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描述建国初开展的"批判<武训传>运动"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指明这是建国后"以<人民日报>为核心,发动、引导"的第一场思想改造运动,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场所'进行‘表达、检验、相识',进而铸就党所倡导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改造模式.而这一模式又成为日后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2.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报应淡化"名人情结"--从鲁迅不借重名人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办刊物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借重名人,这一思想贯穿于他办的所有期刊之中.办<语丝>,他说"<语丝>自发刊以来,编辑一向是‘有闲阶级',决不至于‘似乎太忙,不过虽不忙',却也不去拉名人的稿子……",办<莽原>,创刊之初,他就定下了这么一条原则:"脂粉骷髅"式的散文或小说和"祖母教训"似的大小诗,即使文字技巧很优美,作者的名望也很大,但<莽原>为着不愿做隔靴搔痒的无病呻吟,和保持它的粗糙泼辣的青年态度,也不得不向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胡适     
在中国近代史上,在华夏文坛中,鲁迅与胡适可谓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1951年10月19日邮电部发行纪11<鲁迅逝世十五周年>同图异色纪念邮票一套2枚;1962年2月26日邮电部发行纪91<鲁迅诞生八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1枚;1966年12月31日"文革"期间发行纪122<纪念我们的文化革命先驱鲁迅>纪念邮票一套3枚;1976年10月19日"文革"刚结束,发行J11<纪念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纪念邮票一套3枚;1981年9月25日邮电部发行J67<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共计五套11枚之多,仅次于毛泽东邮票的枚数,在革命先驱孙中山纪念邮票枚数之上.  相似文献   

5.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参寥子集>提要引吴可<沧海诗话>曰:"……又'诗成暮雨边',秦少游曰:'雨中、雨旁皆不好,只雨边最妙.'"按:吴可<藏海诗话>原文为:"又诗云:'暮雨边.'""成"作"云".今检僧道潜<参寥子诗集>卷二,亦无"诗成暮雨边"之句,惟<次韵少游学士送龚深之往金陵见王荆公四首>之二云:"梦幻皆输古竺干,功名何用咤燕然.羡君一棹江南去,碧荠时鱼暮雨边."该诗末句当即吴可<藏海诗话>所谓"暮雨边".<总目>误"云"为"成",令人误认"诗成暮雨边"为一句,中华书局整理本即作如是标点.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0世纪末,英国学者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目的是在面对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流行文化的时候,唤醒人们的批判意识,呼吁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7.
<编辑之友>杂志2009年第2期刊登了安拴虎先生撰写的<浅谈"冒号+'因此'"句式不成立--兼与<编辑学报>商榷>[1]一文(以下简称"<浅谈>"),对<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有问必答>栏目刊登的答读者问[2](以下沿用<浅谈>中的简称"<答疑>")"难以苟同",并从3个方面论述"冒号+'因此'"句式的错误.我们仔细读了,认为<浅谈>的论述多有不妥,现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8.
安拴虎 《编辑之友》2010,(12):104-106
<编辑之友>2009年第2期发表了拙作<浅谈"冒号+'因此'"句式的不成立>(为行文方便起见,以下简称<浅谈>),文章是与<编辑学报>长年来将一些说明因果句处理成"冒号+'因此'"的句式的做法以及与<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同仁"的"答疑"进行商榷的,不意却引来李兴昌、陈浩元两先生的副题为"答安拴虎先生"的文章(<编辑之友>2009年第11期),主张:"说明原因的复句+冒号+'因此'"的标点法足对的(以下简称<是对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前世所遗珍宝为数众多,历代士大夫阶层皆有赏玩古董之雅好.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宋代欧阳修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在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记述南宋杭州土俗民风的<都城纪胜>一书"诸行"中,出现专门买卖"骨董"的商市,"如七谓之'骨董行',浴堂谓之'香水行'是也."  相似文献   

10.
按说,经过这几场大风大浪之后,<三上桃峰>事件就该尘埃落定了.但是,随着<三上桃峰>的准备平反和正式平反,关于<三上桃峰>编剧的署名问题,却掀起了许多波澜. 1989年,杨孟衡在该年度的大型文学刊物<黄河>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纪实文章,题目为<桃源风云--<三上桃峰>事件纪实录>.文章中说:1978年8月,<人民戏剧>编辑部把平反的消息通知贾克和杨孟衡,并约他们写文章批判"四人帮"的罪行.  相似文献   

11.
在青年评论家曹林最近出版的评论集中,有一篇文章<从造谣到黑客:批判的价值次序>,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觉得,能够有人提出"批判的价值次序"这样一个命题,反映了当代新闻评论进入了一个"反思"的层次,即深入地思考评论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崔恩卿最近出了一本诗集和一本画集,<信报>刊登了一篇特别报道"一段报业佳话",正是关于两部新作的讨论.画集叫<崔恩卿心画>,诗集叫<渔者心曲--崔恩卿报业诗话>,他在自序中写到:"时过境迁,回头看看这些‘白纸黑字',那些已成‘陈迹'的情景又浮现出来.情境之中,也还有些回味."  相似文献   

13.
"打杂",尤其是为文学青年"打杂",是鲁迅一生中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主要工作之一.1926年11月,鲁迅在厦门大学致信许广平说:"我先前在北京为文学青年打杂,到这里,又有几个学生办了一种月刊<波艇>,我仍然去打杂."(<两地书·七三>)1929年7月,鲁迅在致章廷谦信中又说:"上海大热,我仍甚忙,终日为别人打杂,近来连眼睛也有些坏了."(<鲁迅书信集>上卷228页)据鲁迅自叙,光1925年至1931年,他为青年作者、译者编校的译著书目就有19种.  相似文献   

14.
吴道弘编审的随笔<书旅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有<我的<书评例话>>一文,其中解释<书评例话>一书的取名缘由道:"是因为书中'例话'部分是一组系列文章,内容比较系统,叙述也较简明,有例有论,就以它代表本书了."  相似文献   

15.
"鬼斧神工"不能形容天然景物 "鬼斧神工"语出<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jù,一种像钟的乐器),鐻成,见者惊犹鬼神."成玄英疏:"雕削巧妙,不类人工,见者惊疑,谓鬼神所作也."后用"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制作技艺高超,构思巧妙,非人工所能达到.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五回:"以鬼斧神工之技,成天造地设之文."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而其工程之大,成立之速,真所谓鬼斧神工不可思议者也."秦牧<艺海拾贝·酷肖>:"这个小故事我想不是无稽的,因为世间的确有许多'功参造化'、'鬼斧神工'的巧匠."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一生都与报刊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中国报人及革命家纷纷以报刊作为战斗阵地的同时,他却又在文章和书信当中对大众传媒表现出了担忧,认为大众传媒导致了人们思想齐一化和从众主义,这与中国当时的现状和鲁迅个人受到西方世纪末思潮的影响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汽车     
高兴 《兰台世界》2012,(7):17-18
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细小物象,他三言两语的戏谑、讽喻又往往道破事物的本质。本文从鲁迅作品中选取一物——汽车,探讨鲁迅与"汽车"的精神联系,揭示一些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一、中国文人的"汽车"情结——从梁实秋的创伤记忆谈起梁实秋曾在《关于〈胡适的汽车〉》中回忆《萌芽月刊》对他的批判之辞[1]198,大意是攻击他"每天坐着一辆汽车到学校去授课,那部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三版使用手册(简称<使用手册>)第52页关于世界地区表的使用规则第7条说:"主表D(9)2/(9)74及D(9)8/(9)88各类目,当其上位类依世界地区表复分时,应在复分号前加'0'.例:<美国财政法>,入D(9)43.071.2;<美国税收法>,入D(9)43.271.2;<苏联司法行政>,入D(9)81.051.2;<苏联司法教育>,入D(9)81.551.2."同时该书第73页关于"类目复分加‘0'规则"中又重述了这一规则,并举出了"<英国财政法>入D(9)43.056.1"等例子.  相似文献   

19.
武力宏 《编辑之友》2010,(11):80-82
<编辑之友>2010年第5期刊登了李俊丹、郑月荣题为"对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几点建议"的文章.文章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不足之后,提出了"建议统一使用'顺序编码制"'"建议规范文献类型标志""建议规范参考文献表的标题""起止页码之间应用'一'或'一'""建议引文是专著或期刊的文献页码放在正文参考文献序号后"及"建议规范副题名及说明题名文字前的标点"(91~93)等6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展开这个题目之前.我先引用<青年文摘>2009年5月下第10期蓝版一篇小短文<大学是什么>,作者张巨成. 全文如下:"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此后,蔡元培义多次强调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