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梅山武术的文化渊源,历史传承行调查分析,指出梅山武术文化具有传统武术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方式;梅山武术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文化形态,梅山武术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上。提出梅山武术文化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梅山文化圈,把握其民族体育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2.
从"体育文化帝国主义"的视角以及"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下的梅山武术传承和发展现状来看,"蛮"是梅山武术的精神要核,梅山武术的"文化悖谬"主要体现为文化传统与现实诉求的矛盾;传统精神与现代价值的差异是梅山武术生存危机的直接导因,社会基础的变迁是梅山武术现代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升华梅山武术的现代精神价值理念,确立对梅山武术文化的认同与适应,重视传统的维系与超越是梅山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新化县3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梅山武术在学校教育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习武意向浓厚,但对梅山武术知识面狭窄,理解肤浅,学校领导对梅山武术教育的重视不够,缺乏对梅山武术本身作用和价值的认识;缺乏梅山武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缺乏适合学校教学的武术教材,学校武术开课率低,教学内容开设不合理,当地政府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建议: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武术的精华和加强对后备师资的培养,传承本土民间武术。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和完善基层监督体制,保证梅山武术学校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当地高校对梅山地区中小学的师资补充与交流,加强对老拳师梅山武术继承与发扬,实现其本土特色武术的传承与梅山武术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地处湖南境内古梅山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历史悠久的梅山民族体育文化孕育出以武术、竞技能力、嬉戏娱乐、配合节庆习俗为主的四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群,与现代体育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从对新化县各小学学校的梅山武术的课程设置、武术教学内容、武术教学计划、学生对梅山武术的认知、武术师资的状况、武术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调查来看,梅山武术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问题等方面都存在不合理现象,学生对梅山武术的认识存在偏差致使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梅山武术教育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持续性的教材和一条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  相似文献   

6.
兰星星 《考试周刊》2009,(38):145-145
新化梅山武术历史悠久,是中国乡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历史久远,并很好地保留了古传武术功法与技击精髓,更兼具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较强的历史文化功能。它以朴实、简捷、实用著称,是中华武术典藏中的奇瑰异宝。如今新化梅山武术传人多为国家一级拳师,新化县因此也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而梅山武术也成为新化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文化形态历史渊源悠长,与其它国家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武术文化形态并非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今天的规模,它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时期.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文化形态与武术文化形态的概念及结构进行了阐述,论述了我国武术文化形态的形成过程,把我国的武术文化形态的发展分为武术文化的萌芽形态、初级形态、完备形态、现代形态四个阶段,旨在更历史地、宏观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8.
梅山文化,是保存于湖南中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古老的历史赋予了梅山民族民间舞蹈多姿多样的风格和特点。在梅山地区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花鼓戏、龙舞、狮舞、灯舞,祭祀性摊戏舞等五大种,呈现出时间性、多民族糅合、戏曲性、舞蹈和武术相互融合等特色。  相似文献   

9.
张邦福 《考试周刊》2012,(20):115-117
武术神韵是武术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武术教学的关键。传承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是学校武术教学的责任和义务,武术神韵有其多重性和复杂性,学生不易掌握和吸收。作者通过对武术神韵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及对咸宁学院教学现状和师生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弥补武术神韵教学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20余年来,学者们从梅山地理区域、梅山名称由来、梅山主体民族构成、梅山历史、梅山文化内涵、梅山宗教与巫傩、梅山音乐、梅山体育与梅山民俗等方面对梅山文化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整体性和宏观性概述多,具体实证性研究少;具有理论深度和文化品位的精辟论述较少;田野报告太少,文献分析较多;研究方法单一,跨学科研究不够。  相似文献   

11.
探讨古代诚信思想内涵与现代武术文化教育中"诚信观"的关系,旨在从诚信视角论述现代武术文化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武术文化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将诚信传统理念融入现代武术文化教育之中,对于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的现代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传播武术文化对于人们健身强体、品德养成,宣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积极开拓武术文化传播的路径:充分发挥学校武术教育、现代影视传媒传播、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对武术文化传播的作用,积极发挥武术的文化价值,弘扬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3.
《庄子·说剑篇》中蕴含着丰富的武术文化内容和深刻的哲学理论。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其中所蕴含的武术文化内容、阐述的精辟武术理论和对于现代武术理论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古代武术文化与现代武术文化的比较,以继往开来的角度,讨论《庄子·说剑篇》对于后世武术理论发展的积极启发。  相似文献   

14.
梅山文化是长期以来在梅山地城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山地文化.北宋以前,该地区尚处于一种自然松散的社会形态下,但由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梅山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北宋在梅山建制以后.梅山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随着民族交往与融合的加强,开始被汉族文化所接受和尊重.梅山文化在诸如民风、歌谣、方言、饮食、节日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并保留了其地方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梅山文化是历代湖湘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在“梅山”大地上共同创造的文化形态,其覆盖区域包括以今天的湖南新化、安化、隆回为中心的湘中地区,并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这一文化形态展现了人类文明从渔猎文化到农耕文化和原始手工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融信仰、技能、艺术、风俗、道德为一体,保存了梅山地区古代文明的丰富信息,是当代社会中难得一见的“文明活化石”,其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都属于我国南巫系统的支派,只是由于不同地域条件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两地呈现其文化形态的差异性,其中不仅有共同的信仰人物、教法,并且也有相互的交流,其中内蕴值得探讨。根据两地田野调查资料,对福建闾山教中的张五郎现象和湘、川之梅山教与张五郎信仰及衍变现象进行比较,并就闾山教与梅山教关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从武术课程的学情调查分析入手,就武文化的导入对促进武术课程教学的影响进行了学情调查,探讨武术课程的教育影响的问题。能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动机和诉求。作为文化、体育、教育、艺术承载体的武术运动,具有较为宽广的社会教育价值。时至今日,高校武术课程状况任不容乐观。高校武术教育一直无法占领特色教育的一席之位。“以技育人、已武树人”的中国武术,可以养眼于年年春晚的精彩演出;可以涉足于外交文化的特色艺演。但在广阔校园的治学讲堂上却难以见到武术教化育人的身影。缺乏继承与发展根基的民族文化拿来炫技不乏让人感到心无实处。本文鉴于对武术课程调查的学情深入,就武文化的导入对武术课程的影响展开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弘扬中华武术和武术进奥是武术研究热点.本文用文献检索和社会调查等方法,分析和综合了宗教文化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发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对"文武之学"的提倡起到了推广和传播武术文化的指导作用;佛教和道教的修炼内容与武术密不可分,起到了对武术文化间接推广作用.宗教也提供了武术技术水平提高所需要的传承、交流、研究和提高等客观条件.另外,儒家文化还提出发展武术文化的原则:道教文化为武术文化技术理论完善提供了支撑;佛教文化对武术的传承提供了借鉴对象.  相似文献   

19.
崆峒武术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西部特色的民族活动项目,文章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田野调查、网络检索等方法,通过区域地理、人类文化学、考古学及大区域形态的分析论证,提出崆峒武术的大区域性.远古人类在泾渭流域陇山地区的生产劳动、部落战争、宗教祭祀、娱乐活动、防身自卫、哲学养生及民族融合等促进了崆峒武术快速发展,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分布于泾渭流域的广大区域内.通过先秦远古时期崆峒武术研究,树立西部区域民族特色文化,开发崆峒文化资源,形成陇山以东,泾渭流域华夏文明特色的文化区域.  相似文献   

20.
崆峒武术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西部特色的民族活动项目.文章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田野调查、网络检索等方法,通过区域地理、人类文化学、考古学及大区域形态的分析论证,提出崆峒武术的大区域性.远古人类在泾渭流域陇山地区的生产劳动、部落战争、宗教祭祀、娱乐活动、防身自卫、哲学养生及民族融合等促进了崆峒武术快速发展,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分布于泾渭流域的广大区域内.通过先秦远古时期崆峒武术研究,树立西部区域民族特色文化,开发崆峒文化资源,形成陇山以东,泾渭流域华夏文明特色的文化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