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维明,儒学大师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之后新一代现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杜维明的研究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他将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的区分,使“儒学复兴”说成为当时文化讨论中的一派显学。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大陆绝响30年后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与杜维明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路则权 《兰台世界》2013,(19):110-111
<正>余英时是海外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名家。他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著述等身,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对于余英时是不是现代新儒家,尽管说法各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具有浓厚的"儒学情结"。是什么因素促使他具有如此情怀?我们认为导致这一思想趋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充分认识余英时"儒学情结"的形成对于我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中国各种哲学思潮起伏交错之中,能够较好解决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的哲学思想,尤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为主流,而郭齐勇教授长久以来的学术重点即是对熊十力哲学思想的研究。从熊十力哲学内容上来看,郭齐勇教授以本体——宇宙论为生命的万化之源、万有之基,研究熊十力先继承后批判的唯识佛学的思想过程,借传统儒学之经典复归初始,重新厘清了熊十力创制自我的特别气韵;从熊十力与现代其他新儒家的激烈文化冲突中来看,通过对中西文化之差别的深刻反思,摆脱学者主观情绪的偏见,分析研究了现代新儒者们真正意义上的“新融和”,以展现中国现代民族文化之新意。  相似文献   

4.
儒学是一个外延极广而内涵较为明确的概念。它是以“仁”和“礼”为内在核心的儒家思想[1];宽泛而言,与儒家思想相关的学问和研究都可以称为儒学。儒学从其当前的存在形态来说,主要包括学术儒学、文化儒学以及民间儒学。所谓学术儒学是指“对传统儒学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儒学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来梳理儒学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阐发儒家的各种思想”[2];文化儒学探讨的是儒学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民间儒学则是儒学在民间的文化表现,如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书院、学堂以及各种儒家启蒙读物等。本文侧重于对2020年学者关于儒学的前两种形态(学术儒学和文化儒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5.
儒学的危机引发了北宋学者的文化忧患意识,他们出于维护儒学权威、阐扬儒学价值的目的,对经道关系、汉唐经学以及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的尊儒、崇道、宗经等意识比汉唐儒者更为强烈;二是出于“卫道”的目的,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三是在提倡经世务、重义理的同时,对汉唐经学进行了反思与批评。但是,北宋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新观察不是为了损害儒经的权威,而是为了强化经典与“圣人之道”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对经典、对儒学的信仰。他们虽然对汉唐传注之学有过激烈的批评,但并不否认传注对于理解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北宋学者通过对传统经学的反思与批评,促进了经学变古和儒学革新,使儒家经学走出了汉学,构建了宋代经学的基本特征,为儒学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贺麟和唐君毅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尽管人生路径大不相同,但在思想上都以独特方式走向了理想唯心论。理想唯心论坚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理念,是辨证的唯心论,是坚持理想主义的唯心论,是以理性主义作为哲学根基的唯心论。这种理想唯心论是中国传统儒学和西方理性主义、理想主义传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朱熹学派,指的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开创。并以其为代表的,包括其弟子以及再传、续传在内的南宋理学思想学派。近年来,海外尤其是东南亚的一些学者多将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以区别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厦门大学教授高令印先生认为:"朱熹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孔子和与孔子有关的儒家经典都是经过朱熹比较准确地整理和注  相似文献   

8.
儒学,尤其是“新儒家”,在港台或大陆,确乎是一种显学了。而杜维明,尤其是新儒家人物中的代表之代表。他所倡导的“儒学复兴”之说,不管你是褒是贬,但你不能不面对它。  相似文献   

9.
在欧美,文学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华裔美国文学已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文学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描述,引起西方读者对东方古老国度的兴趣与关注,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部分华裔文学作品停留在对愚昧、沉睡中的落后中国的描写上,这其中又含有个别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中国学者应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学批评中来,让世界倾听中国本土的声音,让本土的学术话语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目前,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积极推动第三期"新儒学",中国文化必将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告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5000年的古代文化传统,又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革命现代文化传统。广告意识是现代文化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指"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一般公认就是儒家文化,因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即最主要的指寻思想。说是主要的,不等于是全部的,不能轻视儒家以外各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道家佛家的思想。实际上儒家思想在其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可以说儒、释、道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中国是大陆国家,儒学是植根于这…  相似文献   

11.
近日偶读石永之的新著《中国文化的再展开》(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不禁被其精辟的分析所吸引。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引经据典,对儒学三期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全书包括中国文化的再展开、先秦儒家的正义思想研究、阳明心学研究以及新儒家和后儒家四部分共17篇文章。一、文化的比较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当代儒学两面相:信仰儒学与知识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之成为国学,并不是简单因为中华文化的强大传统,而是因为这个传统的突然被打断。这个打断,无形中在打造着一种所谓后传统的文化。也就是说,在现代境遇中重新叙述、想象和建造传统中国的文化,这是包括新儒学在内的各种国学运动共同具有的使命。对于传统的恢复,也就变成了对于现代中国的建设的一部分。在这里,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主体意哀发生了重大变化;而重新建构一种知识分子言说的意义,也是新儒学的潜在冲动。  相似文献   

13.
全面阐释儒家学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推荐《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马汝军儒学是孔子创立的以修己治人为宗旨的学说。孔子以仁为核心,以修己和安人之道为基本内容的学说,标志着儒学的诞生。战国时期,经孟子、荀子的发展,修己安人之道,被置于性与天...  相似文献   

14.
唐先生认为,"儒家"是"儒学"、"儒德"、"儒教"的统一体,是"信"、"德"、"慧"的三位一体。用现代术语说,儒家是哲学、道德、宗教三者合一的综合性事业。  相似文献   

15.
汉代儒家学者对文献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纯 《图书与情报》2003,(4):25-27,48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从知识结构的传承上看。儒学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那些不断增多和丰富的典籍著述。汉代的儒家学者著书立说、以整理校注古籍为己任表现儒学观点的同时,拓宽了文献学领域。开创了图书分类法、古典目录学、校勘学。为中国文献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刘澍涛 《今传媒》2006,(8):59-60
关学是以地域命名的一个学术派别,顾名思义就是“关中之学”。狭义上来说关学专指张载之学,从广义上来说,张载以后的关中儒学(以理学为主要形态)均可以称为关学。关学在张载建立之时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气本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以注重气节、主张“躬行礼教为本”的关学学风,强调经世致用的实学与强调心性净化的心学在关学中有机融合。儒学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关学作为儒学的一个学派,继承了儒学的大部分价值观念,但是也与传统的儒学存在区别。笔者认为,关学与传统儒学相比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崇尚气节,为儒家之隐者;二…  相似文献   

17.
随着思想文化领域研究和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一个被尘封多年的名字,又回到人们的视野,熊十力--这位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史上的奇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大师"(<中国儒学>),这些年又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话题.2001年9月,"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与台港澳地区及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著名学者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回眸历史 阅尽儒家──评《儒家图志》黄伟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脉的儒学,近年来颇受学术界和出版界的青睐。由曲阜师范大学许凌云、李金山教授编撰、山东画报社记者侯新建摄影的《儒家图志》(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孔子文化大全》丛书之一),独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儒学,从整体上看,属伦理型文化;从形成看,儒学即"人学"."儒家人学是指关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学说.孔子很重视人际关系,这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动有关.当时的社会变动引起人和人之间,如君臣、诸侯卿大夫、父子等方面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书目》2013,(12):96-97
本书讲述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儒家的哲理应对:其一,拒秦兴汉,讲解秦汉之际儒家与法家的哲理交锋,以董仲舒为代表,开显出汉儒“王官学”的盛大气象;其二,应对佛教,讲解两汉之际佛教入华对儒家正统形成的挑战,中华佛学的思想之花与儒学相激荡,最终结出宋明儒学的果实。冀望未来儒学的进路成为两者的内在结合,以精深的、真正太极化了的道理,来开显活的时间意识体验、艺术体验、生存体验和历史文化体验(其中必含中华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交往体验),开启出一种有灵性的、时机化的、不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