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系列是其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其中的乡村书写是该系列小说的重要特色,体现了哈代关于英国乡村问题的深刻反思;不仅生动再现了当时英国乡村的真实状况,而且注入了哈代本人关于英国田园文学的独特思考和复杂态度:在看似描写田园风光、承袭英国田园书写传统的同时,解构了长期以来由想象和书写建构而成的“田园幻象”。在雷蒙·威廉斯的乡村与城市研究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其他空间理论,探讨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乡村书写对英国田园幻象的三重解构:乡村“天堂”的颠覆,“阿卡迪亚”的幻灭,理想乡村住宅的“坍塌”。  相似文献   

2.
村庄共同体是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重要的基层组织,它的形成与发展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的村庄共同体是在古代村落的基础上,既保留了古代社会中农牧混合的经济模式,同时又融入了中世纪敞田制下的条田制等新元素发展起来的;随着敞田制村庄的形成,以王权为代表的国家又赋予了村庄一定的社会职责,从而使得中世纪的村庄成为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共同体组织。村庄共同体的形成不仅奠定了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而且还创造了中世纪乡村社会"私有共享"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为中世纪较为孱弱的个体权利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随着启蒙运动影响的不断深入,圈地运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崭露头角。这一时期在以农牧业为主的英国,乡村生活是英国风土人情的集中体现。由于工业革命对乡村地区影响甚微,那里的人们仍然过着自给自足,恬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在这一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这一时期生活在乡村的英国普通百姓,通过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来了解真实的英国社会。  相似文献   

4.
王玉亮博士的《英国中世纪晚期乡村共同体研究》以中世纪晚期英国自然聚居的村庄为研究对象,展现了村民们在社区事务管理中自我调控管理的能力和影响。该书的出版为我们研究英国中世纪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世纪的英国农民。  相似文献   

5.
前工业时代的英国乡村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发展很具代表性,发展原因众说纷纭,本主为,其关键在于英国率先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以圈地和;农业改良为前提的、富牧与农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使传统农业迅速向面对市场的控工农业过渡,从而为乡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条件,这是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深厚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底层民众普遍经历了物质生活贫困。由于独特的经济、社会和宗教环境,英国乡村家庭内部救济、庄园共同体济助和基督教慈善救助等诸多济助因素,共同构建起多元化救助体系。其根植于传统社会的救助网络,保证了乡村贫困人口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能够生存下来,缓解了社会贫困压力,避免了社会动荡,为乡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济助体系由宗教慈善向世俗救济、临时性施舍向长期救助、随意性自愿救济向近代政府法制化公共济贫的过渡,开启了英国社会保障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从事的各项社会改革,促进了乡村社会各种现代性因素的发育,建构了崭新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减租减息运动削弱了长期把持乡村政治的士绅宗族势力的优势,调整了农村社会的阶级关系,为现代政治制度深入乡村铺平了道路;高度的政治动员清除了乡村民众传统的冷漠和保守的政治文化;在以阶级理论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有效地建立了新的社会权威,现代性的社会组织取代了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传统社会组织,提高了社会组织化程度;在实行现代意义的整体性变革的基础上,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更是以强有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空前的政治权威,深入乡村和农户,实现了近代以降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渗透和控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主导的乡村社会整合及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及现代性因素的生长,把根据地型塑成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改变了传统乡村的政治秩序和发展方向,建构了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社会演进模式.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乡村变革,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重要阶段,其治理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乡村社会以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景色为依托,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环境解说系统的构建是游客顺利完成乡村旅游的有效媒介。在考察了昆明市团结乡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游客对乡村旅游需求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环境解说系统的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9.
谢元海  杨燕萍 《成人教育》2019,39(10):52-56
乡村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契合性。应该在对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分析的基础上,以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需求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走统筹发展之路;实施专业与产业对接,走精准培养之路;打造职业培训品牌,走“品牌化”培训之路;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走特色培养培训之路。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深入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根本,乡镇政府、乡村社会组织、村委会及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乡村景观风貌的客观评价能够科学地指导乡村景观的建设和优化.以鹤壁市塚儿章村为例,在对其景观风貌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将乡村景观风貌划分为自然景观风貌、农业生产景观风貌、人文景观风貌和居住景观风貌4个层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识别指标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风貌要素,建立评价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对各风貌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综合分析乡村现状景观风貌的优势及存在问题,提出建设优化的策略,为其他乡村建设、景观风貌评价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学生参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高等教育部门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机制。学生不仅参与质量管理与决策、参加院校内部定期评估,还在外部评估中提交学生报告、出席学生会议,甚至还参加院校的审核或审查。英国高等教育部门在高等教育评估中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估理念,构建了全面和全过程的学生参与机制,确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积极的国际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的事实和特征,对现行乡村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结构功能分析,阐述了全球化与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的内在关联,提出了建立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校长民主选举制、“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的乡村教育人、财、事的管理体制,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的事实和特征,阐述了全球化与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的内在关联,分析论证了中国乡村教育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提出了建立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校长民主选举制、“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的乡村教育人、财、事的管理体制,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庄园是英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基层生产和管理单位。一个典型的封建庄园体现了英国封建制度的主要方面,可谓中世纪英国社会的浓缩体。中世纪英国社会经济的一切重大变迁几乎无一不在其组成细胞的庄园打下烙印。而庄园制度的瓦解是中世纪后期英国乡村社会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改变了英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导致了英国整个社会结构的重组,是资本主义在英国得以发  相似文献   

16.
如今的乡村旅游处于迷茫期,没有创新。尽管人们想要摆脱这种束缚,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传统文化的出现,给乡村旅游注入了生机。文章在以合阳县洽川地区为例的乡村旅游基础上,以《诗经》为主题,从自然、历史、人文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探析。在这里,试图为乡村旅游打造一种以传统文化为地基的现代乡村旅游新模式,以促使人们在自然中寻找自我,在历史中寻找归宿感,在人文中超越自我,寻求精神解放。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凭借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疗养等的一种旅游形式。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乡村性缺失、行业管理不规范、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了以保护我国旅游资源为前提,以发展旅游目的地文化为关键因素,更好地保护乡村旅游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与现代设计几乎同时出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产生了有关现代设计教育的思想;德国的包豪斯在现代设计初步发展之后,从理论上对现代设计进行了探索。德国的乌尔姆学院在总结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合的方式,基本确立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美国、日本和英国等设计发达国家,在德国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最终形成了以德国包豪斯-乌尔姆设计教育为主体的多元设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业的发展重心。在新常态经济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再次创造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契机。本文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在分析相关利益群体的基础上,探讨了黄陂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然后分析了黄陂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中共对重构乡村权力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及政策,要求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彻底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势力,依照政府政策法令和法律制度去根本改造旧的乡村权力结构、废除保甲制度、取缔反动会道门,建立以贫雇农为骨干的新型乡村权力结构。四川乡村权力重构经历了从暂时利用原乡保人员维持原状到采取措施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农民协会并发挥基层政权作用、从试点到普遍建立乡政权、健全乡政权工作制度以加强乡政权战斗力的几个阶段,由此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由保甲长、乡绅、袍哥、宗族势力等构成的乡村权力结构解体,以贫雇农为骨干的乡村民主政权得以建立起来,进而实现了对乡村权力结构的根本改造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