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和教师聘用制的逐步推行,教师聘用争议大量出现,由此引发的诉讼也不断增加,而这些案件大多以法院裁定驳回起诉、教师的败诉而告终。法院裁定驳回起诉的理由,有的是因教师和学校之间的争议是人事争议,不是劳动争议,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围;有的是因我国人事仲裁未与司法衔接,对仲裁裁决不得提起诉讼。总之,教师的受聘权受到侵犯难以得到司法救济,也就是说教师和学校之间因辞职、辞退和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不能上法院打官司,即使去了,法院也不会受理。这就暴露了我国解决事业单位和职工之间人事争议方面法…  相似文献   

2.
一、教师的受聘权难以得到司法救济李某系某镇中学历史课教师。在2000年8月聘用中因历史课教师超员落聘;学校从中宏观调控,想让李某到该镇中心小学任教。李某不愿意去,呆在家中自办小商店卖货。一年后,学校对李某做出自动离职处理。李某不服,认为学校聘用不公,便以学校为被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裁定驳回起诉,理由是:李某系教师,他与学校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围,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诉。唐某某所任教的某乡镇中心小学,是一所集体所有制事…  相似文献   

3.
北京一教师孙某,因不服教育行政机关对其申诉所作的维持校方决定的“教师申诉处理决定”(该决定涉及其考核、聘任、工资待遇),于2000年8月22日诉至西城区人民法院,该院随即作出“起诉基本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本院决定立案审理”的书面决定。经公开审理,该院于2000年11月24日作出“驳回起诉”的裁定,理由是“孙某申诉的事项不属于行政诉讼审查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些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这些诉讼的结局大部分是一样的,既法院以原告不享有诉权被裁定驳回起诉或判决驳回诉讼请求。虽然公众和媒体对这些公益诉讼给了很多的掌声,却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我国目前从立法方面没有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本文在对行政公益诉讼作出明确界定的同时,理性地分析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李正远 《考试周刊》2008,(50):239-239
本案例中原被告双方争议的焦点是甲的行为(招待吃饭、打欠条)是职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甲是否要承担还款责任。法庭合议中,审判员基本采信了被告的主张,因被告主体资格不适而驳回起诉。作为该案的人民陪审员,本文作者认为驳回起诉对权利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对社会公众而言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法律不仅要在立法宗旨上态度鲜明地向人们宣示保护什么反对什么,更要重视在立法技术上实现这一宗旨,法院的审理与判决,不仅是法律技术的操作,更是一种法律艺术、法律精神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北京一教师孙某,因不服教育行政机关对其申诉所作的维持校方决定的“教师申诉处理决定”(该决定涉及其考核、聘任、工资待遇),于2000年8月22日诉至西城区人民法院,该院随即作出“起诉基本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本院决定立案审理”的书面决定。经公开审理,该院于2000年11月24日作出“驳回起诉”的裁定,理由是“孙某申诉的事项不属于行政诉讼审查的范围,因此行政部门就孙某申诉问题所作的处理决定亦不属于行政诉讼审查的范围”。孙某对此不服,于2000年12月4日提起上诉。2001年3月,二审法院问孙某是否可调解撤诉,若可,第三人同意作出一定的让步,还…  相似文献   

7.
<正>李某于2008年2月到某装潢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5年期限的劳动合同。2012年3月,公司因效益不佳解除了与李某的劳动合同。此时李某才发现,公司一直没有为他缴纳社会保险费。在与公司协商未果后,他申请了劳动争议仲裁,请求公司补缴2008年2月至2012年3月的社会保险费。仲裁委审理后认为,社保费申报缴纳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李某应当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或者社保费征收机构申请处理,于是裁决驳回了他的申诉请求。李某不服,起诉至法院,一审、终审法院均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8.
在各种教育行政诉讼案件中,认为“学校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几乎是所有原告的共同理由,而以讼争案件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则是人民法院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或裁定驳回起诉的基本理由。因此,明确高校的法律地位以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进一步规定和控制高校学生管理“自由裁量权”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我原是某乡供销社分社主任, 1997年初经县、乡供销社和乡政府同意,在所辖分社处办一土纸厂。乡供销社法定代表人刘主任委托我负责筹办纸厂,当时由于乡供销社资金紧张,刘主任安排先把造纸设备从厂家赊购回来投入生产,以迎接上级领导来厂检查参观。后来厂家催要设备款,刘主任又安排我想办法从社会上集资先把设备款还上。而后,乡供销社始终无钱归还社会集资本息 8. 3万元,土纸厂也被迫停产。 1999年 8月,集资人向法院起诉乡供销社,但法院以原告起诉不当,理由不充分,无法律依据为由驳回起诉。有人认为集资人应起诉土…  相似文献   

10.
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仲裁协议对当事人的约束性仲裁协议对当事人的约束性一方面是指仲裁协议一旦依法成立,即对当事人直接产生了法律效力。它约束了当事人就特定争议事项向法院起诉的权利,而承担了不得向法院起诉的义务。另一方面,任何一方原则上都只能就仲裁协议中规定的事项提交仲裁,而对于任何仲裁协议范围以外的事项,对方当事人则有权自由决定是否承认或涉及该项争议的仲裁,有权对仲裁庭就该项争议进行的仲裁提出异议。而且,即便就该项争议仲裁庭作出裁决后,也还有权以有关事项超出仲裁协议的范围为由而…  相似文献   

11.
确立司法判决既判力的理论和制度,是为了避免对同一诉讼标的形成相互抵触和矛盾的判决,以稳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最终达到维护国家司法权威的目的.无论法学理论界亦或是司法实务界都认为,法院裁判当事人之间实体法律关系的终局判决具有既判力;而对于法院在司法过程中作出的裁定是否具有既判力这一问题,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争议.研究法院在司法过程中裁定的既判力问题有助于完善诉讼理论和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小红 《红领巾》2005,(1):16-20
我国行政诉讼暂时法律保护制度主要包括诉讼期间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停止执行制度以及诉讼中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不应将&lt;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gt;第四十四条理解为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原告向法院申请停止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应当采用书面方式,可以在诉前申请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也可以在诉讼开始后,法院裁判前的任何阶段提出申请.法院应当在听取诉讼参加人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停止或不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裁定,裁定应当说明理由.停止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裁定没有溯及力,并且可以由法院撤销或者变更.法院对行政机关可以适用财产保全措施,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应当予以扩大.  相似文献   

13.
论对日民间索偿的法律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民间索偿^①问题直至今日尚未解决,其中不仅涉及到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还关系到相关的法律问题。针对日本国法院驳回中国战争受难者起诉的一些主要理由,我们可以从法律角度对个人起诉日本国的主体资格、日本国的国家豁免、诉讼时效和条约解释进行分析和论征。战争引起的受难者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依据,日本国政府应承担对中国战争受难者的赔偿。同时,也可以通过外交保护的措施解决对日民间索偿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性骚扰事件在中国不断爆光 ,首例进入诉讼程序的性骚扰案 ,也因证据不足被驳回起诉而告一审终结。对比中外反性骚扰法律规定 ,如何用法律手段防范和解决性骚扰问题 ,是摆在立法者、执法者面前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与其他民事、行政案件一样,劳动争议案件也有一个诉讼时效问题。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权。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申请,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查明诉讼时效确已经过的,仲裁机构会做出不予受理,法院会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因此,劳动者应特别注意提防不同劳动争议案件的不同诉讼时效,防止自己正当合法权益“过期作废”。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录用毕业生时,不少企业用签订《毕业生服务期协议书》来代替《劳动合同》,在《协议书》中通常只规定毕业生的工作义务及违反约定时的赔偿,而不涉及用人单位应该提供的工资标准、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等条款;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教育部下发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属于劳动关系,发生纠纷必须经劳动仲裁裁定,对裁定不服,才可以向法院起诉。于是就业协议就变得可有可无,毕业生的劳动权益较难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7.
4月11日,《中国青年报》刊发《考生起诉大学招生“录取规则不一”》,报道了一名考生因招生简章和招生章程中录取规则表述不一致而起诉招生学校的案例。记者调查发现,类似问题并不少见,有的问题甚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8.
暂缓起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法改革中 ,一些基层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部门试行缓予起诉制度 ,因我国法律对其未作明确规定 ,而引起一些争议。但从我国《刑诉法》有关规定及刑诉制度的发展趋势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的暂缓起诉制度来看 ,暂缓起诉是刑事追诉形式的发展趋势。笔者试图从我国法律对不起诉的规定、暂缓起诉的价值到暂缓起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启动法院调解必须经起诉、立案等程序的规定与设置法院调解制度目的相矛盾。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看,为启动法院调解的这一系列程序,会强化原告坚持起诉时确定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促使被告、原告和法院之间产生对抗,削弱法院说服、劝导的效果,不利于调解的成功。因此,应当实行调解和诉讼分离,构建申请调解和强制调解的法院调解启动程序。  相似文献   

20.
赵明正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2):46-50,53
行政诉讼起诉难是我国行政诉讼困境的重要表征。起诉虽然是起诉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单方行为,但致使起诉难产生的因素却不仅限于起诉人一方,起诉难产生的原因更多是在于实定法规定的不足和不合理,也存在于起诉人与行政主体及法院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为解决行政诉讼起诉难问题,必须“对症下药”,采取提升起诉人自身能力、知识水平,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禁止行政主体对行政诉讼起诉制造障碍,改革和完善法院的立案审查制度及规范,改革法院的财政、人事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