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珍珠》中的隐喻语言丰富多彩。"珍珠"、男主人公"吉诺"和其妻子、他们的家以及医生都是隐喻符号,他们透露出作品所要表达的隐含世界。读者在分析他们的内涵时与现实经验结合可得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的小说《珍珠》属于寓言作品,它虽然形式简练,但却蕴含丰富。读者不但能从中得到某种道德教训,而且还能从中挖掘出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态智慧和神话成分。因此,从道德教义、生态思想、神话元素三方面来解读《珍珠》的丰富蕴含,可以帮助读者在探索作品哲学思想的同时,深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印第安神话的象征意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作品,并把作品所传达的丰富内涵牢记于心。  相似文献   

3.
小说《植树的牧羊人》一个显著叙事特征是使用隐喻手法,“牧羊人”“橡树”“泉水”“蜜蜂”是本文具有隐喻意义的四个典型意象。从隐喻视角解读小说的这四个隐喻意象能够实现深度阅读,了解隐喻意象在西方文化视域中的本源义,理解隐喻意象的语境义,把握隐喻手法的叙事功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曹军 《考试周刊》2009,(9):42-43
纳撒尼尔·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人物、叙事结构和情节三个方面对《红字》中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正是这些圣经原型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5.
刘威 《海外英语》2023,(16):206-208
美国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在其小说《地下铁道》中融合了后现代写作技巧,也使用了隐喻、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隐喻是美国黑人文学传统的一个特色,隐喻手法的使用使小说内涵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从隐喻视角出发对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进行解读,可以对这位黑人作家的创作意识和创作技巧有更深刻的理解,能更深刻感受美国当代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种族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成功地运用了《圣经》隐喻来渲染气氛, 丰富其内涵。《圣经》的故事寓意和有关道德观念已融入作品的思想主题中, 同时, 作者在叙述结构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通过套用《圣经》手法使之发挥有力的烘托作用。本文拟就小说的主题思想, 叙述结构及人物性格的塑造等三个方面来论述 《圣经》对斯坦贝克的创作所起的作用, 从而加深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茹志鹃《百合花》塑造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旨,从心灵、语言、行为、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探究分析,可以深度解读小说,获得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要人物的圣经原型进行类比分析,旨在让读者能更全方位地从圣经文学的角度出发,对主人公苔丝悲惨命运进行重新解读,从而更深刻透彻地把握其小说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并挖掘出小说的宗教内涵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他在创作《红字》的过程中深受《圣经》的影响。霍桑通过大量引用《圣经》典故,丰富了人物、情节和主题,并赋予《红字》更多的内涵。本文从小说女主人公白兰的遭遇入手,分析《红字》中的《圣经》典故和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原型理论角度看,哈代《苔丝》的主题是对圣经中的"失乐园"、"救赎"与"重生"原型的化用.从隐喻的意义上讲,苔丝的故事就是她始而丧失其"天真乐园"、继而丧失其"爱情乐园"、终而丧失其"生命乐园".但通过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她最终在精神上获得了"重生"的故事.《苔丝》富于悲剧意味的原型主题既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又深化了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桥词典》自发表以来因其特殊的文体形式和作者对"语言与存在"的哲学思考而成为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对象。文章试图从当代文学1990年代后的文学大背景出发,运用"再解读"的方法论,探讨了《马桥词典》特别形式背后的深层结构模式以及作者的叙事视角、姿态,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现实存在及其导致悲剧命运的诸类因素并指出了本义、盐午、马鸣等三个重要人物的隐喻深义,追寻了韩少功精神寻根的内在理想:关注现实,关注下层民众。  相似文献   

12.
从小学到中学,同学们已经读过一些中国古代小说了。古代小说大多情节并不复杂,但内涵丰富,语言简洁而韵昧无穷。怎样阅读古代小说?本文从解读初中课文《<世说新语>三则》(以下简称《三则》)入手,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古代小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习语是英语语言的独特表现形式和英语文化的独特载体,而源自《圣经》的英语习语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和宗教内涵。本文就不同类型的《圣经》习语进行举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型。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语言原型、人物原型、情节原型、观念原型、意向原型和音乐原型六个方面对新版影片《大地惊雷》中蕴含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白孔雀》是D·H·劳伦斯早期重要作品之一,他的早期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本文将从叙事隐喻的角度来解读《白孔雀》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以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隐喻的认知研究在20世纪就已发展相对完善。本文将从认知隐喻方面对布鲁斯·霍兰·罗杰斯的微型小说《你窗外的幽灵信使》进行解读,对其中的三个重要隐喻——生存状态是地点、人是风筝、爱是记忆进行分析,解读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文本隐喻网络的研究,论述隐喻与小说主题建构的关系、发掘文本的深层语义的。  相似文献   

18.
约瑟的故事是《圣经·创世纪》里最完整、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它短小精悍、语言质朴、形象鲜明,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称赞.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对该故事进行解读,分析主人公约瑟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之旅,阐释《圣经》如何成功地描绘人物的成长、成熟和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相似文献   

19.
"血"是余华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血"本身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将从"血"与血缘、"血"与生存、"血"与血性三个方面,对《许三观卖血记》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阿尔贝·加缪使用象征手法撰写成哲理小说《鼠疫》,围绕着一个遭受鼠疫侵袭的北非小城市——奥兰进行展开叙述,并将其隐喻为当时受到法西斯严酷统治下的法国。与此同时,小说也解答了一个长久存在着的问题:"人如何走出荒诞?"小说《鼠疫》中,作者集中对描写了"瘟疫"发生的种种景象,长期以来,文学界对小说的各种解读也表明,"瘟疫"一词在现代人类社会中蕴含着丰富而具体的象征意义。本文将以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一书中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更加深入地分析《鼠疫》一书中"瘟疫"背后蕴含的多种象征,并根据文学界对《鼠疫》中"瘟疫"的隐喻的相关观点,进一步总结"瘟疫"的在本书的具体象征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