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润物细无声     
丁爱华 《四川教育》2004,(10):45-45
上《求平均数》这一课,同一内容有着不同的上法,一般都会强调求平均数的两个方法,即“移多补少”和“总数÷总份数”。特级教师刘德武也上了《求平均数》这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质含义,他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手动教具,利用教具中三个孩子的身高问题,鼓励学生预测某个孩子的身高“长”到什么高度,才能使三人的平均身高达到预定的高度。这一环节令许多老师感到不解:第一,教具上没有任何刻度和数据,学生虽然意识到了为了达到某平均值,必须让其中某个孩子“长”,但是到底“长”多高才合适呢?这个教具不能很好地进行评价。第二,老师在处理…  相似文献   

2.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一、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平均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接受,他们往往会把求出的平均数与通常意义下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数量相混淆,当求出诸如“平均每户有2.5人”,“平均每人植树3.5棵”等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在确认计算结果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会…  相似文献   

3.
洪清秀 《江西教育》2014,(12):42-43
看了吴正宪老师的很多录像课,总是感觉时间太短,意犹未尽。她上课清新、流畅,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友好、合作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吴老师巧妙构思和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开启、鼓励,不断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彰显数学的魅力。吴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从游戏开始,两组同学比赛拍球,看哪一组赢,怎么比呢?看似平常的一个问题,却让学生在不知不学觉中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有利于学生各方面品质在课堂上得到发展的。由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强调让学生“做数学“,通过“做数学”让学生体验、理解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数学学习不仅成为增长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和谐发展的过程。以下就“求最值问题”这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6.
本节课从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摄影中取景技巧)切入,在把握科学意义上的“比”,现实生活意义上的“比”,以及美学意义上的“比”三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深加工,使“比的知识”植根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究魅力,体验到数学知识所蕴舍的巨大价值,全课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把数学与现实生活、数学与多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本课的独特风格。[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学潮指导是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主动学、乐学善学的过程。现结合“求平均数”一课教学,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数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何谓“体验学习”?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估一估、走一走、看一看、称一称、算一算,实际体验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后者肯定优于前者。这说明:“体验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应用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笔者曾有幸在宁波市万里学校听过金莹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感受很深。这节课,金老师在先分类揭示课题,用三角尺示范画角,让学生初步直观感…  相似文献   

9.
要参加省里的数学赛课了,如何准备这堂课呢?我可有点着急。梁校长出面了,精心组织学校的数学骨干力量,并且亲自挂帅,共同研究、探讨课的设计方案。内容是“平均数”,怎样设计才能体现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呢?大家一起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请专家讲解数学教学的改革动向,反复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在三番五次的修改后,出炉了第一稿方案。但是,总觉得没有体现当前课改中的课程思想。大家在讨论中,明确了教学中的课程观———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设计课时就要从这些因素入手,才能符合课…  相似文献   

10.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平均数”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一个数据去代表一组数据,是对虚拟数的第一次理解。因此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①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②经历对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获得从一组数据中选取代表的经验,感受同一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初步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在参加98’扬州市小学数学专题讲座及观摩课时,听一位老师讲“求平均数”一课。有道练习题:“求30、48、25、10、22这5全数的平均数。”生板演:(30 48 25 10 22)÷5=135÷5=27,这位老师引导学生用估算法检验,27是不是在最大数48与最小数10之间?因为27在48  相似文献   

12.
何谓“体验学习”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 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 ,这是间接学习 ;而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估一估、走一走、看一看、称一称、算一算等实践体验 1千米、1吨 ,这便是体验学习 ,两种学习的效果 ,后者肯定优于前者。“体验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去应用实践 ,从而发现知识 ,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 ,解决问题。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提出“再创造”的教学原则外 ,还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 ,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  相似文献   

13.
平均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教学应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参与求平均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知,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经过分析、思考,逐步抽象、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一、实物演示,形成表象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已知几个数,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要让学生明白这个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概念有别于除法中的等分。例题教学,要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实物演示,直观感…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教材第69页“,比一比”)。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正确求出平均数。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知师:同学们,还认得我吗?(认得)对呀,昨天我们还在一起举…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在我校已实施两年,起初我对课标中倡导的“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准,常常是顾此失彼。或是有了教学的“生活味”,却少了“数学味”;或是有了“数学味”,却少了生活的真实性。通过对小学数学第三册“统计”一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了“生活数学”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内涵。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平均数是统计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阶段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分两次学习,第一次是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次是第十册第一单元,并且将“求平均数”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本节教材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深入学习根据搜集的数据求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在讲授“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这节课时,课前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案。一种是按教材顺序,先给出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接着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方案是先提出问题“如何用一条长100米的绳子,  相似文献   

18.
正看了吴正宪老师的很多录像课,总是感觉时间太短,意犹未尽。她上课清新、流畅,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友好、合作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吴老师巧妙构思和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开启、鼓励,不断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彰显数学的魅力。吴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从游戏开始,两组同学比赛拍球,看哪一组赢,怎么比呢?看似平常的一个问题,却让学生在不知不学觉中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P126-P127。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平均数。2.经历探索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3.通过对平均数极值的讨论,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数学练习课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让练习课的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形成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我在《平均数》练习课中进行了尝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