探讨了重渡沟近年来以农家宾馆为代表的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小农意识观念、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意识、维权意识、婚恋观、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对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影响,说明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在社会文化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用文化自觉理论研究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变迁及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兴起将中国的旅游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这其中,民族旅游地的文化旅游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力量。民族旅游地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少数民族地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带动了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必然加强了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传统文化必然产生变化。由旅游带来的文化变迁也成为社会学者所普遍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也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的各种影响,运用人类学中“文化自觉”理论,从少数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提高自身意识出发来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及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借鉴前期研究成果和采用德尔菲法基础上,拟定21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指标,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用IPA分析方法测量游客对都江堰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和期望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都江堰市在交通便捷度、舒适度和旅游地文化气氛营造方面需重点改进;在景区游道设计的合理性、景区门票价格"物有所值"的阐释以及旅游宣传和营销活动上需继续努力;在饮食特色、购物特色和丰富游客夜生活内容方面也应适度考虑。建议都江堰市从旅游活动要素、旅游地文化环境和旅游形象的宣传营销方面着手,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借鉴前期研究成果和采用德尔菲法基础上,拟定21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指标,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用IPA分析方法测量游客对都江堰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和期望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都江堰市在交通便捷度、舒适度和旅游地文化气氛营造方面需重点改进;在景区游道设计的合理性、景区门票价格"物有所值"的阐释以及旅游宣传和营销活动上需继续努力;在饮食特色、购物特色和丰富游客夜生活内容方面也应适度考虑。建议都江堰市从旅游活动要素、旅游地文化环境和旅游形象的宣传营销方面着手,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相似文献   

9.
旅游演艺在丰富景区及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地形象,以及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被人重视。演艺业与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互动融合发展。本文以舞剧《一把酸枣》落户平遥为例,分析了其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构建了旅游形象分析的“二维三地四脉”理论模型。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运用新“四脉”理论等,对旅游地、竞争地和客源地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旅游地分析包括地脉分析和文脉分析,分别研究旅游地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以资源为导向,是旅游形象的本体。竞争地分析即商脉分析,从旅游形象区分的角度,研究旅游地之间旅游形象的屏蔽与叠加效应,以竞争为导向,是对旅游地形象的第一次修正。客源地分析即人脉分析,是针对旅游者的旅游形象感知调查研究,以需求为导向,是对旅游地形象的第二次修正。  相似文献   

11.
《莆田学院学报》2017,(3):24-30
以携程网、Trip Advisor等相关旅游网站有关妈祖文化旅游地湄洲岛的1374条游客短评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方法,利用ROST Content-Mining软件对收集的文本进行数据分析,提取高频特征词并进行两两共现和语义分析,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对应分析的变量,进而深入分析湄洲岛作为妈祖旅游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TDI)感知的特征和评价。结果表明:妈祖文化、优美的海岛风光和丰富的体验是游客TDI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和海岛旅游是妈祖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湄洲岛游客的TDI层次感知包括:空间位置形象认知、旅游地类型认知和旅游地地方性认知;湄洲岛游客的TDI负面感知因素分为景观、设施、服务和安全感知4个主类目。据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演艺成为人们寻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新的方式。尤其是2003年《印象刘三姐》引发的阳朔"印象经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国内众多城市纷纷力邀"印象"团队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大大活跃了旅游演艺市场,激发了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良性互动,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旅游演艺在丰富景区及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地形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的作用,已越来越为各地政府、企业和旅游研究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入旅游热潮,对旅游资源的发掘愈加深入、多元,在寻求科学合理的开发对策与发展中,对旅游地资源类型的评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文章以云南剑川千狮山—古城旅游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阅、专家评分等方法,对景区内旅游资源进行详细分类和综合评价,得出该地基础资源多样、特色突出、集聚度高、优质资源缺乏、整合能力弱等方面的特点。基于此,提出构建新型旅游产品体系,包括突出特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多个方面,以期为剑川或与之相似的多元旅游资源共存景区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阐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梳理红色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 地形象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并构建模型.以延安市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红色旅游地的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对总体形象有显著正向影响,认知形象对情感形象也有显著正向影响;红色旅游动机对红色旅游地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优化旅游地的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方面对延安红色旅游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同时也是旅游影响的最直接感受者.景区和政府开始越来越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技术培训、社区发展等问题,研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以生态旅游社区为例,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文化的感知与态度的现状问题;其次,分析了影响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最后,探讨了如何加强对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文化感知与态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形象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据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的旅游资源实际,可将其旅游形象定位为伊斯兰教文化和穆斯林风情地以及度假休闲旅游地。以此对临夏的旅游形象体系进行策划并探讨了临夏市旅游形象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邓敏  王艳 《教书育人》2012,(33):26-27
一民族旅游背景下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一)民族旅游的涵义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异域被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域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的旅游经历。强调的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围,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原则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为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吸引游客,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普遍关注.近年来,襄阳旅游企业规模壮大、国内和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然而跟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旅游业经营状况差,资源开发欠整合、缺特色、乏创意,旅游形象模糊等方面的问题.为振兴襄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建旅游目的地,需要做好重塑旅游形象、整合市区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特色旅游、加大景区创建、延长旅游产业链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确定旅游形象。嘉陵江主要流经广元、南充、广安、重庆等地,流域内各地单独时嘉陵江的开发,都难于形成嘉陵江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导致嘉陵江主题形象长期缺位,造成对外的整体形象模糊。本文在综合考虑嘉陵江的资源特点和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千里嘉陵江为载体,将三国文化、古城文化、红军文化、将帅文化、丝绸文化、巴文化等整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区整体形象塑造,提出“嘉陵千里生态游,川渝两地文化行”的嘉陵江旅游主题形象口号,并设计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既统一又各有侧重的旅游地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地名与旅游活动关系密切,对旅游活动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影响旅游者的决策,在“食、住、行、游、购、娱”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地名作为地理实体的符号,凝聚了区域的历史文化,是重要的人文景观,地名具有审美功能与知识功能,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属旅游资源范畴。现代旅游中,地名资源的开发需从地名的形成、变化规律出发,处理好地名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通过地名资源在城镇规划、景区建设、餐饮、旅游纪念品、古景复原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提升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内涵与旅游地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