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昆明”一词是个南亚语词,其本义是“人(人们、人民)。”昆明族当初应是一个南亚语民族,后来在汉藏语人南下的浪潮中,有的部分南迁,有的部分被同化,昆明族中的南亚语民族的成分渐渐淡化,汉藏语民族的成分越来越浓,最终成了汉藏语民族,但其族称却仍然是南亚语的。“巂”是个汉藏语词,本义也是“人”。“巂”人当初就是个汉藏语民族,这点与昆明族不同。孟高棉语民族中孟族的族称“孟”、芒族的族称“芒”、莽人的族称“莽”等词,与“昆明”、“吉蔑”、“高棉”等词同源,而本义也是“人(人们、人民)”。  相似文献   

2.
美国玛瑞埃塔学院盖瑞“结缘”中国《高校招生》今年3月18日,春寒料峭。美国玛瑞埃塔学院副校长盖瑞先生率驻北京办事处易博士、国际关系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宋主任及宋翻译一行四人抵蓉。  相似文献   

3.
民族艺术是民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折射,民歌艺术作为民族歌咏语言,所反映的内容贴近群众,直抒性灵,客观地反映了民族聚居地的人境关系,以及建立于此基础上的自然、社会、人际关系。云南施甸布朗族民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的共荣之“和”。  相似文献   

4.
秦灭巴蜀后对巴蜀进行了积极地经略与治理,因为政苛酷,爆发了“白虎为害”的反抗斗争,它具有巴人起义、复国运动及民族斗争的多重倾向,秦行民族分化政策致“夷人射虎”,使巴人分化为白虎夷与白虎复夷,影响了其后巴人土家族白虎信仰及风俗的变异。  相似文献   

5.
达斡尔民族博物馆是生态博物馆,是达斡尔民俗的立体“全书”,是爱固主义教育的场所,本文介绍了达斡尔民族博物馆——中国达斡尔民族四的景观、作用,赞誉了为此作出贡献的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教学》2010,(9):72-72
2010年2月22日《参考消息》援引美国《连线》杂志2月号题为“亨丽埃塔,永生”的文章,讲述了“海拉(HeLa)”细胞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中,“精神力量”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的概念。它关系到人的本质的定性、语言性质的把握、语言观的形成、语言与精神活动、语言与民族、个体与整体等一系列重要关系的确定。因此需要首先讨论“精神力量”及相关概念的性质,然后分别讨论它对民族和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学”至少有六种含义,即人们至少可以在六种意义上使用它;在其中任何一种意义上,与“世界文学”相对的概念都不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真正含义是具有特定民族独特精神性格的文学。但在中国,“民族文学”常常被视为一种与普遍性文学相对的特殊文学(如,与汉民族文学相对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学才是“民族文学”),这是错误的。长期以来被广泛引用和宣讲的“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也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这句格言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实现美好人生追求的旗帜。本文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个规律”的升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的思想认识新境界,以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完善和践行“三个代表”要求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论述了“三个代表”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追求的导航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挨拶"看日本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喜欢“挨拶”。“挨拶”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挨拶”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但它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却因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以及社会心理不同而不同。日语“挨拶言葉”首先有内外之分,其次有人际关系的上下之分,此外与“内外”、“上下”关系交织在一起使用的“挨拶言葉”,还有利益的有无和亲疏之分。由此可见,日语中的“挨拶言葉”反映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1.
霍布斯从个人主义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演绎,推导出国家主义的结论。他先从人性的"自然欲望"造成"人对人是狼"的紧张关系入手,进而推演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再由"自然理性公理"归结出的自我保全原则,导出人们为了摆脱这一自然状态而付诸理性发现的自然法,而为了保障自然法的充分实施,又不得不付诸政治强力——"利维坦"。  相似文献   

12.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3.
代表性“教育目的”现有三类:“人本位”、“社会本位”、“化本位”,从当代性看,这三类“教育目的”观正从冲突走向整合。“教育目的”的本质是为了人,发展人,生成人。  相似文献   

14.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和杰克.伦敦在其小说创作中都塑了一些“硬汉子”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在逆境中不畏艰难,敢于与命运抗争。但作家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和他们不同的世界观使他们创造的“硬汉子”的真正内涵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人性论历来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性善还是性恶的观点上争执不一。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要保持并扩充这个"善",要靠教育的作用。于是,在"性善论"基础上,构建起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相似文献   

16.
《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二者在人生观看法上有着内在一致性。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追求精神独立;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追求精神的自由。庄子和梭罗对人类存在表示极大的关注,他们的思想是他们对生存价值和幸福权利的思考与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人的意识,改变旧有的环境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美育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生存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使人由单一和谐走向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暂时的、一过性的快感享受走向持续的、长久的美感体验,由注重单一结果走向生命过程美的追求。广泛开展生态美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诗意生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天人关系为线索,阐述了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对自然的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走的和谐、矛盾、再和谐和持续发展的艰难道路,论证了"天人舍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类”思维是指人们在人类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类”概念不断反思、设计、实现和评价自身“类”本质的程式和方法。其现实性必须从“类”存在的人、全球问题及全球化问题以及矛盾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的逻辑关系方面入手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子的“仁学”与“人学”及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孔子的思想可称“仁学”或“人学”。孔子的“仁学”和“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心人、积极入世、注重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今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可借鉴的宝贵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