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刘晓伟 《编辑之友》2016,(10):108-112
民国时期,马星野等学者在制定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目前,学术界对马星野拟定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马星野是在1941年拟定了《中国新闻记者信条》,1942年受中国新闻学会委托参与拟定了《报人信条草案》.这是两份不同的文献.其后,《报人信条草案》未能付诸实施,湮没于历史之中,而《中国新闻记者信条》则被不断提起,并最终在台湾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报纸上经常出现用词不准确的问题。近日阅报.偶尔也发现这一问题。下面列举几例,以引起报人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5,(9)
日本在华报人中,有一个十分活跃的"大陆浪人"群体,他们在日系报纸的创建、经营甚至具体新闻业务方面颇有建树。本文尝试性地对于这一特殊的报人群体进行研究,力求能够比较完整地复原这一群体的肖像,发现其个人行为及办报活动的总体特征,同时指出其对近代中国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吴希娟 《今传媒》2014,(5):167-168
民国是我国近代一个特殊的阶段,政军环境恰如五代时的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民国报人就在这个军阀割据、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舞台上演绎着他们的精彩。对民国时期的报人群体进行研究通过查阅史料,以一部分民国报人为样本,分析他们的生平和办报历程,进而探讨这一群体产生的大背景、社会地位、生存状态、文化年龄层次、性别情况等一系列总体特征,以及这群报人的角色分类、办报理念和对中国新闻事业乃至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泛就业时代”报人素质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泛就业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从业人员急剧增加,专业对口逐渐成为历史,这是媒体发展和社会信息流通加大的需要。在这泛就业时代,对新闻从业人员组成结构来说,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相当多的到不了媒体工作,同时,在需求范围内媒体也招收了不少其他学科的学生。但无论怎么变化,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我国新闻界涌现出很多才华横溢、风格各异的名记者和报人,比如梁启超、章太炎、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张季鸾、王芸生等,他们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风云际会的年代,博学多才,有着迥然不同的胸襟和气度,或狷或狂,或儒或雅,有着"真名士自风流"的风骨。他们秉笔直书,抨击丑恶,常有惊世骇俗的作为,面对强权暴力往往傲骨铮铮,不惜用生命来捍卫真理。有的甚至还献出自己的生命,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  相似文献   

7.
袁秋乡 《新闻知识》2006,(10):22-24
无论市场化报人怎样的挣扎和回避,网络时代报纸的行走越来越力不从心,报媒经营的每况愈下已经是铁定的事实。2004年,当网络媒体又一次席卷而来时,以都市市民报为代表的市场化报纸用十年时间铸造的辉煌开始风雨飘摇。就像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替代了绵延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网络对报媒的冲击和分割因为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而使得这种分割显得特别的猛烈和无情。这是一场技术革命带来的生活方式和媒体命运的改朝换代!它将使中国传媒的版图重新划分。没有人能够挡得住网络——这匹长着现代化利齿、能够撕扯开一切壁垒的“狼”在众目睽睽之下轻而…  相似文献   

8.
《记者摇篮》2007,(4):28-29
2007年3月4日,鞍山经受了56年不遇、78毫米降雪量、8级风力的特大暴风雪考验。这是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鞍山乃至全省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暴风雪。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鞍山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勇投入到抗击暴风雪的战斗中——环卫工人奋力清扫,交巡警坚守岗位,电力部门  相似文献   

9.
“今日新闻”是平面媒体中晚报所特有的,也是晚报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之一。但是.近年来,“今日新闻”这一理念,大有弱化之势。晚报还要不要坚守“今日新闻”这一新闻理念,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维系晚报生存还是消亡的大问题,对每一位晚报人来说,这是无法绕过去的一个“缘”和“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当代语境入手,归纳了“报人”作为一种职业称谓的使用情况,并论证了“报人”的本质含义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密切关系:维新派的办报人物是“报人”的发源。本文还对“报人”的内在含义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穆莉 《记者摇篮》2007,(9):15-15
如果把编辑比作辛勤的园丁,那么读者就是土壤,在读者的身上有报人永远取之不竭的素材。作为编辑,如何运用和开启好读者的这把金钥匙?这与编辑的职业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编辑要坚持做到细心、耐心、热心,要像侍弄园田地那样,掌握好"节气"适时播种,这样才能及时抓住新闻线索,把好的新闻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2.
《记者摇篮》2005,(12):39-39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形成“职业报人”、“职业报纸经营人”群体,中国未来报业发展将由这批人担纲骨干。  相似文献   

13.
侯存明 《新闻窗》2006,(4):78-79
学洙同志: 《旧案》一稿,几年前我曾听到说您在《报人园地》上发表过关于这件事的材料,但我一直未能看到。我这次看了,知道您下了那么一番功夫,查阅了当时的主要的档案材料,材料全面细致,评论也恰如其分,我感到写得很好。50多年过去了,我脑子只留下个大致的模糊记忆,许多具体情况都记不清了,特别是《请示报告》的内容,只有笼统印象。  相似文献   

14.
彭垒 《当代传播》2007,30(4):73-75
大众媒介能为民众参与民主政治提供重要渠道和平台,在这方面报刊读者信箱栏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国时期,我国报刊界首次掀起了设立读者来信栏目的高潮,由此使读者信箱栏目扮演了引导民众参与政治的全新角色.  相似文献   

15.
陈丽君 《今传媒》2011,(11):33-34
《大美晚报》是美商在上海创办的一份中文外报,在"孤岛"时期凭借着其外报的身份,拒绝日伪的新闻检查,并发表声明坚持新闻自由。在近代中国报业史上,新闻自由的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随着西学东渐之潮流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外报所坚守的新闻自由传统,也影响了中国的新闻界人士,尤其是在"孤岛"时期,面对着民国政府、日本当局、日伪分子层层的新闻检查,进行了艰辛的博弈。在这期间《大美晚报》利用其特殊的身份以及租界的特殊地位,更是坚守新闻自由的理想,即使报馆被袭,报人被暗杀,仍然坚持出版发行报纸,在铺满鲜血的道路上,谱写了一篇为新闻自由而奋斗的华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党报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许多报人都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创新、贴近、转型,是党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实施品牌、民本、扩张战略是党报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时值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各界纷纷纪念这一历史壮举。20年前,一个记者首次踏寻了长征之路,并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纪实文学著作《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这个人就是美国杰出记者兼作家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Harrison Evans Salisbury)。  相似文献   

18.
很幸运,好时候让我们赶上了。说这话,丝毫没有“国家不幸记者幸”的意思。只是想说,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几件大事,确确实实举世瞩目、惊天动地,而大事当头,中国的媒体和记者表现相当出色,不负国家和民众,真正发挥出了新闻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黄冠 《新闻世界》2010,(7):146-147
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后的一批著名报人代表的生平进行考察,探讨中国早期传媒人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报界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报社是一家。这话一点儿不假。 中国地市报大大小小有400多家,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作为地市报人的“娘家”麾下有300多家,可谓大家庭了。这300多家,礼尚往来,常来常往,亲如一家。我们有时出差,不管走到什么地方,不管当地报社的老总、同仁们是否熟悉、认识,只要说是兄弟报社的,就如同到家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