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心理基础。为了避免社会振荡,新政权在解放初期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凡是没有明显反动行为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被新政权的文教、科技、新闻和政府部门所雇用,对于有影响的、年纪较大的知识分子则给以闲职“养起来”。同时安排知识分子参加土地改革等社会改造运动,在社会运动中接受教育。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双重打击的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在经济上陷入贫困,而且对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极端厌恶,面对建国初期新政权的“清明政治”和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大部分知识分子认同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政策。对自己没有参加革命,却享受了革命果实,知识分子有一种“自责、愧疚、摘了桃子”的心态.他们希望积极配合新政权的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成为新政权信赖的建设性力量。少数知识分子对新政权虽然存有“同情了解”的期待,但是他们采取了“观望与沉默”的态度,并不无条件地拥护新政权的政策和主张。总体而言,参与、配合知识分子改造,力图融入新政权是知识分子群体在建国初期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2.
1949年底到1952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知识分子进行大规模思想改造.新儒学派的代表人物冯友兰,三四十年代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西化派艰难的历史文化选择中徘徊.建国初期,他积极参加土地改革的劳动学习,实现了从排斥马克思主义到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1950年冬至1953年春的新区土地改革运动中,党和政府在县(市)一级的政权中创立了人民法庭。它是接受县(市)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双重领导,依照司法程序专门负责审理与土地改革相关案件,具有一定群众性的临时特别审判机关,对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及其他一系列社会整合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讨论如何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的问题,并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开展起来。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如何理解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呢?我们最近翻阅了这一时期毛泽东有关土地改革的文章,对“有步骤、有分别”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一、新区与老区土改策略的不同毛泽东把解放区按解放时间的先后分成三种类型:老…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国情的研究,正确认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同时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各阶级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根据各个时期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制定了保证土地改革胜利实现的各项政策。毛泽东的土地改革思想给中国土地改革指明了方向,并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当今,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八年四月一日,毛泽东同志在代表中共中央对晋绥干部的重要讲话中,完整的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条总路线是我党领导土地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已经完全成熟了。本文试图对它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政策。通过对十年建设期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左”倾错误的回顾,揭示了党在对待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上发生“左”的错误的原因,从中总结了经验、教训。回顾这段历史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左”的错误,对于党在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正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我国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1956年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都肯定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到1957年以后,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以及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形成,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使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严重失误。这既有客观现实原因。也有其深刻的理论认识根源。认真探讨这一问题,对做好新时期知识分子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牧之:十九世纪中期,别尔嘉耶夫在一篇章中引出了知识分子这个词;1998年法国的德福雷斯事件中,左拉写出《我控诉》,其后雨果等大批的知识分子应和;1919年3月16号以罗曼●罗兰为首的多国知识分子发表了一个《精神独立宣言》,这一宣言被认为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准生证。  相似文献   

10.
不少民主人士与土地和地主阶级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对土地改革有疑虑甚至抵触情绪。如何让建国初期这场史无前例的土地改革运动赢得广大民主人士的认同和支持,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共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中共提出组织民主人士参加或者参观土地改革,通过土改改造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过好土改“关”。亲历过土改的民主人士体认到了土改的必要性及其伟大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等方面的认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印度独立后土地改革并不彻底,农村封建土地关系在土地改革后仍然大量存在,制约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在绿色革命的推动下,印度土地关系还是发生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虽然不能对这种变化评估过高,但是它却部分弥补了印度土地改革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文学中,知识分子题材占了不小的比重。纵观十多年的创作,知识分子的形象捌划、人格塑造经历了两个阶段。在文革结束后的最初几年,文学出于对政治上的拨乱反正、重新认识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与地位的认同,作家们着力批判了极左路线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刻划了知识分子的完美人格及其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纠正了我党早期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形成了知识分子属于劳动群众、革命和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以及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政策等一系列正确的思想。但其晚年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出现了严重失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领导我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了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的正确部分,同时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失误,重申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了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并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以及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方针与一些旨在改善知识分子待遇的具体政策。  相似文献   

14.
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社会改革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抗美援朝运动展开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对土地改革运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大大加速了土改运动在新解放区的进展,而且促进了"和平土改"向"斗争土改"的转变,强化了土改中阶级斗争和民族主义的观念,为土地改革的彻底完成创造了政治和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组织和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曾代中央起草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主持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发表了许多关于土地改革的论著和讲话,对土地改革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也曾提出了一些不完全正确的理论,一段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他在实践中很快就认识到了有些理论和作法的错误性,及时进行了自我批评和检查纠正,使土地改革运动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苏南土改对富农问题的政策根据是中共中央有关保存富农经济的方针,同时又针对了苏南的具体情况。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前每人平均占有和使用的土地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他们以自己耕种、雇工耕种、出租等方式经营土地。苏南富农对待土地改革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拥护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苏南各地征收了半地主式富农的出租土地,保留了一般富农的出租土地,对富农的佃入土地抽动较大,对富农的其他财产全部保留。苏南在处理富农问题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对富农乱斗乱打和提升富农阶级成分等过左行为,但很快得到纠正。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后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仍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苏南是中国大陆保存富农经济最成功的地区。富农经济的完整保存为此后苏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土地政策的变动,第一次是20世纪初期墨西哥革命以来在拉美各国持续了几十年的土地改革运动;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以来作为拉美国家新自由主义经济调整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选择巴西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债务危机以来出现的无地农民运动和卡多佐实行的新自由主义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分析这两种土地改革运动模式的不同背景和内涵,找出制约巴西土地改革失败的原因,并对这两种土地改革运动给予客观评价,认为无地农民运动并非反国家,卡多佐政府实行的土地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不仅没能缓解因土地配置不公而造成的贫困问题,反而导致无地农民人数不减反增。本文强调在土地问题上国家应发挥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1955年初到1958年9月,云南分批在边疆部分民族地区实行了和平协商土地改革。从改革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以谈话、会议发言、会议纪要等多种方式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和西藏的土地改革产生影响。具体说来,云南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对川、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西藏虽然在土地改革前后发生了叛乱,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和平协商的方式,甚至四川的做法比云南的还要缓和。二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都是对多余的土地实行没收或者征收、征购,其它生产、生活资料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9.
划分阶级成分是土地改革中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是决定土地改革运动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苏南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复杂,地少人多,平均占有量少,工商业及副业发达,又兼有田底权、田面权之分,义田、义庄、义仓、义宅比较普遍。因而苏南农村虽然也存在封建剥削,但在表面上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农民对地主的仇恨心不强,给土地改革的发动带来了困难。针对苏南农村的特点,苏南区委对各类阶级成分的划分制定出了详细的规定,通过农民与地主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充分地发动了群众。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斗争过火和错划、漏划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苏南区委对此偏差进行了纠正,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苏南土改通过划分阶级成分和反封建斗争,消灭了地主阶级,摧毁了苏南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开始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实事求是,是评价任何事物都应遵循的根本原则。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中国土地改革史时,对《中国土地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颁布实施的评价,未免有失偏颇。究竟应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大纲》,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土地改革既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从一九二七年冬开始,经过长期的实践,解决这一问题的经验越来越成熟,政策亦逐渐完善,从而解决了几亿农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而其他阶级和政党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对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历史作用。一九四七年秋颁布实施的《大姐》无疑是土地改革史上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经验的总结,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基本原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纲》的完美无缺,《大纲n因其内容本身及其实施过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及认识程度如何,牵涉到对土地改革的目的、任务及由此决定的一些土地改革原则的认识。这是我们分析和评价土地改革政策的依据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