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以探究陶渊明的仕隐之苦乐为导入点,分析了他早期在仕与隐之间的苦苦抉择以及他作品中的诗酒文化根源及其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与文化传承,试图挖掘陶渊明那愈来愈为人所称道的高山景行的精神世界之些许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陶渊明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无论是他躬耕归隐的生活方式,还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无论是诗文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还是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文字,都显出他的与众不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陶渊明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真”字。正如苏武所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蚕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真,是陶渊明做人的风格,也是他作品的灵魂。生活在晋末宋初的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了真实的描写和反映。他眼…  相似文献   

3.
仕与隐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两条人生道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六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隐而仕,仕而隐,在这两条道路上反反复复地叠印上了自己的足迹。这深深浅浅的足迹昭示了一个不得安宁的灵魂,怎样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挣扎、咏叹,备受痛苦的煎熬;又怎样试图超脱痛苦,走出心灵的困境。追踪陶渊明的足迹,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多色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到一个立体的、更接近真实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材编者断言,“三十年”乃“十三年”之“夸大的说法”。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夸大”的基础,是所谓陶渊明自江州初仕至彭泽归隐,计浮沉宦海13年。稽考史实,陶渊明之仕宦经历与“十三年”之说并不吻合。晋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投禾去学仕”(《饮酒》),任江州祭酒,时年29岁,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南史·隐逸传》),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36岁,“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至义熙元年,“去官还寻阳”(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此次入幕,前后总计六年。陶渊明《还旧居》诗云:“畴首居上京,六载去还归”正可以证之。是年八月“仲秋”,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萧统《陶渊明传》)。诗人“三仕三已”的履历,列表略示如下:  相似文献   

5.
文天祥与陶渊明所处时代和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他具有陶渊明抽身险恶官场、退隐山林的情结,也同样富有陶渊明隐居中悠然自得和隐中欲仕矛盾心态的情结,更脱不开陶渊明“唯云甲子”的忠义情结。  相似文献   

6.
对于陶渊明出仕及归隐的原因,研究者虽不乏其人,看法却基本一致。陶渊明出仕,不少研究者持"为贫而仕"的说法,而他的归隐,则被认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结果。这里作者对陶渊明的"贫"提出疑问,进而对"为贫而仕"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7.
对于陶渊明出仕及归隐的原因,研究者虽不乏其人,看法却基本一致。陶渊明出仕,不少研究者持“为贫而仕“的说法,而他的归隐,则被认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结果。这里作者对陶渊明的“贫“提出疑问,进而对“为贫而仕“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正>从陶渊明文集看,他乐观豁达的生命观与他的思想关系密切。古今文人历来对陶渊明的思想评价不一:苏轼称他知晓道之旨,朱熹称其是老庄,陈寅恪、朱自清、朱光潜等又从不同侧面讨论了陶渊明在魏晋时代背景下思想形成的缘由。陈寅恪称老庄思想不过是其避仕的依据,而本质还是儒家。朱自清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有道家化成分,但实际上偏向儒家。朱光潜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并不单纯,隐、侠、凡三种性格都具备。  相似文献   

9.
王维第一次仕隐矛盾是在其被贬济州之后,以陶渊明为核心展开了人生思考。最终他选择了干谒求仕。第二次仕隐矛盾是在张九龄罢相之后,在遁入佛禅之合理调节与出使边塞的现实激励之中他选择了吏隐。从求仕之隐到吏隐是其仕隐选择的体现过程。  相似文献   

10.
组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反映了诗人辞官归田之后的农民生活。在这组诗中,陶渊明以细腻的感情、多变的笔调描写了农民的种种生活,酸、甜、苦、辣,品出农村百味。世人也多称赞陶渊明由仕而农、由腾达显贵到无名贫困的坚贞情操,说他的诗刻画出了一个由仕而农、“荷锄而归”的老农形象。确实,从陶渊明的笔下,我们领略到了不少纯朴的农村气息和质朴的农民气质,  相似文献   

11.
从三个方面探讨陶渊明的沉郁。首先是他的忠义,因为他耻仕二朝,具有豪侠气概。其次是他的悲愤,包括英雄失路的悲情和贫民生活的悲惨。最后是他的热情,包括他对家人的强烈关怀。由此可知,陶渊明并非一味地冲淡平和,而是具备了一定的沉郁风格。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生命观凝聚着他对生命本体与生命价值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他在生与死、出与处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突围的生命历程。本文重点阐述了陶渊明的生命本体观,生命价值观,探讨了陶渊明由仕人隐、最终走进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仕隐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仕。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委运大化唯求真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对世俗观念里的生死、贫富、贵贱、仕隐都有着真性情的理解,而不是冈村繁先生所认为的陶渊明是个追求声名、贪生怕死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人。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山左诗人谢重辉是清初诗坛影响一时的"金台十子"之一,他对陶渊明的接受可谓是全方位的,由仕而隐的生活经历,傲岸不与俗伍的个性,使得谢重辉自觉接受了陶渊明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同时,他也自觉接受了陶渊明的诗文,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效陶痕迹。  相似文献   

16.
在陶渊明的身上有着人生真谛的统一。他的性格是多样的:对于自己的人生信念他执着追求,但在黑暗现实中他又潇洒地放弃;在仕与隐的矛盾冲突中,他又能圆融地化为统一;他有着平和的个性,但其中又有着叛逆的因子。  相似文献   

17.
木斋 《天中学刊》2004,19(1):67-74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自然状态,其仕隐情结、雅俗统一等对立同一体构成了他与前代隐士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中华读书报》载文指出,一般认为,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诗人不能适俗的个性决定的。但事实上,陶渊明所述辞官归隐的种种理由都很难成立。他说为贫而仕,实际上是掩人耳目的言辞,意在消弭当朝权贵对他在政治上的警觉。他的曾祖父陶侃曾是桓玄父亲桓温的将军。陶渊明早年在政治上很有抱负: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因此,陶渊明的出仕,尤其是  相似文献   

19.
木斋 《天中学刊》2004,19(3):69-77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自然状态,其仕隐情结、雅俗统一等对立同一体构成了他与前代隐士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0.
1."不为五斗米折腰"并非事实/何仟年//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2.试论王士禛对陶渊明的接受/夏正亮;黄健荣//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3.陶渊明前期仕与隐矛盾心理解读/武宏璞//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4.2009年陶渊明国际学术研究会综述/吴国富//九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