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行,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变得有生机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但是,矫枉不能过正,我们看一。在不少地方,人们已经不敢再提“传统教学”了。即便要提,也是批判、否定,是数落“传统教学”的问题与弊端。“传统教学”真的就这样不可理喻、毫无价值吗?  相似文献   

2.
蔡铁权 《早期教育》2006,(2):I0003-I0003
课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种范式的转换,就是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而当代课程理论人师派纳等人提出的“概念重建”,宣告了“课程开发”时代的终结,替而代之的是“课程理解”时代的开启。教师在“反思性实践”中,课程不是所“开发”的东西,而是所“设计”的东西,所谓“课程编制”无非是指“学习经验的设计”。而对于“设计”来说,重要的是“同情境的对话”。这样,同客体对话、同自身对话、同他人对话的过程正是“设计”的本质。而这种不断地“设计”的轨迹,正是创造着课程。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作了重大改革,这也是几次课程改革中幅度最大的一次。那么相应地对使用新课程的教师就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知识结构、新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的“新教师”,才能真正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2006年秋季,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将进入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全面实施。新的课程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明确了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规定了必修、选修的授课时数,并指出“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关于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的若干问题的构想与思考》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基本特点、实施原则、活动模式、实施流程、课程评价等进行了前瞻性的构想与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张家港市的许多学校都装备了多媒体教室,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大量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将整节课从展示教学目标,到课堂教学的导入,从复习旧知识到新课内容引入,一直到课堂总结、课堂练习全部包揽到课件中。这样的课件的确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实这还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是机械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一种现代化的“注入式”教学。这样的做法,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整合”。我觉得,更好的做法是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教师事先将课堂教学中要用到…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实施新课程以来,“生成”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颇高且“价值不菲”的词语。可以这样说,“生成”,  相似文献   

7.
“跑道课程”和“草坪课程”是相对的两个课程形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按“预定计划”进行,还是按学生的“市场需要”进行,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理念。本文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课程理念上要从“跑道课程”向“草坪课程”转变的观点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说有一门动物技能课程,包括跳、飞、啄、挖四项核心内容。考试时,鹿在跳栅栏一项上得了95分,却在“飞”和“啄”的考试中失败了;老鹰用低飞通过了跳跃的测验,在飞行中得到了高分,却在“啄”的测验中折喙,在“挖’他考试中损爪;松鼠是善于挖和跳的,但在“啄”的方面却不可能做到像啄木鸟那样轻松自如,结果,也只能勉强通过考试,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教育”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有着积极影响。在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互联网+”在激活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元素、连接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共同体、丰富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方法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初中历史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尝试建设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情境库、构建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多元评价机制、积极组织开展跨学科协作学习,从而使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0.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相对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互相融合。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气与活力,才会精彩不断、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位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积极的课堂教学的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令人欣慰。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内涵或实质,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盲目地“跟风”、追求“时髦”而陷入了“时髦”的误区,当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2.
养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围绕思想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去实施。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内容除“守则”、“规范”的规定以外,还可以细化为以下“十心”。  相似文献   

13.
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经济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诸如信息化、国际化、价值观的多样化、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化)、老年化等问题已影响到了社会各个层面。且这些变化今后还会逐渐扩大和加速。面对这样的社会变化,教育应该如何改革?尤其作为处于学校教育核心地位的课程应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这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从2000年秋季开始,教育部在高中实行新的课程方案,在部分省市进行“3 X”的高考,特别是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强调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这无疑对各个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创造和适应21世纪的人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双减”背景和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语境下,开发与实施一门富有语文内涵和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诗词意象探究课程”就是一次有力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成效”三个方面对其加以介绍,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和凭借。  相似文献   

15.
现在,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感受。”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所以学生乐于说出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习语文了,教师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的“本原性问题”及其教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课程”的方案、标准、解读和实施当中,“生成”、“探究”、“合作”、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与广泛的实践,而且,“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也巳基本达成了普遍共识。但是,在究竟如何生成、生成什么、探究什么、怎样探究、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还缺少一个能够作为支撑“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起始问题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准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的开发者,从而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要决定“怎么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决定“教什么”。这样就给教师提出了某种挑战。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准备: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叶刚 《教学与管理》2004,(11):35-37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艺雕琢上也要“自主、合作、探究”。“同一堂课”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它是指几个教师共同选定同一篇教材后,“个性化”地设计并施教,在“互动”的观摩、品评中提炼教艺、反思不足的一种校本教研策略。其操作“三步曲”如下:  相似文献   

19.
“探究”一词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多次出现,它既是课程理念的一部分,又对实现课程理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探究’’落到实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构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本文从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施步骤、应用建议、模式课例等方面对该模式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指“跑道”。后现代课程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角,从课程的本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选择到课程实施中的师生关系以及课程评价诸方面.都需要我们重新追问课程的内涵。对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