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障学校的教育课程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来开展,学校对智障学生开展的各种教育都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能够独立生活作准备,而社会实践课是智障学生走向社会开始独自之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能最直接零距离的和教学内容接触,因此加强社会实践课的管理和研究能大大提高智障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智障儿童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智障儿童教育,为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接受教育机会,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社会协同体制,以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智障儿童教育事业发展格局。政府应向社会组织让渡一定的参与兴办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的权利,或向社会组织购买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服务;社会组织也应切实提升社会责任感,广泛链接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动员相关社会公众参与,并认真搞好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的教学与科研,不断提高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智障群体的生存状况分析,对促进智障人士的教育公平、提高智障人士的社会接纳度、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几个方面做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如果不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将来他们将没法在社会立足。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是智障儿童的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为特校教育提出新的课题。文章主要结合新课标,论述特校学习教育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和理念,引领智障儿童适应社会能力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刘玉容 《学苑教育》2019,(10):17-17,19
智障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世界各地都是不能忽视的存在,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表现的言语不清、行为怪异等特征与普通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作为社会的一员,没有经过良好教育的智障儿童,他的不良行为会给自己制造麻烦,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本文就如何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沟通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但由于脑损伤,智障儿童普遍智力发育较慢,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社会生活中难以与他人进行交流。本文针对智障儿童沟通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问题,探讨如何在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智障儿童的沟通能力,使智障儿童可以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似乎每时每刻都要与周围的人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社会交往能力不仅是一个人满足自身需要、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更是生存的必要前提。智障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低下,严重地阻碍着他们融入社会、成功地独立生活。因此对智障青少年实施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已成为他们适应社会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智障儿童生存能力是智障儿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其中社会适应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文章从学会生活自理,在生活中锻炼智障生;进行鼓励性评价,让智障生充满学习信心;创设仿真情境,培养智障生生活态度;通过游戏形式,培养智障生自理能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以社会模式的残疾观推进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残疾观正在发生从医疗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社会模式的残疾观强调残疾问题是人权问题,也是社会和发展问题,主张以权利和支持作为处理残疾问题的方法。这一模式对智力障碍的认识更加客观,对智障人士的态度更为积极,关注权利、接纳、潜能和融合,可以作为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理论选择。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推进策略包括以宣传与沟通消除不健康的社会态度,以权利为本作为立法依据,以社会支持增强智障人士融入社会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10.
智障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较低,成为阻碍他们融入社会、独立生活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智障青少年实施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已成为他们适应社会的必要前提和保障。实践证明,运用小组工作对智障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技能的辅导训练,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亲社会行为是智障儿童进入社会生存的必要准备,关乎其将来的生活质量,利于增强其将来的批判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智障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文章着重阐述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培养智障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作为残疾人中的弱势群体的智障人士,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照顾与支持,作为社会成员,他们同样也需要融入社会和参与社会。本文以青海省H智障人士服务机构为例,拟对智障人士社区化服务模式的困境作一初步探讨,以期有利于当前智障人士社区化服务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3.
培智学校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德育的内涵又该如何去理解与体现?我们认为:智障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极其缺乏规避危险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而人际交往是智障儿童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帮助智障儿童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生存于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中,德育的概念不仅宽泛了,而且更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教育的神圣使命。让智障儿童具备正常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学习自理能力,才能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还能有效地减轻社会负担。本文围绕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阐述,旨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家庭需求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理解家庭需求有助于促进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研究采用自编的智障人士家庭调查表,调查了上海市1412个成年智障人士家庭需求。结果发现:(1)成年智障人士大多赋闲在家,只有少数接受过职业训练和康复训练。(2)智障人士的现状与家庭的期望不一致,而许多家长将现状归因于家庭努力不够和智障者能力的限制。(3)有半数家长认为子女不能工作,但事实上他们还是可能从事许多工作。(4)影响社会融合的因素是智障人士自身能力的限制和社会接纳不力,家庭为此作了很多努力,也表示需要政府更多的帮助。(5)智障人士可以从事多种运动,包括特奥运动。  相似文献   

16.
张新周 《成才之路》2020,(10):68-69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生理原因,适应社会能力较差,长大后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弱。儿童阶段通过个案分析科学训练,对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力有针对性地加以干预,帮助智障儿童制定社会适应力提升策略,引导智障儿童走出封闭的小圈子,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特奥运动对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特奥运动宗旨及其所设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特奥运动在促进智障人士身心健康的同时,还发挥着促进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社会性功能;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社会进步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智障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交往礼仪的培养,有助于其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文章指出了智障人群交往礼仪的独特性,分析了培养智障人群交往礼仪的基本条件和内容,提出了智障人群交往礼仪训练指导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贯彻"全纳教育"的今天,特殊教育学校应遵循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思考、实践,突出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对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童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和研究,不断探索智障儿童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智力和身体残疾,再加上家长的包办代替,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带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会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为智障学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