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嗟来之食》被选人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将“从而谢焉”解释为“于是断然拒绝(黔敖的施舍)。谢,辞谢。焉,指代施舍。”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应该译为“(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  相似文献   

2.
高语教材《鸿门宴》一文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字,课下未作解释。《教师教学用书》悔整个句子翻译为:“只叫张良留下辞谢。”其他参考资料均依此说。可见,资料编写者都认为这里的“谢”是“辞谢”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这里的“谢”应该是“道歉”、“谢罪”的意思。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3.
一、谁“谢”人教社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二册(1993年版)在吴晗《谈骨气》后,附了一则短文《不食嗟来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扬其眉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课本对“谢”作注: “[谢]推辞,谢绝。”谁推辞、谁谢绝?当然是饿者啊。  相似文献   

4.
饮食与气节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日:“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檀弓下》)  相似文献   

5.
初中一册语文《乐羊子妻》一课中,把“嗟来之食”注解为“不敬的施舍”(见该书168页注⑦。这显然只是意译。如果字字落实了来讲,那么,它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 现在我们不妨先看看《礼记·檀弓下》中的一段:“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辑屦,贸贸然  相似文献   

6.
历来研陶者均认为,陶渊明要对檀道济所馈之粱肉“麾而去之”,是因其不吃“嗟来之食”。然道济之馈粱肉本质上绝不同于黔敖之施舍.而是赠予。事实是檀道济赠物的特殊情境引发了他的自卑情绪,于是道济的平常之言使他觉着自己陷入了一种“鱼和熊掌”似的困境,接受道济的馈赠变成了一种侮辱。因这种情绪化的认识,所以毫不客气地对檀道济的馈赠“麾而去之”。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将《秋水》一文中“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译为“这时候,河伯才转过脸来”(《教学用书》第159页),将“旋”译为“掉转”,“面目”译为“面部”(教材第79页注释⑩),这些翻译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对高中语文传统篇目《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中“①媒人去数日 ,②寻遣丞请还 ,③说有兰家女 ,④承籍有宦官”这四句诗 ,课文注释说 :“这里可能有脱漏或错误 ,因此这四句没法解释清楚。有人认为‘说有兰家女 ,承籍有宦官’。两句当在‘阿母谢媒人’之后 ,是阿母辞谢媒人的话。意思是说有兰家之女 ,出身于做官人家 ,可配太守之子 ,而自己的女儿出身微贱 ,不能相配。但这两句后边 ,恐仍有脱漏之句。”笔者认为该节诗文不存在上述的脱漏现象 ,更不能把“说有兰家女 ,承籍有宦官”句移到“阿母谢媒人”之后。要正确理解该节诗文 ,必须理清其表述…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孟子的这个话主要是对士大夫讲的,那么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就不需要骨气了呢?春秋时期有个故事。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有个难民经过。他傲慢地吆喝道:“嗟!来食。”用今天的话就是说:“喂,来吃吧!”看他那副脸孔、那个神气,这对于把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吃这个饭的滋味比死还难受。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孟子的这个话主要是对士大夫讲的,那么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就不需要骨气了呢?春秋时期有个故事,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有个难民经过,他傲慢地吆喝道:“嗟!来食。”用今天的话就是说:“喂,来吃吧!”看他那副脸孔、那个神气,这对于把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吃这个饭的滋味比死还难受。这个难民是有骨气的,宁可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也不接受这种带侮辱性的施舍。这个难民倒下了,但他的骨气千秋昂首挺立,千秋光耀神州,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相似文献   

11.
一、“为人洁白晰”。教材对“洁”没有解释。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简单地译为“为人皮肤洁白”。我认为,“洁”是“品德高尚”的意思。从“为人洁白晰”句看,译为“为人皮肤洁白”,“洁”字没有着落。如果简单地把“浩”也释为“皮肤洁白”,有重复之嫌。从《辞源》中“洁”  相似文献   

12.
对韩愈的名篇《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段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的解释,各家却有不同的意见。1998年6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句读之不知”一句解释为“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而把“或师焉,或不焉”一句解释为“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这里把“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当作结构助词,翻译为“的”(一般是不翻译的)。2000年11月版和2003年12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对此句的解释则改为“不通…  相似文献   

13.
<正> 一、《齐晋鞍之战》的“系桑本焉”上海版职工业余高中课本,第一册126页注解解释道:“系桑本焉:拔起一棵桑树拴在车后,系:拴,这里文字上省略了拔起的意思,本:树干,焉:于是的合音,这里指车后。”按照该注的解释,实在令人费解。高固是只身冲入晋军的,晋师是战车“八百乘”,只身在重围之中,已是十分危险,哪里还会有时间拔树,拴树呢?假使存  相似文献   

14.
高中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教材注:“[何择焉]挑选它什么呢?意思是都一样。”把“择”解释为“挑选”,不够妥当。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择”还有“区别”的意思,例《吕氏春秋·简选》:  相似文献   

15.
在我所见到的各类教参中,对《孔雀东南飞》中“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这段话的解释几乎都是“这里可能有脱漏或错误”,故以“没法解释清楚”作结。在这个大前提下,有人作了如下解释: “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两句当在“阿母谢媒人”之后,是阿母谢媒人的话,意思是有兰家之女,出身于做官人家,可配太守之子,而自己的女儿出身微贱,不能相配。(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  相似文献   

16.
朋友向我推荐了许多电影,他说:“女孩子应该看一些让自己高兴的电影,心情好,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于是,他让我看《天使爱美丽》,  相似文献   

17.
《渔家傲》注:“〔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仔细推敲,觉得这条注释甚有不妥之处。首先,把“衡阳雁去”解释为“雁去衡阳”,其中的“去”字究竟应该作何理解?是当“离开”讲,还是当“去到(飞往)”讲?如果当“离开”讲,便成为“雁离开衡阳”,这显然与范仲淹原词的意思大相径庭。如果“去”当“去到(飞往)”讲,即“雁去到(飞往)衡阳”,意思倒是通。但这样解释,一来与“去”的古汉语词义不合,二来把“雁去到(飞往)衡阳”说成“衡阳雁去”,这  相似文献   

18.
道歉     
马岩收 《课外阅读》2011,(10):189-189
课间活动,我在教室里和同事讨论课上的一道数学题,正说到节骨眼的时候,“砰”,门开了,闯进一位同学,仔细一看,是我们班最爱“管闲事”的矫玉涛,他急乎乎地冲我说:“老师,外面有个五年级的大哥哥,撞了我们班的邢安林,没道歉就走了,我追上去让他道歉,他不听我的。”见到他气喘吁吁,一脸委屈的样子,我知道他恨不得我能马上为他做主。我一听是这么一件事,也没在意,何况正在和同事讨论题,就对他说:“我知道了。”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  相似文献   

19.
请说对不起     
这天户外活动时,我班的源源同浩浩玩闹着,源源不留神一巴掌打在了浩浩的脸上,但就是不肯说“对不起”。看他丝毫没有道歉的意思,我决定过去调解一番。当浩浩委屈地向我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以后,我劝源源给浩浩说“对不起”,没想到小家伙却鼓起腮帮,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我对他进行了说服教育,当我讲到:不管是谁打了人,都要给别人说“对不起”来表示你的歉意,另外一个人应该原谅他,并且说“没关系”时,源源立即接口说:“没关系”,真让我哭笑不得,瞧:他打了别人居然还说没关系。最后,在我的一再教育下,源源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浩浩说了一声“对…  相似文献   

20.
王宏伟 《语文知识》2005,(12):20-20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事”的解释是“国家大事”,对“国是”的解释是“(书)国家大计:共商国是”。它们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呢? “国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