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蒙古字韵》是研究八思巴字、汉语语音史和古代蒙古语的珍贵史料。今传本残缺麻部后半部分。海内外学者所补,均可商议。本文依据《新刊韵略》补出4面,34个八思巴字。301个汉字。  相似文献   

2.
《广韵》颁行31年之后又出现一部大型官修韵书《集韵》。二者虽处同一朝代,时间相隔不远,但在收字归韵、编写体例以及反映出的语音特征却表现出相异之处。作者从韵类的角度入手,通过《集韵》与《广韵》韵类的对比,揭示《集韵》在收字归韵上的某些特征,并初步探讨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集韵》改动《广韵》反切上字的反切有2287个,透视和分析这些改动反切上字的语音信息,讨论六个问题:1.《集韵》改良反切的类型及其特点;2.改类隔切为音和切的语音信息;3.反切上字所体现的开合对立;4.反切上字所反映的洪细特征;5.反切上字所反映的声调状况;6.《集韵》改良反切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集韵》改动《广韵》反切上字的反切有2287个,透视和分析这些改动的反切上的语音信息,讨论六个问题:1.《集韵》改良反切的类型及其特点;2.改类隔切为音和切的语音信息;3.反切上字所体现的开合对立;4.反切上字所反映的洪细特征;5.反切上字所反映的声调状况;6.《集韵》发育反切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集韵》改动《广韵》反切上字的反切有2287个,透视和分析这睦改动的反切上字的语音信息,讨论六个问题:1.《集韵》改良反切的类型及其特点;2.改类隔切为音和切的语音信息;反切上字所体现的开合对立;4.反切上字所反映的兴细特征;5.反切上字所反映的声调关况;6.《集韵》改良反切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广韵》、《集韵》小韵异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是研究汉语中古音的重要韵书,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官修增订本,成书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集韵》是(《广韵》的官修增订本,成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集韵》距(《广韵》的成书虽只有31年,但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对二书所收小韵进行了考察,发现(《集韵》新增小韵676个,同时合并、转移和删除了(《广韵》的一些小韵。这些变动说明(《广韵》的音系是因循守旧的,而(《集韵》具有革新精神,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音在北宋初年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7.
今传《蒙古字韵》系清代写本,讹误甚多。照那斯图、杨耐思及花登正宏等人已有校勘。唯其依据为《古今韵会举要》,失校、误校难免。作者发现,《蒙古字韵》实为《新刊韵略》(即《平水韵》)之改并重编,其单字几乎全录自《新刊韵略》,以《平水韵》为据,势如破竹,可较全面地查清其单字讹误。本文录出的只是怍者校勘补遗的一半。  相似文献   

8.
丁治民 《家教指南》2011,(1):99-103
敦煌残卷《笺注本切韵》引《说文》反切共九条。通过对九条反切内部分析和外部比较,《说文》反切来源不仅有"述",而且有"作",注音时代应在《字林》之后、刘宋之前。  相似文献   

9.
一、《集韵》和《集韵》研究有宋一代,小学类工具书蜂拥而出,其中,韵书的刊刻也形成了一个高峰。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等重修《切韵》《唐韵》而成《广韵》以后,又于景佑四年(1037年)成《礼部韵略》,宝元二年(1039年)成《集韵》,前后大约30年,由官方编定三部有重大影响的重要韵书,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三部书中,当然以《广韵》影响最大,那是因为人们把它当成了《切韵》的替代品。其次,《礼部韵略》也产生过重大影响,那是由于士子博取功名必须依从此书。惟独《集韵》,虽同为官修韵书,却“刊行稀少,流布不广”[1](页2)。其实,在这三部著作中,《集韵》卷帙最大,收字最多,内容最复杂。但这也正是此书流布不广的原因[1](页2-6)。由此可以想见,《集韵》编辑难,流传难,研究更难。  相似文献   

10.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互注”异音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的互注,是多音字的异读在不同处的加圈异注,即又音互见。该书为1419个多音字头共加3048圈,这些异读主要有同义异音、专名音变、音变构词三大内容。该书作为科考用书具有简明、通用的特点,对《广韵》、《经典释文》等的异读有传承也有取舍和发展,运用了加圈互注的音义分析方法来辨音明义并考词定字,反映了音变构词批量生成古今字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都知道反切是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却没有人论及它与汉字的产生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其实,反切从来就是一种造字法。文章采用历时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反切造字法的起源、操作方法和发展概况。论证了反切造字法至今还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2.
反切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掌握一定的反切知识对于阅读古籍和从事汉语史的研究来说很有必要.本文从声调、声母、韵母三个方面探讨反切的一些基本拼读条例。使反切能够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3.
反切是一种汉字注音方法,用两个字相拼,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即是被切字的读音。反切字是为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特殊文字,它采用反切的方法创造而成,形体上用两个整字、整字与偏旁或偏旁与偏旁拼合而成,字音是组成它的字的音的拼合。拼合造形、反切造音是其基本特点。反切字与合文、合形字、合音字有联系也有区别。反切字存在于汉字型文字中,体现出反切不仅仅只是一种注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玉篇略》作为受到中国《玉篇》影响的系列字书《和玉篇》的其中一个代表版本,通过对其反切用字的梳理和对比,可以初步考察日本《和玉篇》与中国《玉篇》以及周边其他辞书的关系,进而从中日字书传承的角度对《和玉篇》和《玉篇》作出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拼音法产生之前 ,我国古代汉语中字、词的注音、拟音常见的方式就有好几种。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譬况、直音、反切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反切词语是包头方言以至晋陕方言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与反切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其形成有两个阶段,即秦汉以前由急读缓读形成的不自觉反切阶段和汉末魏晋南北朝的自觉反切阶段。魏晋南北朝阶段风靡全社会的反语活动,是反切词语形成的重要基础,促进了反切词语的成熟和发展,反切词语从此在民间以及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中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7.
目前各家所制的《广韵反切上字表》几乎都以泽存堂本为底本,然所得结果仍有些微差别,难以尽善尽美。有些基本问题,如小韵总数、切上字总数、混切具体情况等,权威说法都不完善,甚至具体归字参差不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版本校勘e、xcel统计、历史比较等方法,系统性穷尽性地清理泽存堂本《广韵》,为《广韵》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及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字词典的注音中,有些与反切不相合的今音不是误注现象,而是一种改读现象。这种改读处置在实施中并没有做到一以贯之,存在或改或不改的随意性,因而在有关书卷字的注音中引发了种种今音歧异。  相似文献   

19.
从《玉篇》反切比较论中古时期的标准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语史角度划分的中古时期800年间,国家政权更迭频繁,这对汉语标准音的确立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由这个时期出现的两种《玉篇》反切差异的比较中,论述《切韵》音系所代表的语音不是中古时期唯一的标准语音。  相似文献   

20.
文章立足于1986年出版的《简化字总表》中的表一350个简化字、表二132个简化字,将482个简化字与其相对应的503个繁体字,按照简化的方法进行归纳、统计,以期说明楷书繁体简化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