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儒,其教育思想对于南宋以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朱熹以“明人伦”作为教育目标,期望通过明人伦,改变当时“风俗日蔽,人才日衰”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朱熹高度重视道德教育,他是中国教育史上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第一人。朱熹把人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并就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朱熹的读书六法,分别阐述了读书的不同方面,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2.
严复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继孔子、朱子之后又一座里程碑.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是在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如汉儒学和宋理学.尤其是朱熹理学创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二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严复是促使西方现代思想中国化,是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合理内核来诠释西方现代思想的.严复是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思想家,包括地主阶级思想家(如张之洞)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康有为)们的思想,有本质上不同.后者均为近代社会的文化表现,即"中体西用"观论者,而严复是批判"中体西用"论.严复是中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  相似文献   

3.
南宋朱熹总结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大量教育实践,归纳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可见,因材施教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方法,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目标和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情况,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振华 《文教资料》2012,(26):25-27
理学宗师朱熹作为继孔子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不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文论家,他的许多文论思想都与玄学有着直接的关联,尤其是在文道关系方面,他在整合了之前诸多文道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吸收魏晋玄学的本体论思想,将古代的文道关系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提倡"文从道出"、"文道合一",对我国文论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极有影响的学者,朱熹音乐著述值得重视.本文从宋代学术思潮的主流和音乐文化的转型入手,分析朱熹音乐著述与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洞察形成其特点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重要的文化大师,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是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一生著作极多,他本人的著作有50部,弟子整理他的文集、讲稿、语录近30部。朱熹著作内容十分广泛,有的是解释儒家经典的,有的是关于哲学的,有的是关于文学的,有的是关于历史的,他的许多优秀思想和现阶段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38):12-13
朱熹作为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其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奋斗。朱熹的弟子汇集朱熹关于读书的训导编订的"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所以他是一个复古守旧的"呆"老夫子的形象。其实不然。孔子围绕着周礼和《诗经》,对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无论是在政治观念还是道德修养,研究学问还是教育弟子,都适应时势,灵活多变。《孔子家语》和《论语》中记录的孔子言行,都说明孔子并不呆板。  相似文献   

9.
曹颖 《初中生辅导》2014,(14):44-45
正作为武夷山景区的门户,武夷宫中除了刻有武夷开山之祖彭武、彭夷的名字的石碑,还有全国最大的纪念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建筑物——朱熹纪念馆。朱熹(1130-1200)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这个地方除了好山、好水、好人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朱熹何许人也?他是南宋人,祖籍在风光优美的江西婺源,字元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教育史上,其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他以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孜孜不倦的教育实践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和精神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的,即师生共同参与,以对话、问答、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对话式教学。对话作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与贼     
《少年读者》2009,(1):7-7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知识梳理学习本单元,首先要把握三条线索:一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在孔子、老子之后,经历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是我国古代的汉字书法、笔墨丹青、诗词曲赋、散文小说、京戏杂剧等不仅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其次是每条线索要突出若干重点:思想方面,突出孔子的思想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宋明理学的发展;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相似文献   

13.
陈曦  胡碟 《文教资料》2011,(14):80-81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群"的思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群"的思想从先秦诸子时期起,就已牢牢地占据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层,并向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辐射、延伸。"群"字意指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含朴素的伦理要求,是先民时代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与自然斗争的结果。自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一命题之后,历代学者对此加以讨论,绵延了数千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4.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所提出的一整套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博大精深,对我们开发传统的语文教育资源,探索当代语文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梳理孔子思想的主体内容,发现其可以称得上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相对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要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就必须首先着眼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因为其本身就蕴含了强烈的人本意味。"仁学"思想是孔子在继承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的基础上,将道德规范进行整合后,进而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仁"、"礼"结合的思想结构。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仁"是朴素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在表征。着眼于当下,"仁"、"礼"两者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虽已有了新的定位,但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开创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是有巨大的规范和协调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善事父母谓之"孝",兄友弟恭谓之"悌"。孔子的"孝悌"思想,作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社会规范,具有深刻的内涵。同时,孔子在个人追求、家庭伦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均赋予了"孝悌"思想以深刻的价值诉求。"孝悌"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的影响,而且深深扎根于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沃土中。虽然"孝悌"思想有些许糟粕之处,但它的精华之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18.
孔子20岁时曾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他常说:"会计当而已矣。"这句话在《四库全书》中就有15处注释,可见孔子对会计的感慨很多,同时,孔子又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办私学,招收弟子,宣传儒家学说,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孔子的财政思想、诚信思想、伦理思想、会计思想、教育思想是中国会计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石,所以,孔子是中国会计职业技术教育的先父,对中国会计职业技术教育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孔子之前的时代天命观盛行,他认识到天命观与弘道之间的相通之处,沿着"天命——天道——人道"的思想脉络与"畏天命——修德命、安禄命——成君子"的行为脉络,致力于弘道事业。孔子从时人的认识水平出发,以天命为精神支柱与依据,宣传儒家仁义礼智信之"道",从而将思想文化重心由"天命观"转向"弘道"。这个思想重心的转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他将文化视角由神转向人,由不可知的世界转向人类社会,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20.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