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弼一生著作甚丰,然就其哲学地位来讲,则最主要的著作不外三部:<老子注>、<周易注>和<论语释疑>.尽管这三部书的内容互有交又,但是各自的侧重点还是非常鲜明的.具体来说,<老子注>侧重从形而上的"无"的角度立论,重点研究的是"无"的本体地位问题,而<周易注>则是从形而下的"有"的角度立论,重点探讨"无"的实际应用问题.至于<论语释疑>,则是以二者为基础,重点揭示圣人的理想形象问题,同时由于圣人形象的确立也使我们对王弼玄学的最终归属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把<论语>放在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可以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解释学视角,挖掘出孔子儒学中另一重可能的意义域:即孔子儒学中存在着他者哲学的向度.狭义地说,<论语>中的他者有三类范型,即师友、父母和圣人,他们分别属于差异性的他者、无限性的他者和理想性的他者.从他者哲学的视域看,"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论语>思想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道家和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有三种看法,儒家主干说、道家主干说和儒道互补说.论文倾向于刘笑敢先生提出的"儒道相通"的观点,主要从原始道、儒两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相通性来论证"儒道相通"的观点.老子和孔子的交往是儒道相通的现实基础,而<易>则是儒道相通的文本基础.  相似文献   

4.
唐代儒学由于外部佛道势力的冲击和内部经学的僵化之困而日益式微.因此,如何恢复儒家经典的生命力来复兴儒学成为中唐主要的时代课题.新<春秋>学派批判"以讽诵章句为精,以穿凿文字为奥"的经学传统,主张从经史合一的<春秋>中探求"圣人之微旨"、"王道之根源",假圣立言,掀起了由章句向义理转变的解经范式变革和由"叙事"向"义理"转变的史学变革以及主张舍传求经、严格区分经传的本文变革,开辟了儒学从汉学向宋学演进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孔子形象的转变是学术发展变迁的缩影。汉魏时期道家思想代表以《淮南子》和王弼最为典型,他们认识的孔子形象经历了从"体道者"到"体无的圣人"的转变过程。"体道者"形象,表现了汉初道家对"内圣外王"的追求,而"体无的圣人"集中展现了汉魏之际道家学者对"道"的全新认识。这种转变,反映着道家学术走向义理探讨的发展趋势,也是道家学派一直以来对统合儒道努力尝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儒家人格的玄学化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格理论及实践的角度研究魏晋玄学与儒学的关系 ,认为儒学背景下的玄学发生及演进实质上是儒家人格的玄学化。《论语》中隐者对孔子的批评以及《庄子》对儒学的批判是玄学化之遥远的起点 ,东汉党人的“人格玉碎”是玄学化之文化心理前提 ,以儒道关系为轴心的三次磨合 (正始玄学的道本儒末儒道兼综、竹林玄学的越儒任道、元康玄学的内道外儒 )是玄学化之基本过程 ,圣人、才性、有无、自然名教是玄学化面临之基本课题 ,东晋士人儒玄双修、释道合一的人格实践则为玄学化完成之标志  相似文献   

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荀子>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在对于"情"以及"情"与"乐"关系的认识层面上,关于<诗>与礼的论述中以及关于<诗>的艺术特征上,它们的"<诗>论"都具有一致性.<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荀子>"<诗>论"的相似性、<荀子>与毛鲁韩三家<诗经>传授联系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相似性,则非常有力地印证并丰富了孔子--七十子--一七十子后学--苟孟--汉儒这一条先秦儒学经籍传授以及思想延续的主线.  相似文献   

8.
<易传>圣人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圣人与三才的关系,圣人四道与三至的关系,德与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易传>圣人观进行梳理,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重要机制--圣人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最为集中最为完备的一部书。它全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后世儒学发展的依据和基础,孔子思想涉及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孝"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是最美好的道德方法,从根本上来讲,"孝"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而要全面了解孔子的孝,最为基本的做法就是  相似文献   

10.
李波  赵丽 《文教资料》2008,(2):68-69
司马迁是弘扬儒学的功臣,在<史记>中记载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儒学史.它可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秦汉之际的儒学;西汉前期的儒学.纵而观之,他的写作始终围绕着两个重点:一、儒学与六艺的关系;二、儒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遭遇.  相似文献   

11.
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但到汉代,墨学中绝了。道家是隐士之学,虽非显学,却有广泛的影响。汉代以后,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道家之学亦延续不绝,成为儒学的补充。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儒学创始于孔子。孔子的思想是夏商周三代政治文化的继承与总结。儒家对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与传统不感兴趣,孔子删定《尚书》,断自尧舜,对于尧舜以前置而不论。(近代疑古学派怀疑尧、舜以及大禹俱非历史人物,但是从先秦儒、墨、道、法各家著作来看,各家  相似文献   

12.
孔子生前宣扬儒学,多所厄难:先后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有陈蔡之隘.<庄子>借孔子之厄,塑造了作为悖道者、学道者和传道者的三种孔子形象.这些形象以原始庄学为出发点,以历史的孔子为逻辑依据,以虚构为基本手段,传达出庄子和庄子后学对孔子的批判、利用和尊重等多重意味.  相似文献   

13.
<正>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儒学馆是学校承担的江苏省"儒家文化经典"课程基地的重要体验式场馆。场馆占地400多平方米,有朝圣大道、孔子研训室、琴棋书画体验室、杏坛、儒学教室等情境功能室,用实物、图片、文字、视频等呈现儒学的发展和影响,展现先贤风采及学校儒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学生置身其中,能够体会到儒家文化的悠远和深邃,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从文献学角度,采用"内证法"同,从社会政治对文学评论的影响出发,探讨了.儒道兼评"的西汉楚辞学,"推崇儒学"的东汉楚辞学以及触汇众长的王逸<楚辞章句>之评论.结论为:两汉楚辞学评论始终伴随儒道思想的争鸣,实以儒为主并贯以道家思想,正是儒道思想的矛盾与斗争,推动了楚辞学的发展;同时,与刘汉王朝倡导的儒道思想消长沉浮.  相似文献   

15.
电影<孔子>以儒家圣人孔子从政失败后周游列国传道授学的经历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孔子政治理想破灭,以及鲁国国势日渐衰落的过程,对于执政党具有重要启示.分析电影中孔子以及鲁国的政治悲剧,有利于当今执政党更好地执政、富国.  相似文献   

16.
孔子君子论理论内涵的两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留下的人格历史遗产,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与孔子君子论理论内涵的两重性有着密切关系.文章从君子与小人、圣人的关系、仁对君子人格内在要素的统摄、礼对君子人格外在表现的规定等三方面,考察了孔子君子论理论内涵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7.
<正>近百年前,为了时代的需要,人们曾对儒学进行过一次惨绝人寰的"屠戮"。儒学被认为是万恶之根本,而儒学的创始人孔子——这个两千年来保持着圣人地位的伟人,则更是遭受了不应有的不公正待遇:他的很多言论被作了断章取义的歪曲理解,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关于中庸的论述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态度等。究其原因,则是时代之所需了,这里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18.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读书理论肇自孔子。孔子之前,图书全由史官掌管,形成“书藏秘阁,学在官府”的局面,读书活动囿于王公官司、贵胄子弟等极少数人的圈子里,没有什么读书理论问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办起了先后有三千学子的私学,亲自整理了六部经典,留下了一部教育语录——《论语》,从而莫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正是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传统读书理论的要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典籍的经典化,首先归因于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的“温和“性格及其“以述为作“的思想方式.儒家典籍的进一步神圣化,则发生在欲使儒学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汉代儒家那里.汉儒赋予儒家经典以圣性,并进一步阐明经典圣性之所由来,于是就有“神义圣性论“与“天义圣性论“两条经典神圣化的取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