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三千言,其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  相似文献   

2.
练习题对于巩固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大有裨益。然而在现实练习题的设计中,存在着单一性、虚假性、随意性和错位性的倾向,这种倾向阻隔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命生活的衔接,导致练习低效、学习乏力。设计出生活性、适切性和创新性的练习题是一条救赎之道,能够真正落实为"学"而生,为"生"而生。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开发,建构共享共生的机制,充分激发数学学习内部活力和吸纳外部资源是设计此类练习题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引言"为X而X"是前后两个"X"相同的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表达形式。例如:"为艺术而艺术","为出国而出国","为考试而考试"等。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里讲到了"为……而……"这  相似文献   

4.
“为而不有”不仅是梁启超的人生观,也是其核心的教育思想之一。“为”以“情感”与“趣味”为动力,具有自然、适性之特点,同时又廓然大公、自由无碍,因而能超越困扰众人的疑惑、忧惧,深广持久,永不厌倦。“为而不有”思想、“情感”“趣味”观与儒家心学、西方唯意志论以及柏格森为代表之生命哲学的启发和滋养均有极大关系,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关注点由所有之目的,转为获得圆满人生的方式;二是动能由外在规范的约束力转变为内在、自发之动力;三是执着于理性转变为注重生命之体验。教育家需要倾注情感,具有趣味性,而艺术是诱发情感与趣味的法宝。  相似文献   

5.
专业主义与解制主义之争是当前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作为教师教育解制路径的重要代表",为美国而教"取得了诸多成就,吸引了大批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区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崇。但由于"为美国而教"在教师质量、教师流失率、种族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其当前取得的成就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教师培养模式,更无法代表教师教育解制路径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的宗旨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中,创造社起了先导性的作用。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积极译介英国颓废派文人道生的作品;田汉翻译的《莎乐美》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他执导的《莎乐美》在上海和南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写作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树立"为写而读"的观念,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解决"读"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只有改变既有的公共理解,不加预判地潜入作者的心灵,以"为作者立说"的姿态与作品进行对话,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作品的信息,并将"我"融入其中,实现对作品的理解与超越。所以,以平视的姿态、"零度"阅读和"超越"的态势进入阅读,则可融写作于阅读之中,实现"读"与"写"的境界升华。  相似文献   

8.
可以说,旧哲学的出发点是实体或本体,行两极性、中心论之思维;新哲学的立足点是关系或价值,讲相关性、共生论之思维。为此,21世纪面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之离合与抑扬,作整体的、历史的与理性的反思。尤其对马克思的“为我而存在”的主体性原则再阐释更具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进而看出:人与世界关系是对象性和“为我性”的统一;实践是历史哲学的“普照之光”,是编织人与世界关系之网的纲目;马克思的实践观同时贯注着共生的思想。本文拟以人与世界关系之维为视角,阐述人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新出路:人与世界的共生。  相似文献   

9.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3,(3):16-19
黄克剑的《由"命"而"道"》一书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精神视域——价值形而上学来研究先秦诸子:它运用"生命化"的研究方法,循着价值而非认知的路径解读孔孟老庄。认为在价值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老子之"道"并非认知的对象,而是世间万物"因任自然"的性状;儒家则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礼乐教化成就"文质彬彬"的人文理想,儒家之道乃是从道家"因任自然"的"天"道中有为地开出的"人"("仁")道。先秦时代中国实现了民族精神从外在的"命运"关切向内在的"境界"眷注的跨越。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心"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阐述"艺术的心"含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它的三个基本特征——绝缘、同情、慈悲,指出"艺术的心"是审美之心、道德之心、宗教之心三者的融合,然后梳理了"艺术的心"的理论渊源,并将其放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总体背景中探讨它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A而X”格式的语法意义及其制约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A而x"的语法意义不仅表示目的义还表示原因义。我们从形式与意义的角度讨论"为A而x"格式的语法意义的制约因素以及成句的制约条件。句式的构成基础是目的与原因的行为价值、量的对等。句式的语义聚焦与偏移主要体现在A、x项的多项并列与紧缩上,这种聚焦与偏移体现了目的表述中不同的形式、语义与语用取向。  相似文献   

13.
杜诗诗法森茂,变态万端,"切姓而用"为其一例。所谓"切姓而用"即暗用同姓人物典故以取得表达简洁效果之手法;因多用于交游、赠答诗中,故又可收阅读亲切之效果。本文用举例的方法解释杜诗中"切姓而用"同姓人物典故的来源与含义。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白蛇》是一部广受赞誉的作品,它魅力的生成与其对"无理而妙"的修辞艺术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作品语言的"无理"之处主要体现在:有意运用矛盾表达,有意强令异类相混,有意使得主宾同词,有意错置搭配对象,有意添加羡余成分,有意自语相违,有意强行推理,有意夸大其实等方面。这些"无理"之法的妙处在于为作品增添了良好的、丰富多样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5.
西方唯美派所崇尚的"为艺术而艺术"之艺术审美理念和"为艺术而生活"之感性生活诉求,注定了其是作为反叛资产阶级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话语形态而存在。但唯美主义在颓废与享乐、否定与肯定、高雅性与通俗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矛盾复杂性,使其在对抗启蒙现代性的同时又扮演着现代性的某种认同性力量,这便构成了唯美主义悖论式的理论品格,而...  相似文献   

16.
石涛《画语录》以“一画”论构成画学理论体系,“无法而法”方法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既与“一画”之道同源同体,一以贯之,又与“一画之法”相辅相成,合为一体,将老庄道家哲学思想落实在绘画艺术理论及其方法论阐发上,形成以“无法而法”为中心所展开的哲学方法、艺术创作方法、绘画笔墨技法的道—法—技理论构成,贯穿渗透在其“画道”“画法”“至法”“洪规”“大法”“了法”“变化”等范畴、命题、观念中,构成其方法论系统及其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对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及画学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艺术语言的言语形式往往反语法之"常",但它深层含义却合自然之"道",表意之"道",审美之"道"。它与普通语言形成了不同的言语形式和功能。它以变异给人以陌生感和新颖感。艺术语言的表意得到无限的延伸,使受话人从变异中获得无尽之意。艺术语言是人们的自然语言,它打破了语体的限制,成为人们的日常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教师生成有多种途径,其中一种是为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培训,鼓励他们从事教学,这当中"为美国而教"计划最为突出。介绍"为美国而教"计划的发展历程,志愿者的招募和遴选,针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支持,以及整个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及其面对的批评,对我国现行的教师培养体制及资格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建构"因教而学"的策略是探析成人"因教而学"艺术的目的所在。为了有效的"因教而学",我们不妨尝试以下的策略:(一)培养"因教而学"的意识自觉培养"因教而学"的意识是实现"因教而学"的必要前提。实际上,许多成人学员根本就不研究"教"。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究其原因还是认识问题。在许多成人学员的意识里,教学目标是为他们服务的,教学计划是为他们制定的,教师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职责的,而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角色使命缺乏正确的认识,更遑论对"因教而学"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了。成人学员即使有"因教而学"的能力,也成了埋在沙子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