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一般来说,诗歌不是以直说的方式,而是以对外物形象(意象)描绘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是借外物形象隐喻和暗示思想感情,这外物形象便自然成为思想感情的象征。因而,诗人诗歌创作的秘密说到底,就是为他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找到一种最恰切、最形象、最典型的外物形象,也就是说,要为他表现的思想感情创造一种最合适的象征。所谓最合适的象征就是,诗人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外物形象“的同构”性的表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结构”形式与外物形象的“结构”形式获得了“同构”性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得到了隐喻和暗示性的表达,诗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2.
一、谐音的运用十分普遍。诗歌常借谐音表情达意。在古代,人们往往把感情寄托在成双成对的事物上,如比翼鸟、连理枝、出双入对的鸳鸯、双双飞舞的蝴蝶。此外也常常借谐音以表情意,如用“丝”、  相似文献   

3.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提出: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意”是文章的统帅。有了“意”才能确定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式,才能选择文章的题材,这是一篇文章成败优劣的关键。那么,如何提炼和强化文章的“意”呢?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炼意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界看法比较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而“借音”,即“借音析字”这一辞格能否成立,则至今尚有争议,前不久有篇题为《“谐音析字”辨析》(以下简称为《辨析》)的文章说:“借音的客观基础是两个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声音分析的问题。它的语言特殊格式是A(音)=B(音)。显然,把借音作为析字来认识是不够妥当的。”(《修辞学研究》第二辑342页)按照这种看法,“借  相似文献   

5.
<正>善借外物,能够帮助我们化不利为有利;善借外物,能够使我们更容易获得成功;善借外物,能够让我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看吧,草地上的那片牵牛花,就是善借外物的高手。它们没有结实的躯干,却以自身柔软的藤蔓攀附而上,在竹竿上颔首,在小灌木枝上微笑……犹如一片沉寂中的精灵,它给了人们极大的鼓舞。那纤细的枝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很重视含蓄笔法的运用,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通过运用双关、谐音和析字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物寓意、欲言又止的笔法,产生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2003,(11)
[坛子]论坛的戏称。[网蝶]对女性网络用户的称呼。[瘟倒死]Windows的谐音,有贬义色彩和谐趣意。[瘟酒吧]Windows98的谐音,有谐趣意。[馨香]电子信箱。“信箱”谐音。  相似文献   

9.
“寓言”、“重言”是《庄子》一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寓言取材广博,借助一切外人外物来论“道”,占全书的比重最大。重言是包含在寓言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两者均以“藉外论之”为手段。重言是指以人物形象为主角的寓言,包括传说、历史中的人物及作者虚拟的得道之人和普通百姓。形式上大多与对话体和语录体相仿,主要通过刻画他人言行而取得“真实”的效果,占全书的7/10。寓言、重言的使用,体现了《庄子》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谐音表达手法多种多样,构成较复杂,按其谐音的表达方式可分为数字代码谐音,汉字谐音,英文简写谐音,数字与字母、符号与字母合写谐音,汉语拼音头字母谐音等类型,它的产生主要与拼音输入法、汉语语音基础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11.
皮壳     
解释:原义:人、动植物或其他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网义:Picture的谐音,简称P客,指一种在网络上以图片为主的表达方式。是继E-mail、BBS、ICQ、博客、播客之后又一种全新秋果儿的皮壳真漂亮、真有型呀!今天你皮壳了吗?皮壳到底是名词还是动词呀?  相似文献   

12.
作文需要习作者有着健康的情感,感情与外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情与物的嫁接、情对物的选择、情对物的改造这三种基本的移情表达方式的运用,可避免学生写作时由于情与物的离脱而造成文章的空洞与呆板。  相似文献   

13.
寻常词语的艺术化是指把寻常词语创造性地运用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读者对该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事物、人物的特征、行动的理解,使其产生不寻常的表达效果。 据说有一次汪精卫做寿,有人给他送了一副对联:“昔有罕见之才,今具盖世之德”.汪精卫十分高兴,叫人贴在大堂之上。殊不知人家借“罕见”和“汉奸”,“盖世”和“该死”谐音,巧妙地将其联缀成意,写成对联来痛骂他这个卖国求荣的汉奸。这种将词语如此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艺术化地加以处理的方法,令人叫绝。  相似文献   

14.
作文需要习作者有着健康的情感,感情与外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情与物的嫁接、情对物的选择、情对物的改造这三种基本的移情表达方式的运用,可避免学生写作时情与物的离脱而造成的空洞与呆板。  相似文献   

15.
许青华 《现代语文》2003,(12):45-45
纪晓岚是清代一位既有正气又卓有才华的文学家,他和当时的重臣和珅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一次时任侍郎的纪晓岚和时任尚书的和珅坐在一起闲聊,恰逢一条狗从前面走过。和珅企图借狗骂纪晓岚,于是指着狗故意问道:“是狼是狗?”纪晓岚立刻窥出了和珅的用心,马上答道:“垂尾是狼,上竖是狗。”和珅本想借“侍郎”与“是狼”的谐音指桑骂槐,纪晓岚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尚书”与“上竖”的谐音“回敬”和珅。和珅不但没有占到便宜,还自取其辱,只好满面羞愧,败兴而归。纪晓岚妙语戏和珅!河北@许青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7.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给产品取怪名,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时尚,电视上、广告中、小摊前,到处都是夸张的宣传,让人见了说不清是什么感觉。这些取怪名的手法五花八门,归纳一下可分四种类型。一、谐音取名法。就是借用名人姓名的谐音给产品取名,其目的就是借名人的名气打开销路,如:止泻药“泻停封”,涂改液“流得滑”,羽绒服“王小鸭”,还有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药“依能静”,喂猪的饲料“猪食茂”等等。为了促销,那些广告词也写得朗朗上口,如:“止泻?用泻停封,快!”真是煞费苦心。二、歧义取…  相似文献   

18.
谐音衔接作为一种语篇衔接手段,可以分为“显性谐音衔接”和“隐性谐音衔接”两大类。文章运用从网络上收集.到的“杯具”及衍生的谐音流行语,对这两大类谐音衔接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谐音衔接在本质上是语义的,语音只是衔接的表层手段,深层目的是实现篇章的语义连贯。  相似文献   

19.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见者远"是借"登高";"闻者彰"是借"顺风"。会借助外物做事,往往事半功倍,不会借助外物做事,往往事倍功半。明代文学家徐文长就擅长借助外物。徐文长从小就聪明、机智,整个人都充满了情趣。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锻炼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  相似文献   

20.
<正>"折柳"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柳"虽然只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事物,却常常是人们感情的引发点,更是离愁别绪的归结处,诗人的满腹难言之隐和满腔情愫也多借"折柳"倾诉。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本文试从民族感情积淀的角度,把握中国文学中"折柳"这一"离情"之物化,开阔对诗歌意象探究的视野。那么,离情怎么会与折柳有关联呢?一是"柳""留"谐音。折柳送别表示送行者对行人挽留不住,借"柳"表示留恋之意。二是与柳条顽强的生命力有关。《战国策》中讲到杨树枝"横树之则生,倒树之亦生,折而树之又生。"杨柳同科,习性相近,一株柳枝随便插到哪里,只要有水土,它就能够成活生长,适应性非常强。送行的人图个吉利,希望行者在外,能够服水土,随遇而安,于是柳枝成了这一愿望最好的象征物。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