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有的公开顶撞,拒不认错,有的是一声不吭,用沉默来反抗。遇到这种“顶牛”情况,有的教师训斥指责学生,甚至体罚。结果越搞越僵,既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也伤害了师生感情,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更加不利。与一些爱“顶牛”的学生谈话,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最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弄清问题的原委,想想学生为什么会“顶牛”,如果是这样进行一番分析后,也许教师的心  相似文献   

2.
学生顶牛这种现象,在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处理不当,往往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 既影响学生学习,又妨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引起学生顶牛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最常见的大体有以下几种:第一,有的学生有“吃软不吃硬”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学生做错了事,好好对他讲,他容易接受,如  相似文献   

3.
批评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门艺术 ,教育者采用的方法要灵活巧妙 ,否则事与愿违 ,达不到教育的预定目的。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五忌”。一忌点名常言道 :“人要脸 ,树要皮。”教师在学生犯错误后切忌在课堂上“杀鸡儆猴”。因为这种方式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无疑是给学生宣读“判决书 ,”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产生破罐破摔的念头 ,跟教师顶牛 ,教育的结果反倒把学生推向反面。其实学生犯错误并非都是有意的 ,多数是一时思想幼稚 ,分不清是非引起的 ,有的则是受人教唆所导致。所以 ,批评犯错误的学生要注意选…  相似文献   

4.
学生“顶牛”怎么办?王月英孙兴良我们做班主任的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你批评他,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跟你“顶牛”。这时,班主任要把握好批评的“度”,如果大动肝火,不注意耐心启发,便会造成僵局。那么,应如何教育学生放弃“顶牛”,并认识和...  相似文献   

5.
许多教师觉得爱“顶牛”的学生很难对付。教师恨铁不成钢,可学生偏不买帐。有时候碰上一件棘手的事情,往往搞得师生都很狼狈。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有的公开顶撞,死不认错,有的是一声不吭,用沉默来反抗。遇到这种“顶牛”的情况,有的教师用训斥指责甚至体罚来对付。结果越搞越僵,既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又伤害了师生感情,  相似文献   

6.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可缺少的方式。批评要讲究方式,把握分寸,要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和学生的心理个性“对症下药”,让学生心服口服地认识错误,切不可简单化。如果教师的情绪偏激粗暴、方法不当,或者由于学生性情孤僻冷傲、感情冲动,有时会出现学生与教师“顶牛”的现象,形成僵局。陷入僵局后,学生对教师苦口婆心  相似文献   

7.
有教师把学生赶下河的吗?我就见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责任心很强的班主任,他躲在窗外观察班上学生上课的情况,发现一个女学生在和同座的同学讲话。他火了,立即走进教室,当众批评这个学生。谁知学生一口否认,他就当场把学生带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可学生还是不认错.办公室的其他老师看到学生与老师顶牛,就纷纷前来帮助“端正态度”。学生在老师们七嘴八舌的批评、指责、排斥下,低头不吭声了,不料她突然一扭头冲出办公室,“扑通”一声跳下了河。学生跳河的事是极个别的。平心而论,没有哪个教师会有意把学生“赶下河”。教师的用心,  相似文献   

8.
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你批评他,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跟你顶牛。这时,教师如果大动肝火不耐心启发,就会造成僵局,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收不到教育效果。一般情况下,学生不肯立即承认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怕丢面子,有的怕教师把错误写进评语中,有的怕通知家长,受到家长打骂等等。也就是说,学生犯了错误以后,有畏惧心理,徘徊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然而,苦口良药毕竟难以下咽,逆耳忠言更难以接受。虽然批评是教育学生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教育实践离不开批评,但是如何使批评既一针见血又留有余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使学生欣然接受,教师就要像艺术家那样研究和掌握这门艺术,做到“五宜”、“五忌”。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发生学生与教师“顶牛”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在作崇。逆反心理不仅会抵消批评的教育效果,导致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人际关系的不相容,有时甚至会造成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注重教育语言的艺术性,用“巧言”、“妙  相似文献   

11.
在师生关系中,常见“顶牛”现象。老师要某位学生干某事,他偏不干;老师批评他,他不接受。和老师唱“对台戏”常常是这种“顶牛”现象的具体表现。而这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攻击性行为,它是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使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范围广、类型多、特征复杂。就范围而言,中学生“攻击”的对象除老师外,还有同学、家长和社会人士。类型主要有需求不满足型、取乐型、迁怒型、模仿型、报复型、病态型等等。其特征有隐蔽性、偶然性、复杂性、组织性、破坏性、仿效性、预谋性和手…  相似文献   

12.
教书育人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批评”是教师常用的教育手段,但其效果却往往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并没有接受教师的批评而改正错误.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教师所期待的,但这样的结果却与教师批评的艺术关系甚大.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精心设计批评的方式,以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笑 《家教指南》2006,(6):48-49
6岁的孩子爱“顶牛”,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一段经历。有的孩子是有时顶牛,有的孩子是一段时间顶牛,有的孩子却总是爱顶牛。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同时,往往可能碰到学生顶牛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是教师批评不符合事实,教师本身不检点,自身不正,虽令不从;或者是教育方式不当,一见到学生有错误就放开嗓门劈哩叭啦地“放鞭炮”,把学生挖苦一顿而显出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结果呢?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殊不知,这一切,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教育教学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5.
批评是一种育人的手段,运用得当可促人警醒,反之,也易产生负作用。批评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认识错误,进而转化成学生自觉的“自我教育” 行为,主动完善自我。但在个别教师那里它却成了一把伤害学生心灵、破坏教育基础的“双刃剑”:或出口带脏,用语不检;或疾言厉色、讽刺挖苦;或不留余地、过于极端。这势必给学生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拉大师生心理距离,增加教育难度。因此,批评学生不能随心所欲,要使之转化成学生具有长效功能的“自我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有的教师批评学生,学生心服口服;有的教师批评学生,学生口服心不服;有的教师批评学生,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而适得其反。由此可见,批评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讲究批评教育的艺术与方法,使批评变得"美"一些,才能真正起到批评教育的作用,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批评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但学生在接受批 评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反抗情绪。因此,教 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良药甜口,忠言顺耳”, 使批评收到最佳的效果。 一、冷静理智。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偶尔会“恶作 剧”,以此吸引别人,表现自己。如果教师能冷静理 智地处置,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现在很多教师都注意做差生转化工作,这是好现象。其效果,有的好有的差,这也是事实。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恨铁不成钢,操之过急,教育方法简单。由此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老师教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和老师顶嘴,甚至“对着干”。 问题出在哪里呢?有些教师看人戴着有色眼镜,他们较多地注意差生的缺点和错误,把焦点聚在“差”上,多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批评方法,这就叫做“同位补差”。那么教师为什么喜用同位补差的方法呢?原因有三:其一是跟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有关。责任心强的教师看到差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或化解学生矛盾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是班主任经常采用的手段.同样是批评教育,性格温和的学生往往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错误;而那些颇有个性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甚至发生与班主任"顶牛"的现象,置班主任于尴尬境地.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应对学生的"顶牛"现象呢?下面笔者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场面:在大庭广众之下,当你批评已经犯了错误的学生时,学生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还和你“顶牛”。出现了这样的僵局后怎么办?有人可能要说:为了保持老师的尊严,一定要在当时把犯错误的学生“整”得服服贴贴的。我认为,学生和老师“顶牛”后,老师应该十分理智地先“假旗息鼓”。正确的做法是在事后通过疏导和启发使学生逐渐地去认识错误并主动改正错误。否则,就会导致和你“顶牛”的学生在给你“下不来台”后,“破罐子破摔”,一错再错。在本学期刚开学的一次班会上,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谈了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