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死刑是一种最为严厉的生命刑,在历史上多有适用。然而随着人权理论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废止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废止死刑是人道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物质、精神条件尚未具备的目前,我国不宜废止死刑,而应将对死刑的严格限制作为最佳的进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权观念的发展,人们对于死刑适用具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在充分肯定人的生命权至上的理念之下,世界各国普遍倡导废除死刑,并且在部分国家已经实现。纵观各国废除死刑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修改法律,立即全面废止;另一种是对死刑适用严格限制,再逐步过度到全面废止。中国废除死刑的道路,理应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先限制,后废止之路。现阶段,应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通过提高全社会对生命权的重视,立法上缩减相关死刑立法、改革刑罚制度、司法操作中严格限制来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3.
死刑废止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删除我国刑法中与死刑相关的内容,而是一个背景复杂需要进行多维度考察的综合性问题.死刑废止对中国而言,并不是一座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深入,在相关条件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将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阶段式推行.同时,它的实现也并非一劳永逸没有任何代价的理想蓝图,其实现的过程将会引起全社会范围的巨大波动,会引发社会价值的重新反思.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死刑的废止运动将是一个自上而下进行推广的过程,将是限制-废止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死刑是人类古老的刑罚,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久远的死刑历史。为此,其存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大话题。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已有不少国家走向积极废止死刑之路,尤其是20世纪80年以后速度更快,几乎每年都有数个国家废止死刑。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关于死刑的第六个五年报告的统计,  相似文献   

5.
在立即废止死刑是一种奢望时,严格限制和逐步减少死刑的适用,以使死刑的适用与我国的死刑政策相一致,与国际死刑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就显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再谈死刑限制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保留并执行死刑的国家之一,目前正处于死刑废止的过渡期。但以废除死刑为最终目的的死刑制度却存在着许多弊端,因此,应当从立法和司法上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以限制死刑适用。  相似文献   

7.
死刑作为一种刑罚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它只能顺应规律而不能跨越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文章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立法趋势,指出死刑还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并发挥一定的作用,现在最为理性的选择就是进一步限制死刑的运用,在将来条件成熟时废止死刑。  相似文献   

8.
论死刑     
死刑存废之争由来已久,立论点有十余种之多.死刑存置论者极力从死刑的威慑力来维护死刑的正当性,而死刑废止论者则以人权主义否定死刑的正当性.死刑的正当与否应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剖析我国死刑存置的思想观念,阐释了目前我国死刑存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死刑走向废止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死刑废止论与死刑存置论各执一词,死刑存废之争,如果不从人道主义的精神与原则出发,许多问题是难有结论的,甚至将走向歧途。只有人道的宽容精神才能化解对于犯罪和犯罪人的仇恨心理。  相似文献   

11.
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认识和评价死刑。中国保留了死刑,但从制度和程序上限制死刑的适用,这符合中国的国情。然而人类最终必将全面废除死刑,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通过对世界各国死刑情况和我国目前死刑罪名使用情况的分析,指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杀人偿命"的复仇思想,目前的死刑罪名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的,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因此,是有必要存在的。但是,随着法制的进步和对人权保障思想越来越重视,死刑罪名在我国未来是极有可能被废除的。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死刑制度在刑罚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死刑的刑法根本就不是刑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有些国家虽有死刑的罪名,但也只是个摆设。不管各国的决定如何,死刑存废问题虽已争执了200年,但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我国同样陷入这一敏感话题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刑法中现在还存在死刑。废除死刑是国际发展趋势。讨论死刑适用与存废问题,应该从刑罚哲学的角度加以探讨,才能把握问题的方向和本质,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刑罚的哲学根据,按照通说有报应论和功利论。从康德和黑格尔的报应论来看,死刑只能用于罪大恶极的暴力犯罪,适用死刑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对于经济犯罪适用死刑贬低了生命的价值。从古典功利论发展出的刑罚个别预防论也提出了保留死刑、限制死刑的主张。为此,以刑罚的哲学根据为视角,得出经济犯罪处死刑缺乏正当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死刑存废之争是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对死刑存废两派的观点进行简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派争论所植根的价值取向与前提基础并不相同。当今中国,死刑之存废本身并非最终目的,死刑政策之制定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如果以人权、自由与尊严为终极价值目标的话,那么,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与其单纯地提倡保留、限制或者废除死刑,不如重点关注死刑所植根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尽管具有公正性,功利性,但却因不具有人道性而使其自身充满了矛盾,故此其存在仅具有相对合理性。权利话语的兴起和人权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使得死刑制度逐渐走向自我消亡的结局。现阶段,中国应该逐步限制死刑的适用从而为在中国最终废除死刑创造条件,以顺应时代和法治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死刑刑罚的不可逆转性,使得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成为保留死刑国家的首要目标,而有效辩护制度不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机制,更是刑事司法由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的必然要求。刑事领域死刑案件辩护有效性的理念及其保障机制的阙如使得我国死刑辩护质量不高的司法现实凸显,这不仅不利于保障被追诉人的人权,更与域外法治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相关要求不尽一致。为此,文章对我国死刑辩护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以利于构建符合我国司法实践、具有本土化特征的死刑案件有效辩护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立法和司法是现阶段我国刑法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限制死刑保障人权的两种渠道,相对而言,从司法渠道限制死刑实际适用的范围和规模有更大的空间,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人权保障的视角对我国现阶段死刑司法适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并且针对其中所存在的人权保障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意义重大,但死刑审判程序的一些相关制度仍存在不足之处,为便于死刑案件的审理,贯彻“少杀、慎杀”的政策,充分保障人权,必须对相关制度予以完善。包括将死刑案件被告人集中关押、扩充死刑案件审判合议庭、实行合议庭的绝对通过原则、完善死刑案件的二审及复核程序的审理期限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死刑立法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死刑的适用范围逐渐缩小,死刑的实际执行不断减少,死刑的判决程序严格法定,死刑的执行方法日趋丈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基本趋势。我国目前还不能废除死刑,但死刑的立法强度可适当减轻,死刑适用的范围尽应可能缩小,有关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方面的死刑规定要予以削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