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据"的学问     
对新华社的通稿经过“据”后见报,这是报社编辑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在于:使容量大小不等、读者对象不同的报纸,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采用国家通讯社的电讯稿。然而,这“据”中很有学问。在高明的编辑笔下,经过“据”,电讯稿便去芜存精,变得短小精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可在另一类编辑手中,则有可能“据”掉了电讯稿的“灵魂”,让人读后不得要领,瞠目结舌!请看典型一例:2005年8月22日某报刊发的消息《中国已拥有4枚地层年表“金钉子”》,是根据新华社电讯稿“据”成的。然而,当读完消息全文后令我很不满足,不禁要问:“中国的这…  相似文献   

2.
对新华社的通稿经过“据”后见报,这是报社编辑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在于:使容量大小不等、读者对象不同的报纸,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采用国家通讯社的电讯稿。然而,这“据”中很有学问。在高明的编辑笔下,经过“据”,电讯稿便去芜存精,变得短小精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可在另一类编辑手中,则有可能“据”掉了电讯稿的“灵魂”,让人读后不得要领,瞠目结舌!请看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3.
“红中社”的全称为“红色中华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组织机构.红中社在出版报纸的同时,还将一部分新闻编成电讯稿对外播发.中央苏区没有建立一个通讯社来专门从事新闻发布工作,所以由《红色中华》报社兼差代办.“红中社”不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的简称,所谓“一苏大会”开幕之日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的说法,并没有确切的文献依据.《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后,继续兼做编发新闻电稿的工作.这项业务在1939年从新中华报社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新华通讯社遂告诞生.  相似文献   

4.
“署名文章”应署名盛祖宏以前在一些通讯社发的电讯稿中,常常是这样的开头:“××日报今天发表署名文章……”至今在电台、电视台的广播中,仍袭用“署名文章”的做法,不说出作者的姓名。署名文章本来署了名,转载或转播时为什么不给作者署名呢?如果说,过去在极左思...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杯比赛期间,路透社的一则电讯稿中称中国的体育记者为“初出茅庐的体育狗仔队”,被狗仔大本营的通讯社这样称呼,和企业的产品获得了什么国际认证一样可喜可贺。当然这等荣耀的桂冠也不是轻易就可获得的,他们是以在比赛期间出色的表现取得的。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新华社是国家的通讯社,过去几年就是垄断新闻。”我认为这是一种极为荒谬的论调,因为这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对社会主义的通讯社进行恶毒的污蔑。什么叫垄断?我们都知道,垄断这个概念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到垂死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它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按照“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解释:垄断就是把一个或几个生产部门的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集中在自己手里的资本家,为了规定高昂的商品价格和获取高额利润而进行的勾结或联  相似文献   

7.
3月21日《新华日报》一版快讯栏内摘发了新华社电讯稿《专业户聘请专职秘书》一稿,此稿的开头写道:“专业户黄鹤清聘请的私人秘书已经走马上任,协助业主专职处理来信来访及其他事务”。这篇新闻的主人公黄鹤清是哪县哪乡哪村人氏,读完全文不得其解。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查看了同一天的其他报纸,发现凡登有这篇新闻的报纸都写明“专业户黄  相似文献   

8.
今年2月,就两篇国际新闻未被采用的问题,我们总编辑专门向时事处查问,并同编辑人员一起研究了《解放日报》国际版的特点,详谈了自己对国际报道选稿标准的意见。这件事令我感触良深。长期以来,由于报社“老总”的眼光总是盯在国內报道上,时事编辑中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把发国内电讯稿当作“硬指标”,惟恐漏发了稿件;把发国际电讯稿当作“软任务”,惟恐多占了版面。这种倾向十年内乱中尤为明显。当前,根据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总编  相似文献   

9.
喜见新华社10月17日报道彭真副委员长在会见德意志新闻社社长蒂洛·波勒尔特时透露:《估计特别法庭在本月底或下月初开庭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这类不寻常的消息,由我们的通讯社报道出来,这是很少见的。长期以来的“惯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时,透露重大新闻一般都是由西方通讯社或报刊先报道,我们的通讯社和报刊再报  相似文献   

10.
突发事件是对记者最富魅力的挑战。1992年4月8日,巴勒斯坦国总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撒哈拉沙漠中失踪,继而死里逃生重新露面;这一天,世界各大通讯社各显神通,那种争分夺秒的时效竞争,难怪使人感慨:“在重大新闻面前,一分钟好比一个世纪。”第一个高潮——遇险急稿!路透社开罗电据利比亚通讯社报道,一架载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的飞机在利比亚沙漠上空失踪。这是当天西方通讯社发出的第一条关于阿拉法特的消息,时间是北京时间上午7点38分(以下时间均为北京时间)。在西方四大通讯社中,路透社又抢了第一。100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一家采用电讯稿的报刊是一八七二年在上海创刊的《申报》。当时《申报》在英国人美查等的主持下,出于竞争的需要,非常重视新闻稿件的采写。一八八一年七月,清政府在天津与上海之间开始架设大规模的电报线路——“南北洋电报干线”。这条线路从天津沿大运河而设,跨长江,过镇江,抵上海。它从两地同时开始施工,十一月十九日在山东境内汇合。同月二十八日竣工,十二月二十四日交付使用。这是当时我国最长的一条电报线路,全长三千余华里,它的建成为南北通讯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八八二年一月十六日,《申报》刊出了该报驻天津访员(记者)两天前发来的第一条电讯稿,内容是清朝皇帝光绪给欠解铜款的云南按察使衔侯补道台张承颐以“摘去顶戴”的处分。消息全文摘录了有关这一处分的“上谕”,是为我国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开始。《申报》在这一天还同时发表了编者的“按语”:“(一月十四日)十一点钟,  相似文献   

12.
褚万宗 《青年记者》2002,(11):16-16
新闻,据1979年版缩印本《辞海》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新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二是指被人当作谈资的新奇事情。《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相似文献   

13.
来丰  张永贵 《新闻界》2002,(3):22-24
1872年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这为中国通讯社发展之始。其他国家在中国开办通讯社一直要到20世纪以后,但发展迅速,尤其是日本的通讯社,一时间几乎有超越路透社之势。随着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国人渐渐认识到新闻通讯市场被外国通讯社垄断之危害,遂有自办通讯社之议,逐渐开办国人自己的通讯社,收回外  相似文献   

14.
通讯社(NEWS AGENCY)的含意就是服务(SERV ICE),服务性是通讯社本身的固有属性。从1835年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哈瓦斯诞生起,一百多年来,通讯社的服务项目已从为外交、商业、银行界人士提供信息,扩展到为各行各业的用户和读者服务。特别是从七十年代以来,通讯社新增设的服务项目真可谓层出不穷。1982年出版的美国大百科全书在给通讯社下的定义中有这样一句话,“通讯社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直接向公众提供新闻。”事实上,这一点早已被突破了。尤其是西方四大通讯社服务的触角已经伸到了全世界各个角落的  相似文献   

15.
共同通讯社     
共同通讯社,是日本一家与“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等齐名的大通信社。战前,日本曾有过很多通讯社。当时,统治集团为了控制言论,一九三六年把许多通讯社合并为一家——“同盟通讯社”。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后,美军占领日本。九月二十五日,“盟军最高司令部”亦即当时的驻日美军当局下令:“排除日本政府对新闻的控  相似文献   

16.
1980年4月,我曾就新闻时效问题对当月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北京日报的头版新闻(包括所刊用的通讯社新闻,下同)作了一个统计。我将它们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昨天的新闻(通讯社为当日发布的新闻);第二类是前天的新闻;第三类为5天之内的新闻;第四类是5天以上、10天以内的新闻;第五类是10天以上,或冠之以“近年”、“最近”、“目前”这一类字眼的新闻;第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从战争年代的“窑洞通讯社”到和平时期相对封闭的国内通讯社,再到当今跻身于世界四大通讯社之列的世界性通讯社的发展史,是几代新华人对有中国特色世界性通讯社客观规律艰苦探索的历史。 三个基本规律是通讯社的本质属性 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必须按照通讯社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因为:一、要把新华社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争取未来的更大发展,必须有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和支撑,而这个理论的核心莫过于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关于通讯社客观规律的理论。二、面对新闻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通讯社的干部职工开始重新确定通讯社的座标和方位,寻找通讯社的优势和出路,即必须按照通讯社的规律办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三、按通讯社规律办事,具有很  相似文献   

18.
《铜陵有色一冶推出“领导忌语”》,是新华社合肥8月19日的一条电讯稿,载于8月20《长江日报》第三版。这也许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消息,可我却一连看了好几遍.觉得它颇具特色:篇幅短小、表达活泼、内容清新。这条消息全文300多字,可谓短矣。然而,通篇却活泼生动,极富可读性。标题新颖活泼引题《恶语伤人六月寒》,引用古谚,揭示本消息与使用口语有关。《铜陵有色一冶推出》,起陈述作用。正题“领导忌语”四字,使用小  相似文献   

19.
国际新闻照片事业正在发生变化,世界上的两个大通讯社——法新社和路透社,在1985年初增设了自己的国际摄影部,开始向国外电传新闻照片。此举向垄断图片的美国新闻机构提出了挑战。对法新社来说,这是为了能使自己继续呆在世界四大通讯社俱乐部之内。社长亨利·毕雅说:“如果我们还是老样子,那么法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日子里,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展览”,杨尚昆、陈丕显、张爱萍等同志为展览题了词。展出期间,观众一直十分踊跃。作为一个仅有二百余幅照片,容量不大的摄影展览,能够引起各方面的如此关注,这是很难得的。影展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邹健东,抗战初期参加革命,后来是新华社前线摄影记者。华东战场许多重大战役的场面是通过他的镜头保留下来的。在北京复兴门外一套朴素的住所里,我访问了邹健东同志。他已年近古稀,头发几乎全白了,但精神很好。近来,他正忙着和浙江西湖书画社商谈合作出版《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集》的事宜。邹老先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大夹子,取出一份剪报资料,“你先看看这个”。这是一份西方国家某通讯社的电讯稿。这家通讯社很注意这个影展,专门播发了一条电讯,予以评论。然后,邹老笑着说:“这个展览主要是由我们几位离休老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己办起来的。我们觉得,反对战争,缅怀先烈,不忘记过去,是我们民族应有的觉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八年的浴血抗战,我们仍历历在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战争永不再来。在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举办了这个展览。”“靠你们几位年近古稀的老同志,举办这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