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作”与“做”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字。而且自“做”字在宋代作为“作”的俗字出现以来,两个字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一直没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区分,使得这两个字混用、错用的现象一直非常普遍。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下同)中在列举词条时已有意识地对这两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统一和区分,但直到目前,无论是普通百姓、学生,还是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文秘人员、语文教师乃至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对这两个字的书面用法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混用和错用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即使在许多汉语言文字大师笔下,这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例如: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和以殚精竭虑、律人律己都十分严格的李荣先生,在其文章著作中一般都使用“作”字(但也有极少数地方使用了“做”字);而以细腻缜密、清通如水闻名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却多用“做”字(当然,在其作品中有少数地方也使用了“作”字);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喜欢用“作”字的钱、李两先生笔下,还是在偏爱于用“做”字的吕先生笔下,竟然都可以找到在同一作品中的同样的语境下“做”和“作”混用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2.
刘白羽同志进人古稀之年,身体多病,对文学的热爱却更执著,更投入了。自1984年到1998年,仅仅十四年,先后完成长篇《大海》(27万字)、《第二个太阳》(28万字,这部小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心灵的历程》(90万字,获中国传记文学奖)、《风风雨雨太平洋》(85万字),共计二百二十多万字(散文等短篇未计在内)。白羽同志的晚年,可以说,是他创作历程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一奇特现象,是大可研究的。篇幅浩瀚的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的完成,作家已届83岁高龄,而且身体、心灵都承受着巨大痛苦和重负,这部书仅仅用去四年时间。人…  相似文献   

3.
张嘉(1889-1979),字公权,江苏宝山(分属上海)人,著名金融家、经济学家。1929年,时任中国银行,总经理兼政府财政善后委员会委员的张嘉激远赴欧洲,洽办开设中国银行伦敦办事处事宜,参加国际商务会议,并与欧洲有关国家的银行家商讨中国财经问题。旅欧期间,张嘉傲与当时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的贝祖活(字淞荪,1893年生,江苏吴县人)中国银行董事长李铭(字馥荪,1887-1966,浙江绍兴人)等常有书信往来,张在信中叙述其在欧洲的活动情况,并对中国财政金融政策、中国银行经营方针等多有建议和想法,是研究中国财金史和张嘉个…  相似文献   

4.
《经训堂丛书》刻主毕沅旭光中国古代出版家辞典毕沅(1730—1797),字蘅,一字秋帆,号灵岩山人,清室大臣,又是著名学者。祖籍休宁(在今安徽),迁太仓镇洋(在今江苏),遂为其地人焉。自幼聪慧异常,六岁时即已习诵《毛诗》与《离骚》。长而学问日进,与沈...  相似文献   

5.
江凌 《新闻传播》2007,(8):20-20
联想是主体(人)从某一事物、现象、信息想到:另一事物、现象、信息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的主要形式有四:一是相似联想,即主体(人)对头脑中出现的与某一信息、某一事物(或现象)相似的信息、事物(或现象)产生的联想。在这种联想中,信息、事物(或现象)与联想物之间有某种共同性质或特征。如爱迪生看到天空中美丽的乌儿在欢快地歌唱,便想到人也会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  相似文献   

6.
《文献家通考》一书中郑伟章谈到了高世异,“高世异,字尚同,一字德启,号念陶,四川华阳县(今成都)人,一作蒲阳。生卒年,仕履不详。”  相似文献   

7.
王勃 《湖北档案》2011,(7):34-38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近代中国著名的职业外交家,一度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相似文献   

8.
以下这几组字,也是容易混淆的,在此加以辨析。屈曲“屈”、“曲”读音相同,都读qū。二字都能表示弯曲、使其弯曲(“屈指”、“屈膝”,“曲线”、“曲径”、“弯腰曲背”、“曲突徙薪”)。但是“曲”指弯曲的地方(“河曲”、“乡曲”),又指违背(“曲意逢迎”)、婉转(“曲折”、“委曲”);“屈”不能这样用。“屈”指被迫顺从(“屈服”、“屈从”)、穷尽(“理屈词穷”)、冤枉(“冤屈”、“委屈”);“曲”不能这样用。“曲”读qǔ,指歌曲(“散曲”、“南曲”、“北曲”)、杂剧(“元曲”)、曲谱(“乐曲”),是另一…  相似文献   

9.
一言 《云南档案》2007,(1):23-24,29
钱穆(1895年7月~1990年8月),原名思(金荣),字宾四,曾用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无锡人,一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研究,以博学精思、著作等身而享誉世界,是20世纪中国不可多得的一位国学大师、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相似文献   

10.
1925年上海发生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担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虞和德(字洽卿,以字行)代表上海资本家阶级在这期间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长期以来人们对他在运动中的表现贬多褒少,他久道很多不公正的非议,本文根据可靠的史料,重新讨论这一问题。一、组织“五卅事件委员会”合乎情理,并非“破坏”运动1925年5月15日,上海口资“内外棉”纱厂七厂(今上海国棉二厂旧址)发生劳资纠纷,日籍职员开枪打死我国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10多人,激起纱厂工人罢工抗议。5月30日上海各大学的学生在公共…  相似文献   

11.
老记 《湖北档案》2007,(7):F0003-F0003
这是一张由法国在汉口开设的法国邮局邮出的明信片,法国驻汉领事馆1898年11月在汉口开办一等邮局(今车站路中段)。该邮局由法国巴黎邮政总局直接领导,起初加印法文“Chine”(中国)字样的法国各种普通邮票,1902年以后即开始使用以法文大写“POSTE FRANCAISE CHINE”(法国西邮政·中国)为铭记的在华专用邮票,与法国在各海外殖民地发行使用的邮票图案相同,面值以法国法郎为货币单位。  相似文献   

12.
【编排说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拟订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第七条中,列举了内含较难界定别字的词语249条。这些词语的致误确实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但原来的排列不便于查检。今特将其按音序编排于后(括号内的字是错的),以便广大编校人员在工作中检索参考。还要说明三点:(1)“沟(勾)通”一条欠明确,编排时改为“沟(勾)通信息”、“勾(沟)通敌人”两条一条。(2)“成分(份)犤指物质犦”、“股份(分)(哄)”3条,依《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第版,括号内的字应为参选字。(3)“声呐…  相似文献   

13.
名人博客塑造的媒介文化奇观——兼谈网络自由的幻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亚楠 《新闻记者》2006,(12):48-49
2006年9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1750万,其中活跃博客作者(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万,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而博客读者则达到7500万以上,其中活跃博客读者高达5470万人。就在这欣欣向荣的博客群中,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文化现象——名人博客的兴起。本文将就名人博客所塑造出的媒介奇观进行剖析,对博客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4.
《士礼居丛书》刻主黄丕烈晨光黄丕烈(1763—1825),字荛圃,一字承之、绍武,号复翁、后来主人、秋清居士、知非子、抱守主人、求古居上等,清代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中,卒于宣宗道光初。26岁得中举人,官分部主事。自以怀才不遇,辞百而...  相似文献   

15.
袁秦英 《兰台世界》2006,(3X):61-62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县牟家疃人。中国现代学,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7年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学博士。他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化,为中国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唐初避讳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涉及中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唐高祖李渊沿袭传统,避 其祖之讳。唐太宗出于政治目的,并不刻意避讳"世民"二字。由于"世"与观世音菩萨中的"世"相同,历来 有观世音为避唐太宗讳改称观音之说。本文以发愿文为依据,澄清了这一历史误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百科全书》检索系统评介谭乃立(北京财贸学院图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全书》),已于1994年全部出齐,全套书74卷(包括总索引一卷)共77859个条目,12568万字,其内容覆盖66个学科或知识领域,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必然要有...  相似文献   

18.
书香门第 黎里世交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父亲钝斋,学养有素。柳亚子少年时期即受父亲影响,赞成变法维新。16岁时,就加入黎里镇爱国团体——中国教育会。不久到上海人爱国学社,开始革命生涯。1909年,柳亚子等人组织反清文学团体南社,以文学创作为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斗争服务,以大量的诗词等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鼓吹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19.
李永红 《兰台世界》2007,(3S):65-66
章学诚(1738-1801)中国清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章学诚生于浙东,又立志治史,其思想自然深受浙东学派的影响,并将黄宗羲倡导的“经世致用”奉为自己治学的原则。章学诚有关档案献编撰思想的论述,大部分体现在他的述《史通义》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2000年第5期《读书》刊载了刘禾先生的文章《欧洲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文中谈到,清政府曾将外国人称为“夷人”。英国人最初对“夷”字的翻译有stranger(陌生人)、foreigner(外国人)等译法,而到了1830年,传教士郭实腊开始将“夷”字译为 bardarian(野蛮人)。这一译法,“对鸦片战争的影响非同小可”,“因为‘野蛮人’的说法大大冒犯了刚刚暴发的英国资产阶级的面子”。从文章的内容揣测,刘先生似非研究历史之人,故本人亦不便对其各种史学观点妄加评论,只想就其中有关“夷”字及其含义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