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是人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所谓改革,即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和平变革和调整。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不断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必须前进,生产关系前进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本专题着重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进行梳理,以揭示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商鞅变法,曾遭到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儒家的反复攻击。在深入进行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研究商鞅变法,正确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的斗争。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向前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急剧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形成的情况下,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起来改革  相似文献   

3.
《中学文科》2007,(2):17-23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从本质上讲,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按社会性质来分,可分为奴隶社会改革、封建主义改革、资本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四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的理论主线是当今我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正确地把握这条主线,并恰当而紧密地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就能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并克服与澄清错误认识。比如,我国的改革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有些学生却总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为了摆脱自身的危机。我们的《社建》课就按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这一理论主线的要求,考察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历史进程——首先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然后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以后自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在现阶段,就必须调整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帮助学生比较具体而深入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也澄清了所谓改革是摆脱危机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5.
社会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又矛盾又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过时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就是首要的任务。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但也有不适应的矛盾时,人们就应首先维护新制度并利用它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进行改  相似文献   

6.
革命是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把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可见,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生产力重新活跃起来,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解决,除了采用革命的方式外,大量还必须通过改革,改革也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改革是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历史上新兴的阶级和比较开明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权,都曾进行过大大小小的政治、社会改革。改革,是社会新陈代谢的催化剂,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一点恩格斯早就指出了。他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化的改革的社会"。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在某种社会内部,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不能超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所允许的范围;要越出这个范围只能通过革命。因此,只有社会革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关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构想。这些主张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史上,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及其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映的是生产力对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领导力量四个基本方面本质属性的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而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调整和处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根本任务。在发展生产力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目标与愿望相同,并且都把其作为“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都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解放生产力上,毛泽东侧重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调整,侧重于从革命的角度谈“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则提出“要把解放生产力讲全”,“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从而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生产力思想”。  相似文献   

13.
宏观考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探索社会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大层次,以及以生产关系为中间环节构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系统最高层次的宏观结构、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系统实现整体涌现的客观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等级层次结构性是社会系统产生复杂性的重要来源。主观能动性、上层建筑反作用是使社会演化过程中出现不平衡性、曲折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孙显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于矛盾的运动,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具有能...  相似文献   

15.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的理论观点对不对呢?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一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不仅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也十分重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按照传统的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么应该发生生产关系进而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么其生产关系也是先进的高度发展的。因此,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高度,从生产关系的系统性来揭示生产力推进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不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还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这一根本矛盾制约决定着前两个矛盾。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诸多现象  相似文献   

18.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农村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是农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其中,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重构了农村上层建,因而开启了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来看,土地改革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面上都存在着巨大的现代化缺失,留下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虽有直接作用关系,但不能据此认为它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列而存的第三对社会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80多年奋斗的历程和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实践都充分证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引领历史前进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忠实代表的实践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掌握了这一思想武器,就能促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朝着正确方向运动,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