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明确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乘法的初步认识过程,感知乘法的意义,是低年级数学教师致力研究的课题。通过多次实践,教师尝试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几个几相加",在强烈反差中引导学生感知求"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给学生从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近期,笔者有幸参加了山东省枣庄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质课评选活动,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授课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禁连声赞叹.尤其是孙景权老师讲述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到课堂是快乐的、轻松的,也是成功的. 一、导入新颖,故事激趣 教师讲述数学小笑话《乘法分配律》引入新课.一个学生的作业本在“姓名”栏里写着:木(1+2+3).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我的.”老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学生:“木林森.”老师:“那你怎么这样写呢?”“老师,您不是说要学以致用吗?”“嗯,是呀……那你这是用的什么?”“乘法分配律.”老师恍然大悟.在这个环节,孙老师通过数学小笑话引入新课——乘法分配律,对初步预习过的学生来说一定会哈哈大笑,对没预习过的学生也会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相似文献   

3.
邓小年 《江西教育》2010,(10):10-10
“认识乘法”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意义。为达到这个目标,一位老师精心设计安排了3个层次组织教学:第一个层次,让学生感知相同的加数:第二个层次,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第三个层次,在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感悟之后,切实体会到乘法计算所带来的简便。围绕这三个层次,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动手操作、互动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些教师在具体实施中对此却产生了误解,以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按照预先的设计,提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讨论、探究,去各抒已见,去见仁见智。教师则站在一旁,不管学生讨论的是什么内容,都不去干预,只要热闹就好;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都不去纠正,只要有个性就行。一位教师在上《陈太丘与友期》时,让学生举一个与“太丘舍去”中“舍”字的意义相同的词语,一个学生说“退避三舍”,教师也居然说“很好”;另一位老师让学生用“…  相似文献   

5.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1期周万昕老师的《人文情感与知识技能的巧妙结合———〈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一文,觉得有些地方不妥,在此与周老师商榷。该文主要讲作者如何引导学生联系“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学习“乘法分配律”。如从“6×18 6×7=6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分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包括分数乘以整数、一个数乘以分数、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带分数乘法、倒数等。教学时,要着重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下面就这个单元的三节教材以及教学中有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分数乘以整数学生学习分数乘法,是在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加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应在“语文”这个学科范围由教师指导下从事“探究性学习”。语文探究性教学实施的方式很多,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训练与感悟。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语文探究性教学中,应该在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通过训练,提升“知识和能力”,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训练和感悟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就是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进而让学生感悟的。  相似文献   

8.
高丽 《新疆教育》2012,(16):156-156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其重要地位。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是老师教不完的,更多的知识还得靠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内容。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成了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29页的例1、练一练及练习五1~5题。 教材及学情分析 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部分,而运算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核心概念之一,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分数乘法是小学乘法学习的最后一项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以及分数加减法。然而整数与小数乘法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无法类比到分数乘法中,这就需要回到乘法的意义来研究分数乘法了。而乘法在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加法。学习分数乘法相对于整数、小数乘法而言,是并列学习,所以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时候,可以通过图形结合的方式,从整数乘法、小数乘法的意义入手,引导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从而丰富乘法的意义,促进知识的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10.
"乘法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浓墨重彩的篇章,随着课改多年的进程,在《新课程标准》的带领下,让学生怎样来感受乘法的实际意义,值得教师探讨。当前,在新课标的带领下主要是让学生弄明白乘法的产生过程以及乘法的实际意义,通过按群数数的方法研究探讨,感悟乘法的实际意义,并为以后乘法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把乘法的学习重点和意义完全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通过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硬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乘法结合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的乘法、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乘法结合律的模型,逐步感知计算中的“特殊现象”,发展观察、推理、归纳、运用等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四川教育》(87年1、2期)所载胡文彬同志的《教师形象的“藏”与“露”》和李响同志的《给学生以微笑吧》二文的观点,在下均表赞同。然觉意犹未尽,也想凑凑热闹,罗唣几句,以为续貂之尾。胡文的意思是:“在学生面前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所长‘露’出来,把自己的缺点‘藏’起来”,从而“在师生之间挂起一道‘门帘’,让学生看不到老师的全貌,给学生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以为老师‘神’,从而神往,进而敬畏”。李文讲,“在课堂上,面带笑容,给学生以微  相似文献   

13.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是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两个部分。其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寻找探究点: 1.从课题处去寻找探究点。如《将相和》中的“和”是什么意思?又如《金色的鱼钩》中,一个生了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2014,(14):61-62
数学分会场在洛阳市实验小学新区分校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二百余名教师参加了“体验式课堂”研讨会。活动首先南洛阳市实验小学许海燕老师展示了一节数学课,课题为《三角形的分类》。许老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鼓励学生有效的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多元的分享和有意义的拓展”,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提升综合素养,从而落实学校“在体验中快乐成长”的核心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第 2节《分数乘法应用题》 (六年制小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 )是由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而出现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的一步和两步计算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是最基本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的基础,很多复合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它对后面的学习影响很大,学生掌握好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使“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目的整体达标,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 )教师要认真研究分析,把握好教材中例题的编排意图和…  相似文献   

17.
读了《小学青年教师》编辑部转来的《让课插图来得更精当些吧》(以下简称《让》)一.真是有喜有忧。喜的是,随着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语课堂正在走出过去老师言堂的牢笼。更多地听到了来自学生的声音.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得到强化。同对,《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敢于去发现、击质疑、去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一节数学课上,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算式的意义后,老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说出它的意义。学生回答诸如“2×3”表示3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但是,书上有这样一题:“2×1”,学生脱口而出:“一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很明显,回答是错误的。“2×1”这样的乘法算式不能用乘法的定义去解释。那么,它们之间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 的确,数学教材中象这样的地方很多。如第十册教材中举例“2、4、6、8、10……是偶数”,那么,“0”是不是偶数?”。  相似文献   

19.
胡宏伟 《教师》2010,(1):90-91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学习内容。“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特色内容,其学习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块自主活动的探究天地,让学生去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的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凌老师执教《1亿有多大》,以探索为主线组织活动,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在学生“预习——上课——作业”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学习方法去探讨和预习。本文试就预习、上课、作业等几个环节,具体地谈谈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