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季羡林先生曾这样高度评价<大公报>--"<大公报>的100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①方汉奇先生也曾说<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隆的一家报纸."  相似文献   

2.
四不方针的提出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大公报》是唯一历经百年仍在出版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中国独立报刊的杰出代表,1941年,《大公报》与《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朝日新闻》等报纸一样,获得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奖章,后来联合国又推选《大公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发行范围广、影响大的一份中文报纸,是中国新闻界的重镇。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公报》也是中国新闻史教学一直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对于高校新闻教育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新记《大公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独具风格的民营报纸。以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等为杰出代表的新记大公报人所不懈追求民生观的办报理念,铸就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营报业的辉煌,开辟了我国新闻界对民生新闻探究的道路,它作为中国新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民营报纸之一,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马丽 《新闻世界》2009,(11):73-74
《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份成功的报纸,它带给现代中国报业良多启示,本文在对三十年代《大公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报纸办报理念的角度来探讨当代中国报业的生存问题,即这份昔日的民间大报带给当今报业的启示:以民生的视角来关照社会,以民生的角度写新闻,做事业。  相似文献   

6.
蒋瑞森 《新闻世界》2013,(3):113-114
《大公报》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份历经百年仍在出版的中文报纸。从它诞生到发展,一直所秉持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我们现今新闻事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由方汉奇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公报〉百年史》日前问世,全书近49万字。 《大公报》是一张著名报纸,曾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报坛上享有很高声望,几至无人不晓。它诞生于1902年6月17日,到2002年6月17日,走过了百年历程,是中国历史上除古代封建官报以外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也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  相似文献   

8.
<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一个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它的发展经历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个历史时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研究它在不同时期的媒介特点和历史地位,可以见证中国媒介环境的变迁. 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由英敛之创办,这正是维新运动失败,辛亥革命尚未爆发,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由君主立宪制向民主共和制过渡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2010,(6)
徐铸成(1907年-1991年),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徐铸成是中国新闻史上不应忘却的一个名字.1927年进入围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是<大公报><文汇报>的重要创办人之一,新闻界的传奇人物,他的报人生涯以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涉及到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1938年初,中国第二份民间报纸<文汇报>问世,徐铸成为报纸写了鼓舞抗战,揭露汉奸的社论.  相似文献   

10.
不记得是谁说的:自中国近代报纸产生以来,没有一张报纸像大公报那样,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那不是一个没有新闻的年代——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的春天,东京湾的“落日”,瞿秋白在长汀“去了”,毛泽东到重庆来了……战争与动荡;内忧与外患,人事代谢;世道沧桑。现代史的稻田里汹涌着无数事件与人物的“稻子”。作为一家报纸,躬逢其时,遂成就了无数在中国新闻史上闪闪发光的篇章,它自己也“一跃而为中国第一流之新闻纸”。大公报记者1935年  相似文献   

11.
孙宏 《新闻实践》2002,(12):62-64
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后,办报方针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家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民营报纸,其经营管理、立论方针、人才培养,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旧中国最负盛名的私营报纸.后新记公司以"吴鼎昌的资本、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开创了<大公报>"三驾马车"驶通途的盛景,开辟了中国报业史上文人论政的新时期.1941年4月,僻处西北一隅的重庆新记<大公报>,荣获美国著名新闻学府--密苏里新闻学院颁发的"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是时,张季鸾主持新记<大公报>言论已有15年之久.张季鸾的报人生涯,集中展示了一位自由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文章报国之志趣,其精神、思想贯穿于新记<大公报>的最初15年.  相似文献   

13.
王娟  蒋黎 《报刊之友》2014,(3):61-62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出版时间最长且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作为一份民营报纸,广告的重要性受到报人的高度关注。英敛之是《大公报》的创始人,他的办报理念影响了报纸此后的整体发展方向,尤其是广告方面,不论是业务上的创新还是思想上的改革,都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使现在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旧中国民营报纸的翘楚,1926年以前的<大公报>在新闻业务方面业已展示出诸多独特气质,实为<大公报>奠定了业务传统,其中很多做法亦值得今天的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卓有影响的一家大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1926年,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接办后,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励精图治,使该报名噪一时,并于1941年在重庆获得美国密苏里学院新闻奖,这是国际新闻界授予中国报纸的一个很高的荣誉.此后《大公报》江河日下,大际的《大公报》先后停刊,原有的《大公报》,仅剩下香港《大公报》一家,开始了新创业史.  相似文献   

16.
天津和平区和平路169号,一栋日式风格的二层小楼静静伫立,这是上世纪初<大公报>在天津的社址,1902年,这份世界上最长寿的华文报纸诞生于天津.在日后的动荡岁月里,她辗转于津、沪、汉、桂、渝、港等地,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旧中国民营报纸的翘楚,1926年以前的《大公报》在新闻业务方面业已展示出诸多独特气质,实为《大公报》奠定了业务传统,其中很多做法亦值得今天的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国新闻事业史上著名的报刊,民国时期的新记《大公报》为研究对象,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考查其办报方针和办报实践,分析《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体现,并且把它与同时代的其他报刊进行比较,总结出《大公报》一方面在新闻理念上,更贴近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在实际运作中也有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做法。文章旨在通过对《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剖析,了解民国时期报刊的生存状况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报刊中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在其专门设立辞条的近代以来105位新闻界杰出人物中,有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杨刚、徐铸成、费彝民、范长江、萧乾、蒋荫恩、孟秋江、陆诒、彭子冈等12人,其事业的成就与一份报纸相关联,这便是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于1926年接盘续办、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新记《大公报》(以下简称《大公报》)。  相似文献   

20.
张季鸾是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新闻生涯丰富多彩,先后或参与或创办或主持过《夏声》杂志、上海《民立报》、北京《民立报》、《大共和日报》、《中华新报》、《新闻报》、《大公报》的编辑工作。尤其是在1926年和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后,主持《大公报》言论达15年之久。1941年《大公报》获得殊荣,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这是对张季鸾先生最好的肯定。1941年9月他去世时,周恩来、邓颖超曾送挽联一副,上联是:“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对张季鸾先生赠予了“模范”的高度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