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对会议报道作限制更没有必要。我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会议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一个渠道。会议里头有“黄金”。 首先,会议为记者提供了信息和素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会议及其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会让记者了解上面的意图和下面的情况。 其次,会议为记者集中了众多的采访对象,是记者采访的好机会。众多的采访对象一下子全来到你身旁,基层的东西、实际的情况,不是垂手可得吗?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泡会”还是“挖  相似文献   

2.
干过几年记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带着一个问题去采访,谈了几个小时,采访本上记了几页甚至几十页,当双方都觉得有些累了,于是,暂时放下要谈的话题开始闲聊。可往往就在这海阔天空的闲聊中,会有一两句话而激发你的采访欲望。于是立刻抓住这个话题深谈下去。而且往往这个新题目会“后来居上”成为采访重点,原来的题目反而“退居其次”。这个新发现的题目写成稿件后也大都能成为好新闻的竞争候选稿。  相似文献   

3.
采访是获得新闻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采访离不开问,只有问,被采访者才知道你要什么素材。可见,问是采访者的一门基本功。 怎样问才能捕捉到新闻的“一瞬间”呢,事情往往很奇怪,有时与采访对象交谈了半天,甚至几天,都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结果。有时采访对象的一句“变调”语言,一副“反常”神态,一个“出人意外”的动作,常常会出现活蹦乱跳的“活鱼”来。这突如其来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节,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新闻素材来。 提问题宜小不宜大 记者采访,多半是事件发生后赶到现场的,也往往是人们把一件事情做了以后,记者才去采访。因此,记者采访在自己不能亲眼看见的情况下,就要通过问来补充。问,可以把那些眼睛看不到的经过和变化,重新了解清楚,补充记者有时无法亲临其境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也许是我常在报刊上发表点“豆腐块”之缘故吧,平日总有些文友问我,你为何老有那么多东西可写呢?其实,我也有“无米下锅”,无题目可写之时。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检讨检讨自己做的如何?第一,是不是想了办法,开动了脑筋。我总觉得,下基层采访,犹如女同胞到超级市场去买布或买菜一样。商店里的各种布匹,菜场的多种蔬菜,啥时候都是琳琅满目的,但哪些好哪些不好,哪些可买哪些不可买,各人有各人的选择观和需求。采访也是如此,哪些素材可用,哪些素材不可用,这就由采访者去判断了。1994年7月.西安电视台《科…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作的朋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毛病:稿件内容很杂,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甚至让人看不出主题是什么。造成这类毛病的原因之一,就是舍不得对会冲淡主题的素材“割爱”。 众所周知,通讯员对自己经过辛勤劳动采访到的素材,特别厚爱。然而,自己喜爱的东西,不见得都是有用的。相当多自己觉得是新鲜的素材,不一定就有新闻价值。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必然会冲淡主题。与吃东西一样,好东西不能吃过量,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不适当地往稿件里“塞”,同样要造成“伤食”,致使主题淹没在大量罗列的素材之中。对于这些不利于表现主题的新闻素材,通讯员就要敢于“割爱”。 笔者觉得,一是在确定主题时,要认真组织好素材,舍去可能造成多主题多事件的材料;二是在修改稿件时,要果断删除可能冲淡主题的无关紧要的枝蔓。敢于“割爱”,才能使主题更突出,更鲜明。通讯员朋友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6.
有的通讯员常说“无题材可写”,我在这里提供上中下三策。 上策:从现实生活中捕捉。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就是有人捕捉住了,有人什么也捕捉不到。说“生活中处处有新闻”也好,“身边到处都有写作题目”也好,那都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的,只有“看准”并“抓紧”的人才会抓住东西——找到值得一写的东西。 这里关键的是要有一个捕捉意识,即抓素材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7.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8.
“问”,是采访者的一门基本功。可是事情往往很奇怪,有时与采访对象交谈了半天,都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结果。有时采访对象的一句“变调”语言,一副“反常”神态,一个“出人意外”的动作,常常会出现活蹦乱跳的“活鱼”来。这里面有什么奥妙?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采写中,有明显社会价值的信息,一般谁都不会放弃,其主要原因是新闻本身引起了你的注意、你的兴趣,你会很快、很情愿地进入角色。但在生活中,并非是有价值的新闻就明摆在那,俯拾皆是;往往是你对最初并未产生兴趣的东西,经过认真细致的采访,“话中话”的提醒,可能比你原先掌握的信息更有价值,这  相似文献   

10.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  相似文献   

11.
冷宇 《新闻与写作》2002,(4):23-23,24
于过几年记者的人大都会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带着一个问题去采访,谈了几个小时,采访本上记了几页甚至几十页,当双方都觉得有些累了,于是暂时放下要谈的话题开始闲聊。可往往就在这海阔天空、天南地北的闲聊中,会有一两句话突然打动了你的心,激发起你的采访欲望,刚才的疲惫一扫而光,立刻抓住这个话题深谈下去,而且往往这个新题目会“后来居上”成为采访重点,原来的题目反而“退居其次”。这个新发现的题目写成稿件后也大都能成为好新闻的竞争候选稿。 闲谈之中出新闻,不经意间抓好稿,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合上采访本现象”,自…  相似文献   

12.
搞新闻报道的同行们有句口头禅,叫做“挖到篮里都是菜”。意思是采访时要广泛搜集素材,把所见所闻都挖到“小篮”里。我完全赞成这种积极的采访态度。不过,在这个“经验”之外,还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多挖“菜”,少带“泥”。采访首先要看和听,这是利用感官感知事物的开始。如同外出挖菜一样,初春季节,当你来到旷野,满目青青,你咋个挖法?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13.
采访是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同时也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异向同构的信息交流过程。采访中,新闻工作者习惯地把视角盯在采访对象的情况和采访内容上,忽略被采访者对采访者的“采访”,常常产生采访活动的中断和内容的不清晰性,甚至导致采访的失败。 采访中,采访者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形象。心理学认为,这一活动着的立体形象常被采访对象认知为某种“符号”。这种“符号”具有丰富的内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15.
不少新闻界老前悲辈都告诫年轻的记者:不要光跑机关,光跑会场,应该多下基层,到第一线去抓新鲜的“活鱼”。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记者仅仅靠在机关和会场抄第二手、第三手的材料,是很难写出好新闻的。但这样说来,是不是会议采访就不重要了?或者说记者最好少跑会或不跑会了呢?我认为这同样是偏颇的。会议往往是各种信息和观点的集散地,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员齐聚一起,应该是一处新闻的“富矿”,就看你是“泡”会还是“跑”会了。这里“泡”的含义是指就会论会,整天泡在里面拔不出来,只拿会议材料写稿,从一个会“泡”到另一个会,没时间下基层。而“跑”的含义是也去开会,但却是身在会而又能跳出会,在会上只拣有用的材料搜集,找到线索,再很快跑出来,或  相似文献   

16.
我的文章《走进金三角——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禁毒及“替代种植罂粟”现场采访实录》6月21日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后,许多认识我和关心我的朋友问我,你在决定去“金三角”的时候,害不害怕会有生命危险?说句实话,我在决定去“金三角”的时候,并没有害怕,甚至没有犹豫;倒是我从“金三角”回来之后,回想起这段经历时,时常有些后怕!因为我知道,我确实是经历了有生以来第一次、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采访历程!  相似文献   

17.
对一些心里有话而谈不出或者不愿谈的人,人们称作“闷葫芦”,这对新闻采访者来讲,是极头疼的对象。怎样才能打开“闷葫芦”呢?我们在采访实践中有这样一些体会。充分准备反复启发这些“闷葫芦”往往因为表达能力差,思想有顾虑,或有其它原因而影响同记者的交谈,有的干脆不愿见记者。对于这样的采访对象,马上同他面谈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会使采访时间白白消耗掉。这就需要采访者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外围情况,再同主要报道对象接触。准备工作,包括翻阅他  相似文献   

18.
当记者,都希望自己能写出好新闻,但又往往苦于好素材难得。到哪里去找呢?有人热衷于跑会议、跑政府“要”素材;有人寄希望于惊天动地的事情“等”素材;甚至有人不择手段地“造”素材;当然,还有人沉下心来在生活周边“挖”素材。  相似文献   

19.
近日 ,笔者看到一篇报道 ,说的是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何少川 ,在召开的一次全省新闻工作座谈会上 ,严肃批评“三不动”记者。他说 ,现在在一些记者中存在着“三不动”的情况 :不动手 ,采访不记笔记 ,要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稿件 ,回来勾勾划划就交差 ;不动腿 ,只往机关跑 ,不肯下基层 ,有的甚至连办公室都懒得出 ,靠打电话采访 ,连采访对象也不见 ,现场也不去感受 ;不动脑 ,写稿凭老框框、老套子 ,写出的报道没有新意 ,套话连篇。应当说 ,这位宣传部长的讲话抓住了新闻队伍的要害问题 ,批评得很尖锐。对我们的记者的思想应当有触动 ,好好反思。特别…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侵权纠纷明显增多,诉诸于法律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出现。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成为被告的也不鲜见。而不少“新闻官司”的审理结果,大都以新闻单位和记者败诉而告终。 “新闻官司”的出现和增多,在社会上激起多层面的反应。它不仅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思考,也给法律工作者提出了很多法律问题,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虽然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这一社会现象,但确有不少新闻工作者,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对此感到困惑、茫然和苦恼,心理压力很大,有的认为批评报道难以把握,弄不好就会“吃官司”,有畏难情绪;有的认为新闻素材是被采访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出了问题不该找新闻单位麻烦;还有的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认为当被告丢人,上法庭没“面子”,因而即使有理也愿意私了或非诉和解,不愿与人对簿公堂,还有的由于对有关法律不熟悉,对正常的诉讼程序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